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系外行星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韦布”实现小型气态巨行星直接成像
科技日报· 2025-06-26 07:29
核心观点 - 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首次直接成像了一颗小型气态巨行星,这是其运行期间发现的首颗系外行星,标志着向直接成像更小、与地球质量接近的行星目标迈出重要一步 [1] - 这一发现填补了太空认知空白,有助于理解早期行星形成过程及原行星盘内的动态变化 [1] - JWST捕捉到了迄今为止通过直接成像方法观测到的质量最小的系外行星,克服了这类行星相对较暗且信号易被母星光芒掩盖的技术挑战 [1] 技术突破 -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巴黎天文台研究团队开发了特殊日冕仪,安装在JWST的MIRI仪器上,能够遮挡中央恒星的强光,使周围较暗物体更易被观察到 [1] - 借助这项技术,JWST在年轻恒星TWA 7周围复杂的三环星盘中探测到了可能的系外行星 [1] 行星特征 - 探测到的候选系外行星TWA 7b质量小于木星但大于海王星,预计质量约为木星的0.3倍 [2] - 轨道距离其母星52个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等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 [2] - 这些质量和轨道特征符合在星盘第一环和第二环之间形成的系外行星的预期特性 [2] 未来展望 - 下一步JWST有望捕捉到质量仅为木星10%的系外行星图像,将极大促进对类地行星的认知 [2] - 随着更先进成像技术的发展,空间和地面望远镜都将拥有更强的搜索系外行星能力 [2]
中国科学家领衔发现一颗“超级地球”!或存在碳基生命
观察者网· 2025-06-03 19:29
系外行星研究突破 - 国际研究团队首次利用"凌星中间时刻变化"(TTV)技术在类太阳恒星Kepler-725的宜居带内发现10倍地球质量的超级地球Kepler-725c [1] -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天文》,被审稿人评价为开辟了发现"地球2.0"的新通道 [1] -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牵头,孙磊磊博士为第一作者,王晓彬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1] Kepler-725行星系统特征 - 宿主恒星Kepler-725为G9V型,光谱与太阳相似但更年轻(16亿年),表面磁场活动更剧烈 [3] - 超级地球Kepler-725c位于宜居带,公转周期207.5天,与地球公转周期相近 [3] - 行星距离地球约1.6亿个天文单位,可能存在类似地球的碳基生命 [4]
超期服役的哈勃望远镜再续传奇
科技日报· 2025-05-20 06:30
哈勃望远镜35周年成就 - 哈勃空间望远镜已在地球轨道运行35年,开启了空间科学新纪元,其拍摄的图像和科学突破重塑了人类对宇宙认知[4] - 哈勃望远镜独特的紫外光观测能力揭示了火星薄水冰云层等地面望远镜无法捕捉的景象[2] - 35年后哈勃仍在天文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尽管"宜居世界天文台"已提上日程[6] 技术优势与科学贡献 - 哈勃轨道高度515公里,避免了大气层干扰,观测清晰度是地面望远镜10倍[7] - 紫外光观测能力使其能研究高温天体(如大质量恒星和黑洞区域),灵敏度达人眼可见最暗恒星的十亿分之一[7] - 累计完成近170万次观测,覆盖5.5万个天文目标,产生超2.2万篇论文被引用130万次[8] - 关键发现包括:深空场星系观测、宇宙膨胀速度测量、证实星系普遍存在超大质量黑洞、首次测量系外行星大气层[9] 运营现状与维护挑战 - 科学家申请使用哈勃的时间是实际可用时间的6倍,数据总量超400太字节[8] - 1993-2009年间经历5次维修升级,但最近一次维护在16年前,目前无新维护计划[8][9] - NASA预算或从248亿美元削减至188亿美元,影响新望远镜发射及哈勃延寿计划[10] - 轨道衰减问题未解决,但科学家希望其能运行至40周年[10] 比较优势 - 相比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哈勃在紫外光和可见光波段的灵敏度与分辨率仍保持人类最高水平[7] - 行星状星云NGC 2899和棒旋星系NGC 5335的观测成果展示其持续成像能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