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

搜索文档
“为布隆迪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共创繁荣发展新时代)
人民日报· 2025-08-04 06:04
晨曦微露,清风徐徐,稻穗低垂摇曳。丰收季节的到来,给布隆迪布琼布拉农村省鲁卡拉姆垦区杂交水 稻减贫示范村的村民带来无尽喜悦。 "看看这些沉甸甸的稻穗,马上就能收割了。"见到30岁的福斯坦·恩达耶辛加时,他正在自家稻田里查 看水稻长势。恩达耶辛加向记者介绍:"今年,我种了2公顷杂交水稻,保守估计每公顷能产10吨稻谷, 这在中国专家来之前简直不敢想象。"3年前,恩达耶辛加开始种植杂交水稻,如今他不仅盖起了新房, 还饲养了不少家畜。"在中国专家帮助下,越来越多农民正在成为种植能手。"恩达耶辛加说。 布隆迪村庄的丰收画卷,离不开中国专家的不懈努力。自2009年8月起,中国实施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 家技术合作项目,截至目前已派出6批农业专家组,在布隆迪田间地头推广优质水稻品种,传授先进农 业技术和科学种植理念,助力当地粮食生产提质增产。 中国援布隆迪农业专家组组长杨华德告诉记者,专家组已在15个水稻主产区建立76个示范村,成功选育 7个适合当地的稻种,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3800公顷,实现年均增产2.85万吨、增收1425万美元。"在一 批批中国专家组的接力帮助下,布隆迪水稻产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许多农户的生活因此得到显著 ...
以农业创新链延长产业链
经济日报· 2025-07-21 05:59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改革 - 当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需要提高创新效率、突出产业应用、完善创新生态 [1] - 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提出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1] -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1]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强化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在科技规划制定、政策决策和计划实施中的参与度 [1] - 隆平高科在杂交水稻育种取得突破,大北农集团在生物饲料和动物育种拥有核心技术,极飞科技将无人机和AI技术应用于农业 [2] - 下一步将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建立企业创新能力动态监测机制,培育龙头型、高速成长型和潜力型农业科技企业 [2] 产业应用与成果转化 - 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大梗阻,需要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转化"全链条协同体系 [2] - 农业农村部已认定50多个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上千家科研院校和企业参与联盟建设 [2] - 促进成果转化需在前端引入第三方机构,中端加强中试验证,末端突出推广应用实效和市场占有率等产业评价标准 [3] 创新生态建设 - 推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农业科技创投基金 [3] - 推广创新积分制,强化农业科技领域贷款政策力度,完善融资、保险等专属金融产品及担保机制 [3] - 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3] 全球创新网络 - 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加速向农业领域渗透,全球农业发展迎来新格局 [3] -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要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大国际人才和先进技术引进交流 [3]
商务部副部长答21:“十四五”中老铁路等重点基建项目建成运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8 15:03
贸易投资成果 - 中国与共建国家货物贸易从2021年2.7万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3.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4.7%,占整体贸易比重由45.3%提升至50.7%,2024年上半年进一步增至51.8% [2] - 2021—2025年上半年中国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规模超24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共建国家投资超1600亿美元,共建国家对华投资超800亿美元 [2] 项目建设进展 - 2021—2025年上半年中国在共建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累计近6000亿美元 [2] - 中老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建成运营,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建设加速区域互联互通 [2] - 农业、教育、卫生等领域民生项目落地,如菌草、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及本地技术人才培养 [2] 新兴领域合作 - 中国与5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数字、绿色、蓝色等领域投资合作备忘录 [3] - "丝路电商"伙伴国增至36个,形成丝路电商日、丝路云品等合作品牌,120余家国家馆助力伙伴国产品入华 [3] - 绿色基建、清洁能源及绿色矿产国际合作积极推进 [3] 机制平台建设 - 通过双边经贸联委会、贸易畅通工作组等机制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展会加强经贸对接 [5] - 与厄瓜多尔、塞尔维亚签署自贸协定,与安哥拉、塔吉克斯坦签署投资协定,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5]
(和音)点燃创新引擎 引领高质量发展——读懂中国经济何以破浪前行②
人民日报· 2025-07-15 05:49
科技创新成果 - 中国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 [2]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1.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 [2] - 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2] - 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 [2] - 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 [2] 高铁与交通技术 - 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北京举行,全球行业领袖探讨高铁发展未来 [1] - 雅万高铁圆了印度尼西亚人民的"高铁梦",匈塞铁路改变了塞尔维亚的交通面貌 [3] - 中国高铁技术和装备"走出去",极大便利当地民众出行,助力地区发展 [3] 绿色技术与出口 -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12.7% [3] - 中国绿色产品和技术加速出口,引领全球绿色转型潮流 [3] - 杂交水稻、菌草种植等技术加快推进当地农业现代化 [3] 航天与国际合作 - 国际深空探测学会成立大会在安徽合肥举行,中国首个深空探测领域国际科技组织成立 [1] - 中埃联合设计研制的埃及二号卫星在中国酒泉成功发射,巴基斯坦第二颗通信卫星在中国西昌成功发射 [4] - 中国牵头发起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等多边合作项目 [4] - 中国同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近200份政府间航天合作协议 [4] - 嫦娥七号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 [4] 人工智能技术 - 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以低成本、高性能、开源,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加可及 [3]
专访丨意大利自然科学院院长:期待意中农业科学界加强对话
新华网· 2025-06-20 09:31
意中农业科学合作 - 意大利自然科学院院长马西莫·温琴齐尼表示科学交流无国界,意中农业发展历史有相似之处,加强对话合作有助于和平发展 [3] - 中国和意大利都拥有悠久的农业传统,农业对两国历史发展十分重要,相互交换经验是重要的合作方式 [3] - 意大利自然科学院接受了由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捐赠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雕塑作品,将永久落座在该院 [3] 历史与文化交流 - 2021年意大利自然科学院出版了意大利语版的中国元代重要农业著作《王祯农书》,通过与意大利同时期著作对比发现意中在农业发展方面有不少相似成果 [4] - 农耕文化所蕴含的与土地的联系超越了语言,让双方更加接近 [4] 合作前景 - 意大利自然科学院希望通过雕塑捐赠仪式等相关活动促成更多与中国的合作 [4] - 意大利自然科学院在葡萄酒和橄榄油相关领域拥有重要知识与技术,相信这些经验将对中国有帮助 [4] - 中国悠久的农业发展史与实践对于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十分珍贵 [4]
到安江看“种”播天下
人民日报· 2025-06-16 06:11
杂交水稻发展历程 - 袁隆平在安江农校任教期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开启杂交水稻研究 [3][4] - 1962年受农民"亩产800斤"愿望触动,萌生"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梦想 [3] - 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发现关键野生稻"野败",为杂交水稻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8] - 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技术突破,试验田亩产达1010斤 [9] 科研方法与突破 - 通过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现象获得远缘杂交启示 [5][6] - 采用"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技术路线 [9] - 研究团队足迹遍及云南、海南等地进行野生稻资源搜寻 [6][7] 科研成果转化 - 成功培育海水稻品种,实现盐碱地变良田的突破 [10] - 湖南省农科院1.2亩试验田验证杂交水稻高产潜力 [9] - "禾下乘凉"超高产品种研发持续推进中 [10] 科研精神传承 - 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工作37年,建立完整科研体系 [9] - 提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理念 [3] - 强调"知识比金钱更重要"的价值观 [9]
中国农业技术助建“非洲粮仓”推动非洲农业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6-14 14:48
中国农业技术在非洲的发展 -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已在20多个非洲国家推广种植,显著提升当地粮食产量 [1] - 马达加斯加通过中国技术实现杂交水稻全产业链本土化,成为非洲首个商业化种植国家 [2] - 袁氏种业培育的5个杂交水稻品种单产达每公顷7.5吨以上,是当地品种的2-3倍 [1] 中非农业合作模式 - 隆平高科对53个非洲国家实施超200期培训项目,培养7000名农业人才 [2] -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通过技术输出与国际项目合作推动非洲增产增收 [2] - 中非经贸博览会上签署协议,建设杂交水稻科技创新基地和"非洲母亲新农场"项目 [3] 非洲本土化实践与需求 - 冈比亚农场主通过中国技术将水稻产量和田间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1] - 非洲国家需求从种植技术扩展到农业机械、加工和品牌打造等领域 [3] - 马达加斯加示范中心项目实现育种、制种、种植、加工及销售全链条覆盖 [2]
从33国到53国全覆盖,“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助力非洲优质商品入华
第一财经· 2025-06-12 14:09
中非经贸优惠政策升级 - 中国将对除斯威士兰外53个非洲建交国落实100%税目产品零关税举措,覆盖范围从33国扩大至53国[1] - 新增国家包括非洲前四大经济体尼日利亚、南非、埃及和阿尔及利亚,其余集中于北非和南部非洲[3] - 政策旨在帮助非洲国家实现出口多元化,应对欧美市场压力,增强对华出口竞争力[1][3] 对非零关税政策历史演进 - 2005年起中国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实施部分商品免关税,逐步扩展至98%税目零关税[4] - 2023年12月对33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启动100%零关税,2024年3月进口额达214.2亿美元(同比+15.2%)[3] - 已与34个非洲国家签署双边投资保护协定,21国签署避免双重征税协定[4] 非洲农产品对华出口增长 - 2024年中非农产品进出口首次突破700亿元,前5个月自非进口农产品158.3亿元[5] - 卢旺达干辣椒年出口中国200-300吨,咖啡进口同比+70.4%,可可豆+56.8%(2024年一季度)[5] - 政策推动非洲农产品从廉价作物转型为重要出口产业,如辣椒成为中国市场标志性产品[5] 中国农业技术及基建对非输出 - 20多个非洲国家引进中国杂交水稻,缓解粮食进口依赖[6][7] - 中国帮助非洲新建升级10万公里公路、1万公里铁路、近千座桥梁、近百个港口(25年累计)[7] - 基建加速非洲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贸易结构互补性发展[5][7]
一袋稻米的山海情:非洲的杂交水稻熟了,我们又想你了
中国新闻网· 2025-06-11 17:38
杂交水稻技术在非洲的推广 - 非洲学员穆萨成功将袁隆平团队传授的杂交水稻技术应用于冈比亚 从最初3公顷试验田扩展到100多公顷核心区 并服务周边2000公顷农田 [3] - 采用杂交水稻技术后单产达到约7吨每公顷 是当地平均产量的2至3倍 实现从手工脱粒到全程机械化的升级 [5] 中非农业合作成果 - 穆萨携带冈比亚产杂交水稻米样赴长沙 计划在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展示 象征袁隆平"禾下乘凉梦"在非洲落地 [3][5] - 南方航空为穆萨提供洞庭湖湘米餐食 形成非洲与湖南水稻品种的味觉对比 强化技术传播的实证效果 [3] 技术传播的社会效益 - 杂交水稻项目带动冈比亚农场多元化经营 新增养殖业务 近期诞生两只羊羔被赋予希望与好运的象征意义 [5] - 穆萨强调"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的理念 通过粮食增产改善非洲地区粮食短缺困境 [3]
稻浪千重:一位中国农业专家的非洲守望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1 16:18
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的推广成果 - 中国杂交水稻高产示范基地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附近迎来新一季丰收,农民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1] - 2007年启动的中国援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已运营18年,培育出5个适应当地气候的高产、抗旱、耐淹、抗倒伏稻种 [1] - 杂交稻产量是本地稻的两到三倍,被当地农民称为"擦拉贝"(意为"最好的东西") [1] 技术推广与本土化进程 - 通过对比种植示范打消农民疑虑,采用田间实践与理论教学结合的方式推广技术 [1][3] - 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累计推广杂交水稻面积达9万公顷,成为非洲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 [2] - 胡月舫团队在马希齐镇农业专业培训中心每月开展理论教学,培养本土技术人才 [3] 人才培养与社会影响 - 中国专家已举办数百场技术培训,累计培训2000余人,间接传授技术给数万农民 [3] - 马达加斯加农业部门认可中国技术对实现水稻自给和粮食安全的贡献 [3] - 本土化制种项目正在推进,目标包括建立高产示范基地和完成种子本地化生产 [4] 长期战略与行业意义 - 项目坚持18年,克服气候多样性和文化差异,实现从育种到推广的全链条技术输出 [1][4] - 技术推广直接提升农民收入,部分农户从温饱不足到有余粮销售并扩大生产 [2] - 项目承载"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愿景,持续推动非洲粮食安全体系建设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