原子弹
搜索文档
【中国青年报】今天,“两弹元勋”教给年轻人什么
中国青年报· 2025-10-20 14:14
中国核武器研制历史背景 -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起步与一家副食品商店存在关联,科研人员因办公室没有暖气而到商店取暖 [1] - 原子弹设计者邓稼先与同事在简陋的食堂蹲在地上吃饭,并讨论制造原子弹,带领平均年龄不超过23岁的刚毕业大学生开始设计 [1] - 当时科研人员对原子弹作用原理一无所知,也无资料可查,援华专家支支吾吾,最终决定靠中国自己力量研制 [1] 221基地的建立与现状 - 位于青海省海北州金银滩草原的221基地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均在此诞生 [2] - 海北州将基地旧址保护作为革命文物保护一号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近16亿元推进旧址抢救和活化利用 [3] - 基地旧址如今草木葱茏,但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印象中,基地没什么树,下火车时没有站台,条件艰苦 [3] 科研人员的艰苦工作与奉献精神 - 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思得回忆,基地负责人李觉将军让科技人员和工人先搬进新盖的黄楼,自己与机关同事仍住帐篷好几年 [4] - 于敏在221基地因高原反应吃不下饭,去车间路上常呕吐,为等待爆轰试验结果深夜和衣躺在碉堡的水泥地上 [4] - 邓稼先为加快氢弹计算,与同事工作连轴转,晚上在计算机机房的地板上和衣而卧,有时通宵达旦 [4] 科学家的正直品格与精神传承 - 于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逼说假话,但坚决拒绝,表示绝不说对不起历史、违背真理的话 [6] - 于敏之子于辛认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是传承历史薪火和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最根本的是坚持实事求是 [6] - 原221基地职工杨笃表示从基地收获的只有奋斗二字,是两弹一星精神鼓舞他们去奋斗,一生无怨无悔 [12] 核试验中的关键时刻与个人牺牲 - 1971年核试验中,飞行员杨国祥投弹失败后选择带弹着陆,周恩来总理批准其请求 [7] - 朱光亚在等待飞机返回时坚持不去地下室,要亲眼看到飞机安全带弹着陆,无惧生死 [7] - 邓稼先在一次核试验失败后亲自去爆炸区域查看,受到很大放射性辐射,导致后来血液化验指标不正常 [8] 邓稼先的晚期贡献与健康影响 - 邓稼先一生参加过15次核试验,最后一次是1984年12月在新疆罗布泊的中子弹原理试验,此时身体已大不如前 [8][9] - 1985年10月邓稼先因患直肠癌住院,到1986年3月癌细胞转移加快,在病房中与同事商讨后和于敏联合署名给中央写核武器发展战略规划建议书 [9] 两弹一星精神的当代意义 - 中国科学院院士贺贤土指出,核武器研制没有任何专利、论文借鉴,完全靠自己研究,现在要在人工智能等领域赶超需要发扬两弹一星精神 [11] - 贺贤土提醒年轻一代不仅要造出产品,更要了解产品原理 [11]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大家共同关心下一代人能否很好弘扬和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11]
课本中,科学星空有多璀璨
人民日报· 2025-09-17 08:54
教材内容更新 -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教材新增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旨在通过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 [1][11] - 新教材系统呈现中国科技成就和科学家事迹 涵盖南仁东、袁隆平、邓稼先等人物 将爱国、创新、求实等元素融入教学内容 [11][12] 教学实践形式 - 贵阳市第十八中学开展多阶段教学活动:课前资料搜集、课堂事迹讲解、课后跨时空书信对话 并计划在初三年级组织舞台剧排练 [2] - 成都市中学组织稻田研学活动 学生通过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的沉浸式课程亲身体验"禾下乘凉梦" 累计覆盖1.5万名青少年 [4][5][6] - 青海门源县第三初级中学在原子城纪念馆实地教学 学生通过还原的办公环境和文物了解邓稼先"9次计算"等科研细节 [8][9][10] 科学家精神传播成效 - 学生通过课文和实践活动深化对科学家奉献精神的理解 如南仁东22年打造"中国天眼"、邓稼先在零下30摄氏度环境工作等事迹 [2][10] - 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通过2000余亩高标准农田和实物展品 让学生将"粒粒皆辛苦"转化为刻入内心的实践认知 [5][6] - 教材编写注重严谨性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由22万字原著五易其稿浓缩为3000字课文 并经过课堂试教反馈优化 [12] 科学教育体系拓展 - 统编教材覆盖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多学科 包含古代张仲景至现代屠呦呦等科学家的跨时代贡献 [13] - 科学教育结合"双减"政策探索加法 通过研学基地、演讲比赛等形式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 [3][11]
课本中,科学星空有多璀璨(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09-17 06:29
教材内容更新 -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教材2025年秋季学期新增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引发热议 该课文与《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邓稼先》共同构成科学家精神教育系列 [3] - 新增课文通过南仁东22年建造"中国天眼"的事迹 袁隆平"禾下乘凉梦"的农业理想 以及邓稼先研制原子弹氢弹的贡献 以生动形式向青少年传递科学家精神 [3][4][10] 教学实践案例 - 贵阳市第十八中学开展多维度教学:课前要求学生搜集科学家资料 课堂结合课文分析人物事迹 课后组织跨越时空书信对话 并计划在初三年级编排科学家主题舞台剧 [4] - 成都市中学组织30名学生赴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研学 通过实地观察2000余亩高标准农田 体验泥地课堂与稻渔共生课程 理解现代农业科技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6][7] - 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第三初级中学百余名学生赴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研学 参观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 了解邓稼先团队9次复算数据的科研历程 以及零下30摄氏度工作环境的艰苦 [10][11] 教育成效与规模 - 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2025年已开展60余场研学活动 覆盖1.5万名青少年 通过"一粒米的旅程"沉浸式展览和实物展区 使科学家精神深植学生内心 [8] - 贵州依托研学资源建设基地 鼓励学生假期参观南仁东纪念馆及"中国天眼" 贵阳十八中学生周奕呈因参观经历立志成为科学家并参加演讲比赛 [4][5] - 青海学生在原子城纪念馆见到邓稼先使用的算盘和计算机等实物 结合课文细节理解"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内涵 多名学生表达以科学家为榜样的理想 [11]
核爆80年后,美国的核武舆论风向变了
日经中文网· 2025-08-08 10:51
日本被团协的核裁军倡议 - 日本被团协正以诺贝尔和平奖为契机加大对外发声力度 旨在通过核爆受害者经历强化"核禁忌"意识 [2] - 该组织代表委员田中熙巳公开呼吁全球共同讨论核武器消除问题 2024年12月获诺奖时获委员会主席现场支持 [4] - 事务局长滨住治郎在联合国《禁止核武器条约》会议上强调原子弹是"恶魔的武器" 需防止悲剧重演 [5] 美国舆论演变 - 1945年11月调查显示53%美国人支持在多个城市投两枚原子弹 杜鲁门总统曾以"结束战争"为由辩护 [7] - 2024年同类调查显示支持多城市投弹比例降至19% 反对使用任何原子弹的比例从4%飙升至36% [8] - 德保罗大学教授指出年轻人反对核武使用趋势增强 但特朗普为核武辩护的言论未引发显著反对 [8] 国际核危机认知 - 2024年跨国调查显示69%俄罗斯人认为未来10年将使用核武 其他五国该比例均超40% [9] - 六国民众支持废除核武器比例达40-50% 超过"拥核是不得已"观点 反映核裁军理想与现实威胁并存 [9] - 广岛市立大学研究显示全球原子弹报道量未随年限减少 2020年55国194份报纸总篇幅达220页 [9] 核记忆传承挑战 - 现存核爆证言者不足10万人 学者强调需创新方式传承广岛长崎记忆以维持核裁军动力 [10] - 一桥大学教授警告若失去对核爆真实性的切身感受 核裁军进程可能大幅倒退 [10] - 研究指出需通过国际联结扩大共鸣 西班牙1966年氢弹事故报道力度曾达15页专刊规模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