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

搜索文档
中国天眼“超长待机”的背后
环球网资讯· 2025-06-30 10:32
FAST运行现状 - FAST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为科学家提供宝贵数据 [1] - 团队100多位成员负责维护和运行工作,保障设备高水平稳定运行 [1] - 申请观测时间竞争激烈,获批率约为1/5,科学家每申请5小时平均只有1小时能获批准 [5] - 已发现脉冲星1040余颗,超过同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数量的总和 [5] - 在中性氢巡天、快速射电暴起源及纳赫兹引力波探测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国际影响力成果 [5] 技术升级与未来发展 - 正在推进FAST核心阵实验阵建设,计划2030年前建成由数十台40米口径天线组成的综合孔径阵列 [1][8] - 实验阵中的两台实验样机已建成,关键技术通过联测初步验证 [9] - 目标是通过混合口径阵列提升灵敏度,增加高分辨率定位及成图能力,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8][9] - 面临SKA和ngVLA等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竞争挑战,后者分别计划于2029和2035年完成第一阶段建设 [8] 团队建设与运维管理 - 采用"730会议"制度,坚持"用数据说话""问题不过夜""必须有备用方案"三大铁律 [2] - 调试周期比国际同类望远镜缩短一半多,不到两年即完成 [3] - 运维团队研发先进测控系统,保障雷雨天气下设备持续稳定运行 [4] - 每月固定两天关机维护保养,同时进行高空同步抢修维护工作 [4][5] 关键技术突破 - 成功研制出能在500兆帕应力幅下承受200万次应力循环的专用钢索结构 [6] - 该钢索技术已应用于国内外多个重要桥梁工程,实现跨领域应用 [6] - 馈源支撑系统通过反复数据分析和算法修改,显著提升可靠性和测量精度 [2]
夏季达沃斯论坛有句“潜台词”
中国发展网· 2025-06-27 12:06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评论员 崔立勇 在短期财务报表中难以显现的"隐形"投入,最终锻造出抵御外部风浪的"显性"实力。中国工业已经拥有 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份产 业韧性,绝非一日之功,其根基在于数十年如一日对基础科研、人才培养、产业链稳定的持续投入。 对长远的关注,并非脱离现实。当全球经济的起伏牵动人心,那些看似超脱于统计指标之外的思考,同 样是人类社会稳健前行、持续创新的动力源泉。 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同样充满了"长期主义"的智慧。 当部分发达国家削减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经费,中国正在持续投资建设大科学装置。位于贵州的"中国 天眼"FAST,虽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却帮助天文学家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向各国天文学家开 放更是实现了全球携手探索浩瀚宇宙的梦想。位于北京的怀柔科学城,4个大科学装置正式运行,16个 科技设施平台面向全球开放共享。 "解读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将如何发展","AI助力工厂转型升级","如何提振国内消 费"……这些2025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人气最高的分论坛,承载着世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关注和期待。 "谁想要长 ...
哈工大钱宏亮:八年攻关“中国天眼”,拓展创新服务国计民生
齐鲁晚报· 2025-06-27 10:13
科技工作者创新实践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副校长钱宏亮分享从参与"中国天眼"FAST项目到拓展海洋工程、轨道交通领域的创新实践 [1] - 团队研发深远海养殖装备并应用于百台万吨养殖平台项目,开展高铁结构部件智能监测研究 [4] - 累计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5项,参与制定5项国家及行业标准 [4] "中国天眼"FAST项目技术突破 - 钱宏亮担任FAST系统副总工程师,攻克500米口径反射面"超大口径、实时可调、超高精度"三大技术挑战 [3] - 反射面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场,需将局部300米从球面实时调节至抛物面,拟合精度达5毫米 [3] - 团队历经8年攻坚,通过数十次方案迭代与实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3] 科研成果转化与工程应用 - 在三板溪水电站隔水幕墙、新疆110米全可动射电望远镜等工程中突破世界最大跨度、全可动等技术壁垒 [4] - 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部级一等奖,202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4] - 技术突破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服务国计民生 [6] 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建议 - 强调"政治素养、创新能力、国际视野、人文精神"十六字培养体系 [5] - 建议青年科技工作者坚定方向、保持个性、加入团队,强调"大团队才能干成大事" [6] - 以个人创新方向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为例,诠释科技工作者价值实现路径 [6]
奋力书写新时代的创新答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壮阔实践
新华社· 2025-06-23 23:28
科技创新战略部署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系统阐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 [1] - 党的二十大确立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2] - 强调以"十年磨一剑"的决心推进战略目标实现 [2] 重大科技成就 - 天问二号开启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任务,周期约10年 [2] - 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 [2] - "中国天眼"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突破1000颗 [2] - 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入列,建造周期较国际同类型缩短1年多 [4] - 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鲲龙"获颁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 [6] - "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成功研制 [6] 科研投入与基础建设 - 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达2497亿元,占研发投入比例6.91% [6] - 研发投入强度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3] -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子午工程二期等大科学装置陆续建成 [6] 产业技术突破 - 时速400公里全球最快高铁列车刷新"中国速度" [7] - 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引领出口增长 [7] - 机器人产业加快智能化升级 [7] - 异体CAR-T细胞疗法治疗自身免疫病取得新突破 [6] - 南繁育种培育出一批小麦新品系 [6] 创新生态与产学研融合 - 上海"模速空间"聚集大模型企业近400家,形成产业链协同 [8] - 无问芯穹实现多种大模型算法在多芯片上的协同运行 [8] -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 [9] - 安徽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9] - 广东出台科创护航地方性法规 [9] 国际合作与人才战略 - 中国科学院牵头"全球深渊探索计划"获联合国批准,联合10余国科研人员 [10] - 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10] - 实行开放人才政策吸引国际优秀人才 [10]
不断揭开宇宙神秘面纱(一周科技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6-13 06:10
地磁暴与空间天气监测 - 特大地磁暴事件:北京时间6月1日14时至2日14时出现持续6小时的特大地磁暴,由5月31日太阳爆发活动引发[1] - 太阳活动机制:日冕物质抛射是太阳爆发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直接影响地磁活动[1] - 监测技术发展:当前通过天基(科学卫星)和地基(地面监测站)双重系统监测空间天气,预报手段从传统人工经验分析升级为物理模型结合AI大数据分析[1] 暗物质与天文观测突破 - 暗光子研究:中科院新疆天文台首次发现暗光子在特定引力理论框架下的特殊效应,测定关键参数Barbero—Immirzi(BI),该参数可能影响引力波与暗物质/能量的相互作用[2] - 银河磁场测绘:清华大学联合多国团队利用"中国天眼"和南非阵列望远镜完成迄今最全的球状星团磁场梯度测量,绘制高精度银河磁场图谱[2] 深空探测进展 - 天问二号任务:探测器将探测小行星2016HO3并取样返回,后续探测主带彗星311P,任务范围覆盖1.5亿至5亿公里距离,旨在拓展小天体科学认知[3]
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
科技日报· 2025-06-11 16:18
国际合作平台建设 - 中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署119个中外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参与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参加60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2] - 中国深度参与SKA项目关键技术研发、核心设备研制和科学问题研究,牵头研制建设中频天线等基础设施 [3] - FAST开放数据共享平台用户覆盖全球数十个国家,建设初期融入国际合作基因,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设计建造核心工具 [3] - 北斗系统服务及产品出口至140余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空间站和国际月球科研站吸引全球科学家参与 [5] - 中国牵头发起"深时数字地球(DDE)"和"海洋负排放(ONCE)"等国际大科学计划 [5] 国际科研合作成果 - 清华大学团队联合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多国天文学家,综合FAST和南非MeerKAT阵列望远镜优势,对银河系球状星团进行高精度脉冲星偏振普查 [4]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哈萨克斯坦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合作建立中哈粮油作物生产科技示范园,中国小麦、油葵种子提升当地产量和品质 [8] - 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启动建设70多家联合实验室,覆盖农业、新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 [8] - 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乌拉圭农牧业研究院合作建立"中国—乌拉圭大豆研究与创新'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9] 国际科技交流机制 - 中国科学院与德国马普学会合作成立青年科学家小组、举办前沿探索圆桌论坛,培养大批青年学术带头人 [6] - 腾冲科学家论坛成为先进学术思想交流、政产学研互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7] - 中关村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等知名会议促进中外科学家思想碰撞 [7] - 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将吸引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推动跨领域、跨地区科技合作 [10] 科技合作生态建设 -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向全球开放"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平台",提供物种记录数据动态呈现 [11]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斯里兰卡共建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分享核心技术并培养本土科研力量 [11] - 中国加快构建科技开放创新环境,扩大科技计划、科研数据、科研经费、科研设施等要素对外开放 [12]
“能”与“耐”(金台随感)
人民日报· 2025-06-11 16:18
核心观点 - 真正的能耐需要"能"与"耐"的辩证统一,既有向外突破的锐气,又有向内沉淀的韧性 [1] - 中国古代匠人和现代科学家通过长期专注和反复论证,成就了稀世珍宝和国之重器 [2] - 当下存在有能无耐或能强耐弱的现象,表现为追求短期功利、缺乏恒心和韧性 [3] - 成长和成功需要锐意进取和持之以恒的结合 [4] 行业现象 - 部分企业一味追求利润,只图赚快钱、快赚钱,不愿艰苦创业创新,甚至不惜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3] - 部分学者坐不住冷板凳,不愿做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喜欢吹糠见米、立竿见影,甚至学术造假 [3] 历史案例 - 中国古代匠人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手工雕刻细纹蜡模需耗费数月 [2] - 清代玉雕"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重万斤,工匠轮班雕刻数年完成 [2] - 当代"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从构想到建成历时22年,科学家反复论证方案 [2] 反面案例 - 明代徐渭才华横溢但因屡试不第、命途多舛而精神崩溃,最后疯癫自残 [3] - 弗莱希曼和庞斯急于发表未充分验证的冷核聚变研究成果,最终被认定为"科学乌龙" [3]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
央视网· 2025-05-30 20:01
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1] - 中国科学院量子创新研究院潘建伟团队研制世界首颗中高轨量子卫星 可实现全天实时洲际量子通信 [1] - 量子京沪干线已服务金融政务等领域保密通信 "九章号""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展示超强计算能力 [1] - 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不到40岁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一批原创成果 [1] - 研发人员总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 形成全球最完整学科体系和最大规模人才体系 [2] 科技政策与体制改革 - 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 [2] - 中央成立科技委员会并重组科学技术部 推动科技管理体制系统性重构 [2] - 党的二十大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现代化建设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2] - 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2] 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突破 - 中国天眼FAST发现上千颗脉冲星 [2] - 人造太阳核聚变装置实现1亿度上千秒等离子体稳定运行 [2] - 首次实现大面积二维金属材料制备 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取得重大原创成果 [2] - 首口超万米科探井向地球深部进军 "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 [3] - 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 天问二号开启深空探测新征程 [3] 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 - 集成电路先进材料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3] - 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壮大 低空经济乘势"起飞" [3] - 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增添新动力 [3] - 新质生产力不断激活发展新动能 [3]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中国科技馆举办“创新雨林”等系列活动
环球网资讯· 2025-05-30 17: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5月30日电 (记者 孙自法)2025年5月30日是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当天,中国科技馆举 办"全国科学家故事馆校众创展演活动",推出《北辰对话》栏目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特集"创新雨林"等, 致敬全国科技工作者。 在"全国科学家故事馆校众创展演活动"前期,主办方面向全国"科学家故事众创空间"开展弘扬科学家精 神作品征集活动,累计收到14个省500余家单位提交的"科技馆里的思政课教案""科学家故事微剧本""科 学家故事戏剧"等五大类作品1300余件,此次展演活动从中遴选科学家故事戏剧作品分别演出。 曹臻院士分享"拉索"的建设经历特别指出,在海拔4410米的四川稻城海子山上,建设拉索的过程中,科 技工作者们所凝聚出的"海子山精神",是一种敢为人先、精益求精、跨界协同、海纳百川的精神。他认 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要勇于挑战重大科学问题,冲击世界科学前沿。 王坚院士表示,算力将成为未来产业变革的核心,而青年科研工作者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要善于抓住 机遇,迎接挑战。他认为,当下社会对科技创新过于功利的要求是短视的。对于青年科技工作者来说, 要把科技创新作为自己的兴趣去热爱,就如同热爱音乐和体 ...
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致敬,科学家故事搬上舞台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30 12:37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 - 5月30日是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科技馆举办全国科学家故事馆校众创展演活动,多家科技馆的原创科学家故事戏剧被搬上舞台 [1] - 展演活动前期面向全国"科学家故事众创空间"征集作品,累计收到5大类作品1300余件,包括"科技馆里的思政课教案""科学家故事微剧本""科学家故事戏剧"等 [3] - "科学家故事众创空间"将继续依托现代科技馆体系,联动科技场馆、学校和社会机构对征集作品进行培育和孵化,并公益共享优秀作品,推选参加全国科普月展演活动 [3] 创新雨林特别节目 - 中国科技馆《北辰对话》栏目推出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特别节目"创新雨林",探讨科学家精神新时代的丰富内涵 [5][6] - 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认为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在科研路线或商业模式上推陈出新 [6] -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表示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把科技创新当作兴趣去热爱,融入工作和生活点滴 [6] - 中国科学院院士曹臻指出新时代科技工作者要勇于挑战重大科学问题,冲击世界科学前沿 [6] 后续活动安排 - 5月31日中国科技馆将开展球幕特色天文课品牌活动,带领观众了解"中国天眼"及其发现的宇宙神秘脉动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