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天眼
icon
搜索文档
探索宇宙,是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院士讲科普)
人民日报· 2025-08-23 06:06
网友:近来,关于黑洞、月壤、"星际访客"等天文学话题常常引发网上热烈讨论。我很好奇,目前天文 学的发展到了什么水平?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天文学是人类认识宇宙的科学。当人类文明尚处于萌芽之际,日月经天、斗转星移就成为人类认识自然 环境的朴素工具,由此去思考"昼夜更替""寒来暑往"。这种自发的探索宇宙活动,始于人类对神秘星空 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探索宇宙,源自对未知世界的渴望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自然科学之一。屡 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学说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 地位。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在远古时期就开始了天文观测和研究。我国在公元前21世纪就建立了观象 台,部分古观象台、天文仪器等重要设施得以较好地保存。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天文研究和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我们拥有了具有世界一流 水平的研究团队,拥有占据世界领先水准的技术力量,成为国际天文学舞台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我 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建设了郭守敬望远镜、"中国天眼"、悟空号探测卫星等受到国际天文界关注的 大科学工程。我国在宇宙学、星系、黑 ...
不断揭开宇宙神秘面纱(一周科技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6-13 06:10
地磁暴与空间天气监测 - 特大地磁暴事件:北京时间6月1日14时至2日14时出现持续6小时的特大地磁暴,由5月31日太阳爆发活动引发[1] - 太阳活动机制:日冕物质抛射是太阳爆发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直接影响地磁活动[1] - 监测技术发展:当前通过天基(科学卫星)和地基(地面监测站)双重系统监测空间天气,预报手段从传统人工经验分析升级为物理模型结合AI大数据分析[1] 暗物质与天文观测突破 - 暗光子研究:中科院新疆天文台首次发现暗光子在特定引力理论框架下的特殊效应,测定关键参数Barbero—Immirzi(BI),该参数可能影响引力波与暗物质/能量的相互作用[2] - 银河磁场测绘:清华大学联合多国团队利用"中国天眼"和南非阵列望远镜完成迄今最全的球状星团磁场梯度测量,绘制高精度银河磁场图谱[2] 深空探测进展 - 天问二号任务:探测器将探测小行星2016HO3并取样返回,后续探测主带彗星311P,任务范围覆盖1.5亿至5亿公里距离,旨在拓展小天体科学认知[3]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中国科技馆举办“创新雨林”等系列活动
环球网资讯· 2025-05-30 17:44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 - 中国科技馆举办"全国科学家故事馆校众创展演活动"并推出《北辰对话》栏目特集"创新雨林"以致敬科技工作者 [1] - 活动前期征集到14个省500余家单位提交的五大类作品1300余件 [1] - 从征集作品中遴选出科学家故事戏剧作品进行展演 [1] 科学家故事众创空间 - "科学家故事众创空间"由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和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推动 中国科技馆组织实施 [3] - 已建立14家省级工作办公室 [3] - 后续将联动科技场馆 学校和社会机构对征集作品进行培育孵化 并公益共享优秀作品 [3] 创新雨林特集内容 - 曹臻院士分享"海子山精神":敢为人先 精益求精 跨界协同 海纳百川 [5] - 王坚院士强调算力是未来产业变革核心 青年科研者应把科技创新当作兴趣 [5] - 郭哲馆长指出青年科技工作者需要"雨林式"科研生态以激发创新 [5] 后续活动安排 - 中国科技馆将于5月31日开展球幕天文课活动 主题为捕捉"蜘蛛脉冲星"声音 [6]
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致敬,科学家故事搬上舞台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30 12:37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 - 5月30日是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科技馆举办全国科学家故事馆校众创展演活动,多家科技馆的原创科学家故事戏剧被搬上舞台 [1] - 展演活动前期面向全国"科学家故事众创空间"征集作品,累计收到5大类作品1300余件,包括"科技馆里的思政课教案""科学家故事微剧本""科学家故事戏剧"等 [3] - "科学家故事众创空间"将继续依托现代科技馆体系,联动科技场馆、学校和社会机构对征集作品进行培育和孵化,并公益共享优秀作品,推选参加全国科普月展演活动 [3] 创新雨林特别节目 - 中国科技馆《北辰对话》栏目推出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特别节目"创新雨林",探讨科学家精神新时代的丰富内涵 [5][6] - 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认为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在科研路线或商业模式上推陈出新 [6] -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表示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把科技创新当作兴趣去热爱,融入工作和生活点滴 [6] - 中国科学院院士曹臻指出新时代科技工作者要勇于挑战重大科学问题,冲击世界科学前沿 [6] 后续活动安排 - 5月31日中国科技馆将开展球幕特色天文课品牌活动,带领观众了解"中国天眼"及其发现的宇宙神秘脉动 [6]
“中国天眼”发现罕见掩食脉冲星
新华社· 2025-05-23 02:53
科学发现 - 我国科学家利用"中国天眼"在银河系发现一颗毫秒脉冲星PSR J1928+1815,它有六分之一的时间被伴星遮挡(即掩食),且伴星质量远超一般掩食脉冲星的伴星 [1] - 此类掩食脉冲星非常罕见,对开展恒星演化、致密星吸积、双星并合引力波源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 这一发现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韩金林团队完成,成果论文5月23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 [1] 双星系统研究 - 浩瀚的银河系中,大多数恒星都是成对出现、共同演化,双星之间物质交换和演化过程长期以来是天文学的前沿课题 [2] - 双星演化理论认为,质量较大的恒星一般会率先演化,塌缩成密度极高的致密星,如脉冲星或黑洞 [2] - 质量小的伴星物质会被致密星吸积,并因质量流失而体积膨胀,甚至胀大到把致密星"揽入怀中" [2] - 公共包层演化后产生的特殊双星系统的存活时间仅约一千万年,然后伴星就演化成白矮星,进入新的阶段 [2] - 这样的双星系统在银河系中只有几十个,极为罕见,因此很难捕捉 [2] 具体发现细节 - 2020年,团队利用"中国天眼"对银河系进行脉冲星深度搜索时,发现了PSR J1928+1815,自转周期为10.55毫秒 [2] - 该脉冲星与伴星相互绕转的轨道周期仅为3.6小时,且伴星质量至少有1个太阳那么大 [2] - 综合这些结果推断,它的伴星应该是高温氦星,脉冲星信号掩食是氦星甩出的星风物质遮挡引起的 [3] - 这个脉冲星和伴星应该是经历过共同包层演化之后的特殊双星 [3] 科学价值 - 《科学》审稿人认为,这一发现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将帮助科学家更好开展双星系统公共包层演化研究 [3] - 该发现有望为恒星群体演化、致密星吸积、引力波源预测等多领域科学研究提供观测依据 [3]
集成创新与原始创新(人民论坛)
人民日报· 2025-05-16 05:51
创新方法论 - 尖端技术可通过常规技术的组合实现,关键在于如何综合运用现有技术进行创新突破 [1] - 集成创新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系统性整合产生"1+1>2"的化学反应,DeepSeek通过算法优化和开源协作将训练成本压缩至同类模型的1/10 [2] - 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需并重,新能源汽车行业成功源于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与系统集成 [2] 科技发展现状 - 量子科技/材料科学/空间科学领域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科技创新呈现系统能力提升态势 [3] - 中国在核聚变/量子计算/天文观测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人造太阳"创世界纪录、自主量子计算机刷新算力规模、"中国天眼"发现50亿光年外星系 [4] 创新生态建设 - 需要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同时培育原始创新(0→1)和集成创新(1→N)的成长土壤 [3] - 尽管科研条件改善,仍需继承老一辈科学家通过土办法/老技术攻克尖端难题的创新智慧 [3]
“中国天眼”等13个团队和6名个人获授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苑名匠
环球网资讯· 2025-04-29 23:27
科苑名匠获奖名单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朱建喜等6名个人获授科苑名匠奖牌 [1] - 13个团队获授科苑名匠奖牌 包括中国天眼运行和发展中心等 [1] - 获奖个人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江俊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俞志明等5人 [3] - 获奖团队包括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盐碱地改良与利用创新团队等12个团队 [3] 颁奖活动详情 - 中国科学院秘书长孙晓明 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副主席郑晋平出席发布活动并致辞 [5] - 孙晓明强调全院职工应以科苑名匠为榜样 学习其工匠精神和创新锐气 [5] - 郑晋平指出中国科学院工会连续两届在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上专区展出 [5] 活动内容 - 发布现场播放宣传片讲述科苑名匠奋斗故事 [5] - 获奖个人和团队代表现场分享科研初心和奋斗经历 [5] - 多位院士和专家学者代表以科学寄语方式分享科研感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