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哈勃望远镜
icon
搜索文档
“宇宙大片”看到了什么(科技大观)
人民网· 2025-09-26 06:53
COSMOS-Web项目概况 - 项目正式发布了迄今最大的深空测绘宇宙图谱COSMOS-Web,基于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的观测数据构建[1] - 图谱包含近80万个星系的详细信息,时间跨度达到135亿年,覆盖宇宙约138亿年演化史中98%的时间[1] - 项目总观测时间为255小时,是JWST首年观测任务中耗时最长的单一项目,此次发布的影像数据量超过1.5TB[2] 观测规模与技术优势 - 观测天区位于双鱼座方向,观测面积达0.54平方度,相当于从地球上看月球面积的3倍[2] - JWST具备革命性的红外观测能力,可覆盖波长0.6—28微米的近红外到中红外波段,使其能够追溯宇宙更为初始的演化阶段[3] - JWST主镜比哈勃望远镜大约6倍,集光能力和灵敏度大幅提升,能够看到更遥远、暗弱的天体[3] 颠覆性科学发现 - 观测数据显示,在宇宙诞生后的最初5亿年内,星系实测数量是基于哈勃数据预测值的约10倍[4] - 许多星系在宇宙年龄仅3亿至4亿年时就已形成完整结构和成熟的恒星群体,其中一些星系的质量相当于10亿倍太阳质量[4] - 发现大量超大质量黑洞在宇宙年龄不足5亿年时就已经存在,其与宿主星系共同演化的速度远超理论预期[4] 对理论模型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 早期星系的数量和成熟度颠覆了以往的理论预期,对现行标准宇宙学模型提出巨大挑战[4] - 理论与观测的冲突暗示着可能存在未知的物理过程,或需要从根本上修正关于暗物质性质和早期宇宙物理学的现有模型[4] - 从JWST到未来计划发射的罗曼空间望远镜,技术的进步将助力绘制更加精准、完整的宇宙图谱[4]
超期服役的哈勃望远镜再续传奇
科技日报· 2025-05-20 06:30
哈勃望远镜35周年成就 - 哈勃空间望远镜已在地球轨道运行35年,开启了空间科学新纪元,其拍摄的图像和科学突破重塑了人类对宇宙认知[4] - 哈勃望远镜独特的紫外光观测能力揭示了火星薄水冰云层等地面望远镜无法捕捉的景象[2] - 35年后哈勃仍在天文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尽管"宜居世界天文台"已提上日程[6] 技术优势与科学贡献 - 哈勃轨道高度515公里,避免了大气层干扰,观测清晰度是地面望远镜10倍[7] - 紫外光观测能力使其能研究高温天体(如大质量恒星和黑洞区域),灵敏度达人眼可见最暗恒星的十亿分之一[7] - 累计完成近170万次观测,覆盖5.5万个天文目标,产生超2.2万篇论文被引用130万次[8] - 关键发现包括:深空场星系观测、宇宙膨胀速度测量、证实星系普遍存在超大质量黑洞、首次测量系外行星大气层[9] 运营现状与维护挑战 - 科学家申请使用哈勃的时间是实际可用时间的6倍,数据总量超400太字节[8] - 1993-2009年间经历5次维修升级,但最近一次维护在16年前,目前无新维护计划[8][9] - NASA预算或从248亿美元削减至188亿美元,影响新望远镜发射及哈勃延寿计划[10] - 轨道衰减问题未解决,但科学家希望其能运行至40周年[10] 比较优势 - 相比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哈勃在紫外光和可见光波段的灵敏度与分辨率仍保持人类最高水平[7] - 行星状星云NGC 2899和棒旋星系NGC 5335的观测成果展示其持续成像能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