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精神
搜索文档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专家走进国创产业园讲述科学家故事
新京报· 2025-10-30 18:25
"'两弹一星'工程的全体参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们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 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刘曰武告诉同学们,"两弹一星"的研制 历程,凝聚了一代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牺牲。"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的许多人在当时吃不饱穿不 暖的艰苦环境里潜心研究、隐姓埋名几十年,如钱学森、郭永怀、于敏、陈能宽、周光召等。 刘曰武提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钱学森不顾阻挠一心回国投身研究;20世纪60年代,钱学森团队研制 出"东风二号",但没想到在实验中"发射后25 秒停机、 68 秒落地爆炸",钱学森说"不要泄气,先消灭地 面问题";21世纪初,钱老在病床上提出"钱学森之问",直至今日依旧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着重要启 示。 "'两弹一星'精神是攀登、爱国、奉献、协同的集中体现"。近日,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 术协会党校)"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走进北京星火国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国创产业园)。中国科 学院力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刘曰武为创业园附近职业学校学生和产业园的创业者们带来以"两弹一星在 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为主题的讲座,阐释"两弹一星"的发展历程与战 ...
生动讲述中国式现代化上海实践 上海市微宣讲宣传展示活动举行
解放日报· 2025-10-29 09:49
晋级终评的选手大多来自行业一线,他们立足上海丰富红色资源和鲜活实践场景,围绕赓续红色血 脉、"五个中心"建设、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不同主题,用身边事解读大政 策,用小切口展现大时代,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人民城市的璀璨光彩,共同描绘中国式现代化上海实践的 奋进画卷。 个人组一等宣讲作品《把名字写进星河里》回顾了卫星总设计师魏锺铨无私奉献祖国航天事业的一 生。作为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和雷达遥感卫星领域的开拓者之一,魏锺铨经历了风云二号测试失败从头改 进的曲折探索,仍矢志不渝在耄耋之年坚守发射场。在上海航天局刘佳凝的深情讲述中,"两弹一星"精 神具象展现为12年心血化为泡影后从头再来的坚韧。 从放弃优渥生活毅然支援抗战的英烈毛丽瑛到克服万难为双胞胎捐献干细胞的志愿者,从苹果期货 扶贫助农的温暖故事到风云卫星、国产大飞机等"国之重器"研制测试背后的艰辛历程……现场宣讲中, 有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也有真实鲜活的行业佳话;有凡人微光的温暖力量,也不乏大国工匠的卓越智 慧。真实精彩的内容、真挚动情的演绎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位观众,传递着中国式现代化上海实践的底蕴 力量和厚重温度。 记者 吴頔 本次终评活动中,不少 ...
绵阳市梓潼县:千年文脉滋养文旅融合新篇章
四川日报· 2025-10-28 06:26
四川两弹城博物馆与航天科技馆。 □子心 (图片由梓潼县委宣传部提供)深秋的绵阳梓潼,古柏苍翠,潼水长流。七曲山大庙的飞 檐翘角隐于古柏林中,静述着文昌文化的悠久;长卿山下的"两弹城",砖瓦间留存着峥嵘岁月的 印记。这座有着2310年历史的古县,正借着文旅深度融合的东风,焕发出新的生机。千年文脉在 保护与传承中活化梓潼,以"东依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地处蜀道翠云廊南起点,自秦昭襄王 置县,历为郡、州、县治所,被誉为"剑门锁钥、蜀道咽喉"。梓潼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七曲山大 庙作为"文昌祖庭",不仅是海内外文昌宫观的源头,更是一座"活着的古建筑博物馆"。庙内现存 元、明、清三代殿堂阁楼23处,建筑依山就势,布局严谨。从盘陀殿到百尺楼,层层递进,错落 有致。当年,建筑学家梁思成来此考察,赞誉其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与古建筑相映的,是全 国面积最大的纯古柏林。境内有古树名木22134株,其中5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515株。那株"古柏 王",2300多圈年轮,默默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如何让古柏长青、文脉永续?当地将古柏保护 作为首要任务,修补古蜀道,将"交树交印"制度古为今用,在全省率先颁布古树名木司法保护 令,并出 ...
【中国青年报】今天,“两弹元勋”教给年轻人什么
中国青年报· 2025-10-20 14:14
"靠别人是不靠谱的,中国的原子弹研制还得靠我们自己。"邓志平说,就在那种条件下,邓稼先带 着一些平均年龄不超过23岁、刚毕业的大学生,开始设计原子弹。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起步与一家副食品商店存在一定的关联,而它的设计者曾一边蹲在地上吃饭, 一边讨论制造原子弹,这不是经过演绎的"传说",而是时间深处活生生的细节。 近日,一场主题为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活动上,"两弹一星功勋奖 章"获得者邓稼先之子邓志平谈起了父亲生前的这些往事。 邓志平说,他父亲1958年调入原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负责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研究 所所在地最初是一片高粱地,邓稼先和同事在附近一栋借用的、未完工的办公楼里临时办公和生活。冬 天没有暖气,冷得实在受不了时,他们就跑到街对面的一家副食品商店,只因那里有一个煤炉。简陋的 食堂里没有桌椅,大家吃饭都是蹲在地上,年轻人常借机向邓稼先请教问题。 "父亲面临的是白手起家的局面。"邓志平说,当时的一般科研人员除了知道"原子弹"这个名字,对 它的作用原理一无所知,也无资料可查。每当被问及原子弹制造的关键之处,援华专家就支支吾吾。 据胡思得回忆,另一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建成立67周年:接过前辈战旗向更高远进发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20 13:30
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于1958年10月20日正式组建,仅用两年零六个月初步建成我国第一个航天发射场[3] - 1960年11月5日,我国制造的第一枚地地导弹东风一号成功发射[3] - 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枚携带核弹头的东风二号甲导弹完成"两弹结合"试验[5] - 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其推进剂储箱和加注管路清洗工作在7天8夜内完成[7] -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搭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飞向太空,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9] - 截至当前,已有二十艘神舟飞船飞向太空,26名航天员共41人次接力飞天[10] - 第一个一百次发射用了将近50年时间,第二个一百次发射仅用时不到5年,发射速度不断加快[16] 基础设施与技术能力 - 中心新建多个发射工位,可满足常规液体、多型固体等不同类型多种型号火箭发射[12] - 扩建总装测试厂房,实现不同型号火箭卫星并行测试,任务承载能力极大提升[12] - 创新发射模式,强化技术区、简化发射区,不断优化航天发射流程,发射周期持续缩短[12] - 建成航天发射场数智中心,开发航天发射智能指挥管理系统,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12] - 推行航班化航天发射管理理念,持续提升测试发射能力[12] - 新建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助力民商航天健康有序、快速稳步发展[12] - 测控通信装备升级换代,实现完全自主可控,整体测控能力显著增强[14] - 数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航天试验各个环节,坚持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29] 行业精神与文化传承 - 航天前辈用忠诚与奉献创造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东风精神[9] - 新时代航天工作者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19] - 航天事业万人一杆枪,大力协同是其鲜明特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22] - 中国愿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平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23] - 坚持"归零"文化,中国载人航天至今保持100%的发射成功率[26] - 无论发射频率多频繁,每一次都要有第一次的谨慎和认真,确保过程完美、结果圆满[27] - 年轻一代东风航天人昂首接过前辈的航天战旗,决心书写航天报国新答卷[30]
一堂思政课见证学生新成长(“十四五”的文化印记)
人民日报· 2025-10-20 08:51
教育政策与资源投入 - 东西部协作及对口支援政策使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2] -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于2019年正式建成 藏族学生占比超过97%[2] - 6年来上百名上海教师先后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任教[2] 教学创新与实践 - 学校将思政课从固定课堂解放出来 通过丰富形式和体验来把握学生注意力[4] - 因需施教 组织学生前往孕育"两弹一星"精神的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镇开展情景党课[4] - 因生制宜 为30名爱好音乐的学生举办音乐思政课 设计文化交融 民族同心 青春担当三个篇章[4] 技术应用与产业变化 - 牧民开始使用无人机放牧 无人机可追到山腰驱赶牛群[2] - 牦牛养殖方式升级 冬季拥有集中饲棚和饲草保障 养殖重点从数量比较转向质量比较[2]
文艺志愿者在行动特别节目彰显“时代风尚”
新华社· 2025-10-16 08:54
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形式,文艺志愿服务对于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助力精神文 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记者了解到,接下来,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将团结引导更多文艺工作者投身文艺 志愿服务工作,深入基层、服务人民,进一步推动反映社会风貌、讴歌时代精神的现实题材创作,助力 形成向上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记者王思北) 由中国文联、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办的"时代风尚"——文艺志愿者在行动特别节目10月15日起陆续在 网络平台和部分卫视播出。节目以扎根、绽放、传承、再出发为主线,通过歌舞、朗诵、情景表演等形 式,展现文艺志愿者扎根基层、服务人民取得的丰硕成果和良好风尚。 情景诗画《我看到了你》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传递积极向上、永不言弃的信念;朗诵《再出发的坐 标》表达文艺工作者投身时代场景、铸就文艺高峰的决心;歌曲《新时代的祖国》抒发爱国情怀和奋斗 豪情;歌曲《到人民中去》唱出新时代文艺志愿者与人民同行的心声……节目中,杨洪基、殷秀梅、林 永健、王雷等老中青文艺志愿者通过真挚的表演,展现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的使命担当。 ...
感悟“只争朝夕、永不懈怠”的力量(金台潮声)
人民日报· 2025-10-14 08:42
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研究制定"十五五"规划建议。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正是我 们党既重方略又重行动,以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推动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典范。回望峥嵘岁月,我们 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无不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只争 朝夕、永不懈怠奋斗的结果。奋斗赋予时间以意义,将时间变成了壮阔的历史。 近日,一则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两弹元勋"邓稼先之子和"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之子,为"川超"绵阳队 首个主场开球。这一幕,让多少人湿了眼眶。绵阳有座两弹城,邓稼先、于敏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曾扎 根在这里。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铸就了"两弹一星"精神。从这样的开球仪式里,人们 看到的是对先辈的致敬与告慰,对奋斗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76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奋斗的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 业。憧憬和挑战,都激发我们只争朝夕、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 "只争朝夕",呼唤的是"看准了就抓紧干"的紧迫感和行动力。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人们 ...
时空对话哈工大航天馆:从“两弹一星”功勋到“揽月九天”后浪
央广网· 2025-10-07 15:29
航天精神传承与教育 -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作为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展品最丰富的航天主题博物馆,通过室内外展陈将人类航天宏大叙事融入其中,展区包括“两弹一星”燃情岁月和“揽月九天”硬核科技等[1][3] - 展馆通过泛黄照片、珍贵实物以及老专家志愿讲解团成员冯涛的深情讲述,生动传递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两弹一星精神”[5][6] - 航天馆汇聚了包括长征一号火箭实物在内的数百件珍贵展品,以其独特魅力点燃年轻一代探索星空的热情与梦想[1][10] 科研创新与团队实力 - 哈工大参与研制的问天实验舱小机械臂动作精准、无需微调,能够安全高效辅助航天员出舱作业,赢得广泛赞誉[7] - “问天”小机械臂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有33岁,团队成员每天工作超过14小时,以高强度科研投入保障项目成功[7] - 学生讲解员郭镇宇作为哈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三学生,曾参与航天课题研究并通宵达旦分析数据,体现了公司科研人员面对挑战不服输、追求极致的严谨态度[7][10]
校馆弦歌丨时空对话哈工大航天馆:从“两弹一星”功勋到“揽月九天”后浪
央广网· 2025-10-07 14:47
展馆概况与规模 -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是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展品最丰富的航天主题博物馆 [2] - 展馆始建于1986年,室内展厅面积达5500平方米 [1][2] - 展馆巧妙地将人类航天的宏大叙事融入室内外展陈之中,包含名为“卧震苍穹”的室外展区 [1][2] 展品与历史传承 - 室外展区陈列有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等实物展品 [1][3] - 室内展区包含数百件珍贵展品,涵盖从“两弹一星”到“揽月九天”的航天发展历程 [1][2] - 泛黄的照片与珍贵实物无声地诉说着筚路蓝缕的岁月,成为展馆中最厚重的精神基石 [5] 精神传承与人才培养 - 航天精神体现在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5] - 老专家志愿讲解团成员如66岁的冯涛,退休后依然活跃在展馆一线进行志愿讲解 [5] - 哈工大航天馆通过其独特魅力,点燃年轻一代探索星空的热情与梦想 [9] 科研创新与技术成果 - 哈工大参与研制的问天实验舱小机械臂动作精准、无需微调,能够安全高效地辅助航天员出舱作业 [7] - “问天”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有33岁,团队成员每天工作超过14小时 [7] - 学生讲解员郭镇宇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三学生,曾参与航天课题研究并亲身体会科研艰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