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精神

搜索文档
“我愿做太空的铺路石”
科技日报· 2025-07-28 09:01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 王希季是中国首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总体方案设计者,并主持研制了18种探空火箭中的12种,为中国航天事业打下重要基础 [1] - 1960年2月19日,王希季团队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飞行高度达8公里,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关键一步 [3] - 王希季创造性地将导弹技术与探空火箭技术相结合,提出节省经费又能满足发射需求的技术方案,成功研制出"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4] 返回式卫星研制成就 - 王希季带领团队制定了充分利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能力的返回式卫星方案,该系列成为中国使用公共平台最成功、成本最低的卫星系列 [4] - 1975年11月26日返回式卫星成功升空,3天后成功返回地面,王希季全程参与监控 [5] 载人航天工程贡献 - 20世纪80年代,王希季发表论文指出航天飞机不符合中国国情,推动业内转向发展载人飞船,为"神舟号"载人航天工程奠定基础 [6] 人才培养与教育 - 王希季在大连理工大学任教期间培养出俞鸿儒、徐性初等中国科学院院士 [2] - 任教5年期间编写了《锅炉学》《涡轮机》《铸工》等多部教材 [2]
安徽理工大学:暑期社会实践“科技味”十足
中国青年报· 2025-07-16 06:40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 安徽理工大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团队深入无为市比亚迪产业园,学习自动化控制与电池性能测试技术,为智能小车项目优化提供新思路 [3] - 经济与管理学院实践团在金寨县开展菌菇基地调研、电商直播带货,并策划"军旅情怀+健康养生"品牌营销方案,助力农产品销售 [3] - 人工智能学院团队在安庆岳西县无人机试验基地考察无人机产业应用,探索AI技术在家乡企业的落地场景 [4] 传统技艺与智能科技融合 - 人工智能学院团队在黄山歙县研习非遗"瞻淇鱼灯"技艺,开发出具备自动避障功能的鱼灯造型智能小车,推动非遗与AI技术结合 [4] - 团队与非遗传承人探讨科技与传统工艺的协同发展路径,形成创新实践案例 [4] 智能化工业升级实践 - 矿业工程学院师生调研内蒙古麻地梁煤矿,观摩智能化调度指挥中心实时数据系统,见证远程操控采煤技术替代传统人工作业模式 [6] - 露天煤矿呈现"安全、高效、绿色、智能"新形态,颠覆传统煤矿粉尘弥漫的刻板印象 [6]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 - 安徽理工大学依托理工科优势,围绕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组织300余支团队开展暑期实践,将AI技术与学科竞赛项目结合 [1][7] - 学生通过企业参访、技术参数收集等方式打磨科创项目,如智能小车续航优化、无人机应用开发等 [3][4]
山东省在青海考察对接工作
大众日报· 2025-07-12 09:07
鲁青两省合作交流 - 山东省委书记林武率团赴青海考察对接工作 双方省委书记及多名高层领导出席活动 [2] - 林武强调将深化农业 能源 环保 教育 医疗 文旅等领域合作 推动鲁青合作再上新台阶 [2] - 青海省委书记吴晓军提出希望两省在清洁能源 绿色算力 农牧业等特色产业加强合作 [3] 考察调研项目 - 考察团走访圣源地毯集团 青海绿色算电融合调度及生态监测中心 北川湿地公园 高原康养中心等企业及设施 [3] - 调研山东援建海北州的医院 学校 畜牧业科技示范园等项目 [3] - 参观原子城纪念馆 海北州红色研学基地等红色教育基地 [3] 对口支援工作 - 山东表示将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和援青干部人才接续工作 [2] - 青海高度评价山东真金白银投入和真情实意帮扶 认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3] - 两省计划平稳有序推进干部人才轮换工作 [3]
“成为”他们:既在舞台瞬间也在不远未来
中国青年报· 2025-05-25 09:38
中国科学院大学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话剧大赛 - 国科大举办第二届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话剧大赛 吸引来自多个专业的100余名学生参与 赛程长达半年 通过角色扮演沉浸式体验历史 [2][4] - 参赛学生饰演钱学森 郭永怀 王希季等科学家以及图纸设计师 车间工人等"无名英雄" 旨在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2][4] - "两弹一星"研制期间 中国科学院累计投入40多个单位 1.7万余人参与相关工作 该精神成为国科大文化的历史根基 [2] 学生参演体验与感悟 - 学生通过"缩小困境"表演法则 将个人困境与科学家面临的挑战相类比 加深角色理解 [3] - 参演学生表示 亲身演绎能更深刻体会艰苦环境和人物心境 领悟攻坚克难精神 [4] - 学生感悟到科研不仅是工作更是责任 应像老一辈科学家一样为国家进步贡献力量 [5] 精神传承与科研激励 - 学生通过饰演科学家角色 将"两弹一星"精神应用于个人发展 激发学习钻研动力 [4] - 参演经历成为学生抵挡迷茫与焦虑的法宝 增强解决科研难题的信心 [8] - 国科大通过话剧大赛呼应时代需求 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强国志向 服务国家战略 [9] 科研工作者的心路历程 - 科研工作者描述科研创新需经历极致的孤独与浪漫 是"在黑暗里找光"的过程 [8] - 学生表达希望未来能坚持科研工作 传承科学家精神 在关键领域攻坚克难 [9]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见证“大国重器”辉煌,三家在京部属单位联合开展党建活动
中国环境报· 2025-05-08 08:20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 在"两弹一星"纪念馆展示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一穷二白的年代里、在国外敌对势力的封锁下进行科技突围的历史 [1] - 展品包括锈迹斑斑的试验设备和泛黄的手稿笔记,重现了"惊天动地事"和"隐姓埋名人"的崇高精神品格 [1] - 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 [1] 见证"大国重器"辉煌 - 在北京光源展示了极富设计感的现代化建筑和极具科技范的实验设备 [1] - 展现了我国在前沿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1] - 科研人员通过北京光源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体现了"大国重器"的磅礴伟力 [1] 精神谱系之旅 - 从"两弹一星"纪念馆到北京光源,地理距离不到6公里,精神上跨越60多年 [2] - 从深山红砖房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现代化建筑,从手摇计算器到全球最先进大科学装置 [2] - 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筚路蓝缕,新一代科技工作者薪火相传、勇攀高峰 [2] 主题党日活动创新 - 活动突破传统"看展览、听讲解"模式,将大巴车、实验室、绿水青山拓展为学习课堂 [2] - 邀请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讲述从"两弹一星"到北京光源的光辉历程 [2] - 参与者包括指挥建设"国之重器"的科学家、研究生、领导干部和核安全监督员 [2]
星辰守望,两代人接力传承航天梦
内蒙古日报· 2025-04-30 20:04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 从"东方红一号"升空到神舟二十号腾飞,中国航天事业已发展55年,凝聚了无数航天人的心血[1] - 中国航天科工六院被誉为中国固体事业的摇篮,其功勋试车台始建于1965年,是我国第一座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台,至今仍在服役[1] 航天科技工作者传承 - 高世旺从20世纪60年代末投身航天事业,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将毕生所学奉献给中国航天[3][4] - 高世旺之子高翔2004年加入中国航天科工六院,接续从事工艺设计工作,实现两代人航天事业传承[6][8] 航天技术迭代与突破 - 从手工绘图计算到计算机辅助设计,航天制图技术经历数次升级,但严谨的工作态度始终未变[6][8] - 高翔团队在2021年完成从零开始的试验仿真设计,实现工装技术突破,体现中国航天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8] 航天精神内核 - 航天工作者秉持"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信念,以"两弹一星"精神为动力持续奋斗[4][8] -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工作准则贯穿航天任务全过程,确保每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6][8]
陈海生:赓续“两弹一星”精神血脉,勇攀能源科技创新高峰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4-30 13:41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发展历程 - 工程热物理所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两弹一星"精神中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3] - 吴仲华先生提出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吴氏通用理论),极大推动了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发展 [4] - 吴仲华1956年创建工程热物理所前身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开辟传热研究方向并发明新中国第一支热管 [4] - 闵桂荣热控团队整建制调入航天系统,支持东方红卫星热控任务 [4] - 吴仲华提出"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科学用能思想,至今仍是能源高效转化领域核心思想 [4] - 吴仲华创立工程热物理学科,发起成立工程热物理学会和研究所 [4] 三代科学家重大贡献 - 第二代科学家蔡睿贤获得非定常几何三维欧拉流动解等基本方程严格解析解,创建分析复杂总能系统的比较法 [4] - 徐建中提出内流三元激波理论和熵产极小化激波增压理论,发展出"能够写上中国人名字的航空发动机" [5] - 第三代科学家金红光提出燃料化学能与物理能综合梯级利用原理,发明化石燃料与太阳能热化学互补利用方法 [5] - 朱俊强团队将三元流动理论推向应用,自主研制系列宽域长航时涡扇发动机和高效费比单轴涡扇发动机 [5] 新时代科技创新成果 - 原创性提出系列制氢新方法,大幅降低制氢温度与能耗 [5] - 构建煤炭燃料与原料属性耦合利用新模式,为传统能源低碳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5] - 建成国际首套10MW、100MW和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示范电站,性能指标屡创世界纪录 [5] - 自主研制系列轻型涡喷、涡扇发动机和新原理发动机,建成轻型涡轮动力自主创新研发体系 [5] 未来发展方向 - 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继续以"国家人"担当肩负"国家责"使命 [5] - 传承"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家国情怀,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优良作风 [5] - 坚持"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科学精神,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再立新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