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学家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愚公移沙”有新方
人民网· 2025-11-03 23:19
编者按 近七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演绎着"绿进沙退"的人间传奇;三代人坚持不懈,自强不息,为子孙后代 再造一片生机沃土。让我们走进内蒙古新华林场,见证这场人与风沙之间漫长而壮美的对话。 0:00 千万IP创科普,共筑科技强国梦。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助力实现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科普部与人民网联合策划推出"见证科技之路"主题报道,聚焦国家科技 战略政策、重要科技奖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等,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采访调研,推出一批生动鲜活 的科普精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建设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专家走进国创产业园讲述科学家故事
新京报· 2025-10-30 18:25
"'两弹一星'工程的全体参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们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 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刘曰武告诉同学们,"两弹一星"的研制 历程,凝聚了一代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牺牲。"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的许多人在当时吃不饱穿不 暖的艰苦环境里潜心研究、隐姓埋名几十年,如钱学森、郭永怀、于敏、陈能宽、周光召等。 刘曰武提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钱学森不顾阻挠一心回国投身研究;20世纪60年代,钱学森团队研制 出"东风二号",但没想到在实验中"发射后25 秒停机、 68 秒落地爆炸",钱学森说"不要泄气,先消灭地 面问题";21世纪初,钱老在病床上提出"钱学森之问",直至今日依旧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着重要启 示。 "'两弹一星'精神是攀登、爱国、奉献、协同的集中体现"。近日,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 术协会党校)"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走进北京星火国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国创产业园)。中国科 学院力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刘曰武为创业园附近职业学校学生和产业园的创业者们带来以"两弹一星在 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为主题的讲座,阐释"两弹一星"的发展历程与战 ...
从无交集 他们为何送别杨振宁
科技日报· 2025-10-28 16:48
"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周五。和每个周五一样,可以上学、上班。但送别杨振宁先生,是一件独一无二的 事。"王东峰牵着孩子的手,站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外的队伍里。他们随着长长的人流缓缓移动。小 男孩手里捧着一束白花,卡片上写着"杨爷爷,我们永远怀念您",落款是孩子的名字。 10月24日上午9时,天气阴沉,北京气温很低。八宝山革命公墓外,车流人流不息,接送人员的大巴车 沿着马路延伸,一眼望不到头。 公墓的几个大门前都排起长龙,人们身着素衣,手拿印有讣告的白纸,远远望去像一条条漂着白花的黑 色河流。 他们来到这里,做这件唯一的事——送别。 当天上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 振宁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杨振宁去世后,他倾注心血创立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高研院")专门开放了缅怀室, 接受各界友好人士吊唁。 10月18日,这位"纯粹的科学家、坚定的爱国者"在北京逝世,走完103岁的科学人生。 之后,在他倾力创办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在他出生的地方安徽合肥四古巷,在他工作过33年的美国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在他任教多年的香港中文大学……人们送 ...
从无交集,他们为何送别杨振宁
科技日报· 2025-10-28 09:48
"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周五。和每个周五一样,可以上学上班。但送别杨振宁先生,是一件独一无二的事。" 王东峰牵着孩子的手,站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外的队伍里。他们随着长长的人流缓缓移动。小男孩手里捧着一束白花,卡片上写着"杨爷爷,我们永远怀 念您",落款是孩子的名字。 10月24日上午9时,天气阴沉,北京的气温已是个位数。八宝山革命公墓外,车流人流不息,接送人员的大巴车沿着马路延伸,一眼望不到头。 10月24日上午,八宝山革命公墓外。科技日报记者 崔爽 摄 公墓的几个大门前都排起长龙,人们身着素衣,手拿印有讣告的白纸,远远望去像一条条漂着白花的黑色河流。 他们来到这里,做这件唯一的事——送别。 当天上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 行。 10月18日,这位"纯粹的科学家、坚定的爱国者"在北京逝世,走完103岁的科学人生。 之后,在他倾力创办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在他的出生地安徽合肥四古巷,在他工作过33年的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在他任教多年的香港中文 大学……人们送上花束,留下卡片,以各种方式寄托追思。 杨振宁或许是他们的 ...
上海统一战线举办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座谈交流会
中国新闻网· 2025-10-26 20:34
活动背景与目的 - 活动为上海统一战线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座谈交流会 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办 [1] - 活动旨在感悟钱学森归国的深远影响及其精神在中国创新创业领域的引领作用 [1] - 活动聚焦留学归国人士群体 目标是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汇聚统一战线力量 [1] 钱学森归国的历史意义 - 70年前钱学森归国掀起了海外知识分子归国热潮 并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根基 [3] - 钱学森归国时表示"我愿竭尽全力 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 使我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3] 会议内容与精神传承 - 会议通过追忆先辈和邀请留学归国青年及科技工作者分享交流 弘扬爱国精神和科学家精神 [3] - 会议强调要发扬留学报国光荣传统 希望广大知识分子和留学人员以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为努力志向 [5] - 会议鼓励深耕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 力争取得科研突破 推动成果转化 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5] - 会议号召汇聚接续奋斗的团结伟力 增进知识分子和留学人员对新时代国家发展的理解认同 [5] 活动相关安排 -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在会上作主旨发言 [3] - 多位科研机构学者和企业代表如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苟兰涛等参与分享交流 [3] - 会议期间向钱永刚颁发百年衡复统战文化研究联合体特聘顾问证书 并同步启动上海统战文化相关活动 [7] - 与会人员参观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展览 [7]
【中国青年报】今天,“两弹元勋”教给年轻人什么
中国青年报· 2025-10-20 14:14
"靠别人是不靠谱的,中国的原子弹研制还得靠我们自己。"邓志平说,就在那种条件下,邓稼先带 着一些平均年龄不超过23岁、刚毕业的大学生,开始设计原子弹。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起步与一家副食品商店存在一定的关联,而它的设计者曾一边蹲在地上吃饭, 一边讨论制造原子弹,这不是经过演绎的"传说",而是时间深处活生生的细节。 近日,一场主题为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活动上,"两弹一星功勋奖 章"获得者邓稼先之子邓志平谈起了父亲生前的这些往事。 邓志平说,他父亲1958年调入原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负责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研究 所所在地最初是一片高粱地,邓稼先和同事在附近一栋借用的、未完工的办公楼里临时办公和生活。冬 天没有暖气,冷得实在受不了时,他们就跑到街对面的一家副食品商店,只因那里有一个煤炉。简陋的 食堂里没有桌椅,大家吃饭都是蹲在地上,年轻人常借机向邓稼先请教问题。 "父亲面临的是白手起家的局面。"邓志平说,当时的一般科研人员除了知道"原子弹"这个名字,对 它的作用原理一无所知,也无资料可查。每当被问及原子弹制造的关键之处,援华专家就支支吾吾。 据胡思得回忆,另一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校馆弦歌丨钱学森图书馆:重温破壁者归航 领悟科学家精神
新华社· 2025-10-19 18:10
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有一座特殊的"图书馆"——它是全国327座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科学家纪念馆,也是交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课堂。 馆藏6.2万件手稿、文献与实物,不仅记录了钱学森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与"战略科学家"的卓越贡献,更传递出"爱国、创新、求实、奉 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记者:张璟怡、岑志连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
“成功的人不死读书”——杨振宁先生与江苏的半世纪学缘
新华日报· 2025-10-19 07:31
杨振宁与江苏教育机构的互动 - 1972年首次访问南京大学并探望老师,开启与南京的深厚学缘 [2] - 分别于1989年、2006年和2008年三次深度访问东南大学,2006年以84岁高龄为3000余名师生演讲《我的生平》并为“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揭牌 [2] - 2004年参观南京市金陵中学,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 [2] - 2015年参与南外仙林分校“科学大师进校园”活动 [3] 杨振宁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观 - 强调研究需有前瞻性,选择最有发展空间的领域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 指出中国学生应克服知识面窄、过早成为“专家”的毛病,教师应激发学生兴趣并给予更多自由发展空间 [2] - 认为中国不仅需要高科技人才,还需要能对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多方面人才 [3] - 教导青年学子认识自身潜能,把握有发展前景的学科是攀上科学之巅的关键 [4] - 成功的研究生不“死”读书,而是善于把握学术前沿信息并在工作中弥补知识缺陷 [4] 杨振宁对后学的奖掖与支持 - 2000年在南京大学访问期间捐出学术报告报酬设立“杨振宁奖学金”,此为在国际上设立的第一个奖学金,每年评选10名获奖本科生 [4] - 2001年亲赴南京大学浦口校区为首届奖学金获得者颁奖并举行报告会 [4] - 2000年在金陵中学对高三学生谢臻达的爬墙模型小车给予细致指导和赞扬,鼓励其从事应用物理研究,该生后成为南京大学教授并于2022年获评“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 [4] 杨振宁的科学洞见与行业展望 - 2009年在扬州大学预测“20年内中国本土产生诺贝尔奖是肯定的” [1] - 2008年在东南大学演讲指出研究物理学的动力是好奇心,其结果可改造人类生产力并带来福利 [5] - 认为中国年轻科学家需要氛围以识别值得研究的问题和方法,此传统需时间建立,但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对世界科技的贡献将是了不起的 [6]
走进高校场馆,上一堂科学课
人民日报· 2025-10-11 10:43
高校科技博物馆与科研精神传承 -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内,北航宇航学院教授、航天员桂海潮为研学学生讲解航天服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1] - 高校博物馆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科技氛围,帮助学生接受精神洗礼并立下科学志向 [2] 科学家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 -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通过展品如归国邮轮票据和牛皮箱,展示钱学森冲破阻挠回国贡献航天事业的经历,激励学生以所学回报国家 [3] - 湖南农业大学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以袁隆平的话语如“学农爱农,青春无悔”和“成功没有捷径”激励师生,学生从失败中重拾信心进行实验 [3][4] - 吉林大学黄大年纪念馆在原办公室展示黄大年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取得重大成果的事迹,学生受“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感召 [4] 重大科研项目历程与成果展示 -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百年器象”展厅展示“200号”基地,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内首座自主设计建造运行的屏蔽试验反应堆,由平均年龄23岁多的师生团队知难而进完成 [5][6] - 西北工业大学军工素质教育实践中心展示运—20样机,总设计师唐长红讲述研制历程,校友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激励学生托举大国重器 [6] - 大连理工大学校史馆展示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模型应用学校科研成果,以及铬锆铜合金接触线助力高铁刷新时速纪录 [6] 科普教育与科学志向培养 -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通过科普活动和思政课如天文学课堂和北斗精神课,激发学生热情,讲解员自豪展示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深空探测应用成果 [7] - 中南大学地质博物馆拥有1.4万余件标本,作为专业实验室和科普窗口,点燃新生学习地质的热情 [8]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包含5个专业展馆如昆虫博物馆和农业历史博物馆,学生通过参观理解农业责任并坚定林业发展志向 [8][9]
数字阅读背后藏着他的“光与电”
科技日报· 2025-10-09 10:52
【弘扬科学家精神】 ◎本报记者 张毅力 "一个科学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好人。凡事考虑别人和考虑自己一样多,能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好人。"近 日,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走进河南。在2025年秋季"开学第一课"科学家精神集中宣讲活动中,北京大 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选纪念室主任丛中笑,带领大学生一同走进王选的世界。 今天,每一页数字阅读的背后,都藏着王选孕育的"光与电"。王选是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技术的发 明人,引领我国出版印刷业迎来电与光的技术革命。该技术被公认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 术的第二次革命。他的一生与自主创新、科教兴国的时代变迁紧紧相连,充满传奇色彩,是新时代科学 家精神的典范。 谈及与恩师王选的点点滴滴,丛中笑表示,王选常教导她和学生们,做事先做人,青少年时代就应努力 按好人标准培养,只有先成为好人,才能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好事。 把小学五年级获得"品德好 受欢迎"奖状当做至高荣誉的王选,在大学时代立志投身科学。"1954年考 入北京大学,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王选了解到计算科学专业的重要性,这为他之后把汉字装进计算 机打下坚实基础。"丛中笑说。 "超越王选,走向世界。"这是王选留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