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
搜索文档
“中国天眼”首次捕获,来自星星的神秘讯息
环球网资讯· 2025-10-24 19:24
研究主体与发现 - 北京大学科研团队为主要研究主体 [1] - 研究团队首次成功捕获了恒星黑子的磁场射电信号 [1] 研究设施与意义 - 此次新发现依托于“中国天眼”这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1] - 该发现为研究恒星磁活动如何影响行星的宜居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1]
文旅促“三交” 三地有实招
中国新闻网· 2025-10-21 22:24
文旅产业与地域文化资源融合 - 多地深挖地域文化资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文旅业发展,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体验场景 [1] - 德阳市依托古蜀文化、德孝文化、三国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整理、开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遗址遗迹、体验项目 [3] - 黔南州拥有世界级自然遗产荔波樟江、国之重器"中国天眼"等顶级IP,同时汇聚了布依族、苗族、水族等49个民族的璀璨文化 [4] - 银川市打造了西夏陵、漫葡小镇、西部影视城等示范点,4条"石榴籽"旅游线路入选全国精品旅游线路 [4] 特色文旅品牌与项目成果 - 三星堆博物馆作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充分发挥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资源优势,推动文博、文教、文旅深度融合 [3] - 黔南州通过打造"贵州村马"、秦汉影视城、荔波小七孔、天眼科普文化园等文旅品牌,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景区建设、节庆活动、研学旅行、体育竞技全过程 [4] - 2024年三都县举办赛马赛事54场,全网浏览量超3亿次 [4] - 西夏陵等3个案例入选"全区旅游促'三交'十大示范案例",借助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契机组织开展系列群众性主题文化活动 [4][5] 经济效益与群众参与 - 平塘县9家研学营地(基地)2024年共接待研学团队4452批次、20.02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1.94亿元,带动周边群众2000余人就业 [7] - 荔波小七孔景区2024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荔波县接待游客275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32亿元 [7] - 银川市依托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牌开发文旅项目,年均接待游客6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46亿元 [8] - 怀远观光夜市汇聚商户近500家,2024年创下2.4亿元的销售额,多民族群众在此增收致富 [8] - 德阳培育21个文旅名村,84支乡村文艺团队常态化展演,多个特色村落通过发展民宿、手工艺等实现村民年均增收超万元 [8] 传播推广与创新举措 - 银川市开展"百城百站"银川文化旅游大篷车全国巡回推介,策划"百城千社"重点客源地旅行商银川踩线活动 [11] - 银川文旅小红书官方账号、抖音"不打烊"直播间制作推出推广视频228条,发布精品旅游线路30余条 [11] - 德阳成立"三星堆国际传播中心",联合中国传媒大学构建全球传播矩阵,上线多语种纪录片,在YouTube、TikTok发布短视频吸引海外年轻受众 [11] - 黔南州在荔波小七孔景区深挖古桥文化内涵,将红色文化、民族团结故事融入导游解说,设置34处民族团结进步标识 [12] 未来发展规划 - 德阳市将建立健全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机制,秉持"一盘棋"理念,在空间上全域统筹,打破区域分割与业态壁垒 [13] - 黔南州计划对标国内外一流景区,依托红色文化、生态、民族文化资源打造红色研学基地、森林康养基地和民族体育赛事,加强区域合作 [13][14] - 银川市将实施一批如览山剧场等具有辨识度和示范性的文旅产业项目,将贺兰山东麓的景区景点串珠成线,全面提升示范带 [14]
“十四五”期间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 大国科技跑出“新成绩”
央视网· 2025-10-17 11:39
科技创新战略与成就 -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速融合,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 [1] -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1] - 科技领域取得历史性成就,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1][5] 研发投入与人才储备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 [5] - 研发投入强度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5] - 2024年基础研究经费较2020年增长超过70% [7] - 4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比例超过4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0%项目由45岁以下青年人承担 [7] 重大科技成果与应用 - "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 [3] - 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中国天眼"江门中微子实验大科学装置正式运行 [3] - 新一代核聚变装置BEST主机全面开建,有望在2030年通过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 [3] - 全球一半以上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 [7] 科技成果转化 -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年达到6.8万亿元 [10] - 创新"最后一公里"更加通畅,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奔向"生产线" [10] - 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上新台阶 [8]
从监听宇宙到找外星人,“中国天眼”为何能断层领先?
虎嗅· 2025-10-15 11:05
中国天眼科学成就 - 已发现脉冲星数量达到1152颗,在相关领域实现断层式领先 [1] - 主要任务之一是搜索地外文明,即寻找外星人 [1] - 设备主体为一口直径达500米的“大锅”,即中国天眼 [1] 脉冲星研究意义 - 文章提出两个核心问题:脉冲星的定义及其发现对人类的用途 [1]
矢志“铸重器”,强国复兴有支撑(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10-14 06:20
大国重器的成就与突破 - 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已运营140余个航次,实现制造零的突破并创新文旅模式[1] - C919大飞机已安全运送旅客超300万人次,并获得国际订单,如柬埔寨国家航空有限公司拟采购20架C909飞机,马来西亚亚洲航空公司正洽谈采购C919客机[2][4] -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完成天舟九号太空物资“闪送”,仅用时3个小时[2] - “深地塔科1井”完成地下10910米的钻探,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最大钻探深度达1.1万米[2] - 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中国天眼”持续产出重量级发现[2] 大国重器的战略意义与优势 - 大国重器所在即是战略优势所系,是支撑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硬核科技创新成果[1][2] - 大型邮轮等重器既彰显制造硬实力又展现文化软实力,为“十四五”时期的创新突破写下注脚[1] - 大国重器持续刷新科技创新高度,标注国家科技实力的整体跃升,并在射电天文等领域成为“领跑者”[2] -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以经济实力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是国家的独特优势和持续发展的潜能所在[3] 大国重器的研发与支撑体系 - 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的研制涉及20多个省市、150多家企事业单位、10余所高校数以万计研究人员,全产业链上有1000多家企业[3] - 研发依赖于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和新型举国体制的强保障,形成了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科研生产体系[3] - 国家拥有全部工业门类,产业配套能力强,新型基础设施和能源网络发达,为研发生产提供支撑[3] - 超大规模市场为科技创新提供丰富应用场景,让前期创新投入获得回报并摊薄创新成本[3]
矢志“铸重器”,强国复兴有支撑(评论员观察) ——“十四五”创新突破启示录②
人民日报· 2025-10-14 06:13
大国重器的成就与突破 - 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已成功运营超过140个航次,实现了从制造零的突破到创新文旅模式的跨越 [1] - C919大飞机已安全运送旅客超过300万人次,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完成天舟九号太空物资“闪送”仅需3小时 [2] - “深地塔科1井”钻探深度达到地下10910米,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最大钻探深度达11000米,标志着上天入地、钻山探海能力的突破 [2] - 嫦娥六号完成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中国天眼”持续产出重量级发现,使中国在相关领域成为领跑者 [2] 大国重器的研发与产业支撑 - 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的研制汇聚了20多个省市、150多家企事业单位、10余所高校及数以万计研究人员,全产业链涉及1000多家企业 [3] - 产业优势体现在拥有全部工业门类、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以及发达的新型基础设施和能源网络,为研发生产提供支撑 [3] - 超大规模市场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有助于摊薄前期创新的巨大投入成本 [3] 大国重器的市场与国际影响 - C919客机获得国际市场关注,马来西亚亚洲航空公司正洽谈采购,柬埔寨国家航空有限公司计划采购20架C909飞机 [4] - 大国重器的“出海”彰显了其技术实力、市场潜力以及获得的国际认可 [4]
“吉林一号”国庆瞰大国工程建设
央视新闻· 2025-10-08 13:48
交通基础设施 - 平潭海峡大桥为福建省第一座真正意义的跨海特大桥 投资11.3亿元[1] - 港珠澳大桥连接香港 珠海和澳门 以超大建筑规模 空前施工难度和顶尖建造技术闻名世界[4] 清洁能源项目 - 中国能建哈密50MW熔盐塔式光热发电项目年发电量约1.98亿千瓦时 可满足近1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8] - 该项目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万吨[8] 水利枢纽工程 - 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库容积22.5亿立方米 为新疆第一大水库[14] - 该大坝耗时10年建成 投资110亿元 是国务院172项重大节水供水工程之一[14] 科研基础设施 - 中国天眼为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11] - 其灵敏度达到世界第二大望远镜的2.5倍以上 用于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11]
科技部答21:“中国天眼”发现超千颗脉冲星 远超其他国家总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23:13
科技管理体制与战略布局 - 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充分彰显,中央科技委员会成立,其办事机构职责由重组后的科技部承担 [1] - 全面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等方面统筹,形成全国科技工作“一盘棋”基本格局 [1]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展 - 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并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例如“中国天眼”发现超千颗脉冲星,远超其他国家发现数总和 [3] - 散裂中子源解决了大型装备无损检测难题,核聚变、光源等设施建设推动了超导产业发展壮大 [3] 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建设 - 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数据总量已超过270PB,比“十三五”末期增长5倍 [4] - 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例如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牵头研制首个微生物数据国际标准 [4] 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 - 31个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保藏战略资源,包括动植物种质资源550多万份、微生物菌(毒)种超过60万株、各类标本资源3900万号 [4] - 微生物资源、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的保藏总量位居世界前列 [4] 野外科学观测与科研资源共享 - 布局建设167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取长期连续数据以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需求,例如宁夏沙坡头站积累70年观测数据服务于防沙治沙 [5] - 推动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已有14.7万台(套)单价5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纳入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向全社会开放 [6] - 组织实施第二次青藏科考和第三次新疆科考,服务于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及新疆资源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 [6]
科技部答21:“中国天眼”发现超千颗脉冲星,远超其他国家总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22:13
科技管理体制与战略布局 - 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充分彰显,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并由科技部承担其办事机构职责 [2] - 全面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等统筹,形成全国科技工作“一盘棋”的基本格局 [2]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果 - “中国天眼”发现超千颗脉冲星,远超其他国家发现数的总和 [6] - 散裂中子源解决了大型装备无损检测难题,核聚变、光源等设施建设推动了超导产业发展壮大 [6] 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建设 - 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数据总量已超过270PB,比“十三五”末期增长5倍 [6] - 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际影响力提升,例如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牵头研制首个微生物数据国际标准 [6] 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 - 31个国家库保存动植物种质资源550多万份,微生物菌(毒)种超过60万株,各类标本资源3900万号 [6] - 微生物资源、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的保藏总量位居世界前列 [6] 野外科学观测与科研资源共享 - 布局建设167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需求提供长期连续数据支持,如宁夏沙坡头站积累70年观测数据 [7] - 14.7万台(套)单价5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纳入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向全社会开放共享 [7]
科技部答21:“中国天眼”发现超千颗脉冲星,远超其他国家总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19:35
科技管理体制与战略布局 - 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彰显,中央科技委员会成立,其办事机构职责由重组后的科技部承担 [2] - 全面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等方面统筹,形成全国科技工作一盘棋的基本格局 [2]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展 - 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许多成果实现国际领跑 [4] - 中国天眼发现超千颗脉冲星,远超其他国家发现数总和 [4] - 散裂中子源解决大型装备无损检测难题,核聚变、光源等设施推动超导产业发展壮大 [4] 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建设 - 重点加强科学数据统筹和服务能力建设,促进科学数据整合集成与开放共享 [5] - 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数据总量超过270PB,比十三五末期增长5倍 [5] -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牵头研制第一个微生物数据国际标准,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5] 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 - 重点加强资源库基础条件建设,提升资源保藏与开发应用能力 [5] - 31个国家库保存动植物种质资源550多万份,微生物菌(毒)种超过60万株,各类标本资源3900万号 [5] - 微生物资源、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的保藏总量位居世界前列 [5] 野外科学观测与科研资源共享 - 布局建设167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取长期连续野外科学观测数据 [6] - 宁夏沙坡头沙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积累长达70年观测数据,有效服务三北工程区防沙治沙 [6] - 14.7万台(套)单价5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纳入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向全社会开放共享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