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

搜索文档
“吉林一号”国庆瞰大国工程建设
央视新闻· 2025-10-08 13:48
交通基础设施 - 平潭海峡大桥为福建省第一座真正意义的跨海特大桥 投资11.3亿元[1] - 港珠澳大桥连接香港 珠海和澳门 以超大建筑规模 空前施工难度和顶尖建造技术闻名世界[4] 清洁能源项目 - 中国能建哈密50MW熔盐塔式光热发电项目年发电量约1.98亿千瓦时 可满足近1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8] - 该项目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万吨[8] 水利枢纽工程 - 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库容积22.5亿立方米 为新疆第一大水库[14] - 该大坝耗时10年建成 投资110亿元 是国务院172项重大节水供水工程之一[14] 科研基础设施 - 中国天眼为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11] - 其灵敏度达到世界第二大望远镜的2.5倍以上 用于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11]
科技部答21:“中国天眼”发现超千颗脉冲星 远超其他国家总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23:13
科技管理体制与战略布局 - 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充分彰显,中央科技委员会成立,其办事机构职责由重组后的科技部承担 [1] - 全面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等方面统筹,形成全国科技工作“一盘棋”基本格局 [1]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展 - 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并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例如“中国天眼”发现超千颗脉冲星,远超其他国家发现数总和 [3] - 散裂中子源解决了大型装备无损检测难题,核聚变、光源等设施建设推动了超导产业发展壮大 [3] 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建设 - 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数据总量已超过270PB,比“十三五”末期增长5倍 [4] - 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例如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牵头研制首个微生物数据国际标准 [4] 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 - 31个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保藏战略资源,包括动植物种质资源550多万份、微生物菌(毒)种超过60万株、各类标本资源3900万号 [4] - 微生物资源、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的保藏总量位居世界前列 [4] 野外科学观测与科研资源共享 - 布局建设167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取长期连续数据以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需求,例如宁夏沙坡头站积累70年观测数据服务于防沙治沙 [5] - 推动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已有14.7万台(套)单价5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纳入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向全社会开放 [6] - 组织实施第二次青藏科考和第三次新疆科考,服务于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及新疆资源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 [6]
科技部答21:“中国天眼”发现超千颗脉冲星,远超其他国家总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22:13
科技管理体制与战略布局 - 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充分彰显,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并由科技部承担其办事机构职责 [2] - 全面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等统筹,形成全国科技工作“一盘棋”的基本格局 [2]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果 - “中国天眼”发现超千颗脉冲星,远超其他国家发现数的总和 [6] - 散裂中子源解决了大型装备无损检测难题,核聚变、光源等设施建设推动了超导产业发展壮大 [6] 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建设 - 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数据总量已超过270PB,比“十三五”末期增长5倍 [6] - 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际影响力提升,例如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牵头研制首个微生物数据国际标准 [6] 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 - 31个国家库保存动植物种质资源550多万份,微生物菌(毒)种超过60万株,各类标本资源3900万号 [6] - 微生物资源、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的保藏总量位居世界前列 [6] 野外科学观测与科研资源共享 - 布局建设167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需求提供长期连续数据支持,如宁夏沙坡头站积累70年观测数据 [7] - 14.7万台(套)单价5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纳入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向全社会开放共享 [7]
科技部答21:“中国天眼”发现超千颗脉冲星,远超其他国家总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19:35
科技管理体制与战略布局 - 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彰显,中央科技委员会成立,其办事机构职责由重组后的科技部承担 [2] - 全面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等方面统筹,形成全国科技工作一盘棋的基本格局 [2]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展 - 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许多成果实现国际领跑 [4] - 中国天眼发现超千颗脉冲星,远超其他国家发现数总和 [4] - 散裂中子源解决大型装备无损检测难题,核聚变、光源等设施推动超导产业发展壮大 [4] 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建设 - 重点加强科学数据统筹和服务能力建设,促进科学数据整合集成与开放共享 [5] - 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数据总量超过270PB,比十三五末期增长5倍 [5] -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牵头研制第一个微生物数据国际标准,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5] 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 - 重点加强资源库基础条件建设,提升资源保藏与开发应用能力 [5] - 31个国家库保存动植物种质资源550多万份,微生物菌(毒)种超过60万株,各类标本资源3900万号 [5] - 微生物资源、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的保藏总量位居世界前列 [5] 野外科学观测与科研资源共享 - 布局建设167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取长期连续野外科学观测数据 [6] - 宁夏沙坡头沙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积累长达70年观测数据,有效服务三北工程区防沙治沙 [6] - 14.7万台(套)单价5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纳入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向全社会开放共享 [6]
科技部:现有的31个国家库资源保有量稳步提升
央视网· 2025-09-18 16:54
二是国家科学数据中心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十四五"期间,重点加强科学数据统筹和服务 能力建设,促进科学数据整合集成与开放共享。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数据总量已超过270PB,也就是 27亿亿字节,比"十三五"末期增长了5倍。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的国际影响力也显著提升,例如,国家微 生物科学数据中心牵头研制了第一个微生物数据的国际标准。 三是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保藏和共享了一大批宝贵的战略资源。"十四五"期间,重点加强了 资源库基础条件建设,提升资源保藏与开发应用能力。现有的31个国家库资源保有量稳步提升,已保存 动植物种质资源550多万份,微生物菌(毒)种超过60万株,各类标本资源3900万号,其中微生物资 源、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的保藏总量位居世界前列。 一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围绕国家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我国布局建设了 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在探索科学前沿方面,许多成果实现了国际领 跑,"中国天眼"发现了超千颗脉冲星,远超其他国家发现数的总和,为探索宇宙奥秘贡献了中国力量。 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散裂中子源解决了大型装备无损检测的难 ...
课本中,科学星空有多璀璨
人民日报· 2025-09-17 08:54
教材内容更新 -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教材新增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旨在通过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 [1][11] - 新教材系统呈现中国科技成就和科学家事迹 涵盖南仁东、袁隆平、邓稼先等人物 将爱国、创新、求实等元素融入教学内容 [11][12] 教学实践形式 - 贵阳市第十八中学开展多阶段教学活动:课前资料搜集、课堂事迹讲解、课后跨时空书信对话 并计划在初三年级组织舞台剧排练 [2] - 成都市中学组织稻田研学活动 学生通过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的沉浸式课程亲身体验"禾下乘凉梦" 累计覆盖1.5万名青少年 [4][5][6] - 青海门源县第三初级中学在原子城纪念馆实地教学 学生通过还原的办公环境和文物了解邓稼先"9次计算"等科研细节 [8][9][10] 科学家精神传播成效 - 学生通过课文和实践活动深化对科学家奉献精神的理解 如南仁东22年打造"中国天眼"、邓稼先在零下30摄氏度环境工作等事迹 [2][10] - 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通过2000余亩高标准农田和实物展品 让学生将"粒粒皆辛苦"转化为刻入内心的实践认知 [5][6] - 教材编写注重严谨性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由22万字原著五易其稿浓缩为3000字课文 并经过课堂试教反馈优化 [12] 科学教育体系拓展 - 统编教材覆盖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多学科 包含古代张仲景至现代屠呦呦等科学家的跨时代贡献 [13] - 科学教育结合"双减"政策探索加法 通过研学基地、演讲比赛等形式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 [3][11]
课本中,科学星空有多璀璨(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09-17 06:29
教材内容更新 -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教材2025年秋季学期新增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引发热议 该课文与《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邓稼先》共同构成科学家精神教育系列 [3] - 新增课文通过南仁东22年建造"中国天眼"的事迹 袁隆平"禾下乘凉梦"的农业理想 以及邓稼先研制原子弹氢弹的贡献 以生动形式向青少年传递科学家精神 [3][4][10] 教学实践案例 - 贵阳市第十八中学开展多维度教学:课前要求学生搜集科学家资料 课堂结合课文分析人物事迹 课后组织跨越时空书信对话 并计划在初三年级编排科学家主题舞台剧 [4] - 成都市中学组织30名学生赴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研学 通过实地观察2000余亩高标准农田 体验泥地课堂与稻渔共生课程 理解现代农业科技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6][7] - 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第三初级中学百余名学生赴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研学 参观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 了解邓稼先团队9次复算数据的科研历程 以及零下30摄氏度工作环境的艰苦 [10][11] 教育成效与规模 - 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2025年已开展60余场研学活动 覆盖1.5万名青少年 通过"一粒米的旅程"沉浸式展览和实物展区 使科学家精神深植学生内心 [8] - 贵州依托研学资源建设基地 鼓励学生假期参观南仁东纪念馆及"中国天眼" 贵阳十八中学生周奕呈因参观经历立志成为科学家并参加演讲比赛 [4][5] - 青海学生在原子城纪念馆见到邓稼先使用的算盘和计算机等实物 结合课文细节理解"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内涵 多名学生表达以科学家为榜样的理想 [11]
铭记伟大胜利 阔步复兴征途(望海楼)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03 08:02
历史意义与民族精神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持续14年 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历史转折点 [1] - 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 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群体展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精神 [1] - 各阶层在中国共产党号召下万众一心 形成磅礴伟力 以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2] - 中国支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 以巨大民族牺牲为全球反法西斯斗争作出贡献 [2] 当代发展成就 - 航天领域取得神舟问天 嫦娥探月 蛟龙入海等重大突破 展现探索未知自信 [3] - 工业技术实现C919翱翔蓝天 中国天眼望向深空 反映发展跃升壮丽图景 [3] -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亿万人民生活迈上新台阶 [3] - 新能源汽车 机器人 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推动高质量发展底色更加厚实 [3]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 [3] 国际贡献与全球治理 - 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国家 [4] - 在气候治理全球舞台作出减排承诺 为地球安宁贡献力量 [4] - 以负责任大国态度参与全球公共卫生事业 [4] - 抗战精神穿透历史迷雾 赢得越来越多国家与人民共鸣 [4] 核心价值理念 - 正义战胜邪恶 光明战胜黑暗 进步战胜反动的历史规律再次验证 [2] - 纪念活动凸显维护世界和平坚定决心 体现鉴古知今的历史智慧 [4] - 伟大抗战精神具有跨越时空巨大力量 源自文明传统并锤炼于苦难岁月 [4]
【人民日报】探索宇宙,是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人民日报· 2025-08-25 08:38
天文学发展水平 - 天文学处于高速发展和不断产生重大突破的黄金时代 本世纪以来产生一批思想深远、影响巨大的革命性成果[3] - 研究范畴涵盖恒星、黑洞、星系和星系团、宇宙大尺度结构 探索物质、能量、运动与时空规律[3] - 技术层面实现从地面到空间的全电磁波段覆盖 望远镜口径持续扩大推动重大发现[2] 中国天文学成就 - 中国拥有世界一流研究团队和技术力量 建设郭守敬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悟空号探测卫星等国际关注的大科学工程[4] - 在纳赫兹引力波探测、宇宙大尺度结构、恒星与银河系研究、月球探测等领域作出引领性贡献[4] - 形成特色鲜明的优势领域 具备获得原创性和引领性成果的客观条件[5] 技术应用与产业影响 - 天文研究支撑月球与深空探测、卫星精密定轨、空间碎片监测预警、近地天体防御等国家重大需求[5] - 航天工程带动巨型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领域发展[6] - 引力波探测推动量子精密测量达到自然极限 催生大量高新技术[3] 战略规划与资源投入 - 2024年10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 制定"三步走"战略目标[6] - 规划明确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6] - 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渠道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 依托重大工程强化基础能力发展[6] 科学价值与文明意义 - 帮助发现新资源支持生活与经济发展 有望扩大人类生存空间应对地球环境威胁[7] - 促进国际广泛合作 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揭示暗物质、暗能量和黑洞本质等宇宙奥秘[7] - 深化对生命、宇宙和人类自身的理解 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和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7]
探索宇宙,是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院士讲科普)
人民日报· 2025-08-23 06:06
天文学发展水平 - 天文学是人类认识宇宙的科学 始于对神秘星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 - 中国是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天文学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自然科学之一 [2] - 1610年伽利略将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引发天文学革命 此后400多年技术突破带来重大发现和认识飞跃 [2] - 当代天文学处于高速发展和重大突破的黄金时代 以恒星、黑洞、星系和宇宙大尺度结构为研究对象 [3] - 本世纪产生一批思想深远、影响巨大的革命性成果 使人类对多尺度天体形成与演化有前所未有新认识 [3] 中国天文学成就 - 中国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研究团队和技术力量 是国际天文学舞台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 [4] - 建设郭守敬望远镜、"中国天眼"、悟空号探测卫星等受国际关注的大科学工程 [4] - 在宇宙学、星系、黑洞和恒星等领域作出引领性贡献 特别是纳赫兹引力波探测和宇宙大尺度结构研究 [4] - 建造功能独特的高质量大型地面和空间观测设备 形成特色鲜明的优势领域 [4] - 在天文学和航天科技领域取得举世瞩目成就 彰显科技实力并激发公众探索热情 [5] 技术应用与产业影响 - 天文学推动自然科学发展 催生高新技术革命 是前沿基础科学之一 [3] - 引力波探测催生高新技术 使量子精密测量达到自然极限 [3] - 航天工程带动巨型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自动控制等大批高技术领域发展 [5] - 天文研究支撑月球与深空探测、卫星精密定轨、空间碎片监测预警、导航定位等国家重大需求 [4] - 高效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支撑国计民生、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 [4] 战略规划与发展方向 - 2024年10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 制定"三步走"战略目标 [5] - 明确五大科学主题: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 包含17个优先发展方向 [5] - 提出强化基础能力发展 要求依托重大工程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 [5] - 探索宇宙有助于带动众多高技术领域发展 是高新技术和前沿科学的发源地 [5] - 人类已初步勾勒从行星、恒星、黑洞、星系到宇宙的多尺度天体形成和共同演化图景 [3] 科学意义与未来前景 - 探索宇宙帮助发现新资源支持生活和经济发展 有望扩大人类生存空间应对地球环境威胁 [6] - 促进各国广泛合作推动科技进步 揭开暗物质、暗能量和黑洞本质等宇宙奥秘 [6] - 可能找到适合人类居住的新家园 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思考 [6] - 探索宇宙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让我们认识到人类在宇宙中既渺小又独特 [6] -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 未来探索前景更加广阔令人向往 人类将在星辰大海征程中书写壮丽篇章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