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于碲纳米线网络的下一代视网膜纳米器件
icon
搜索文档
复旦大学发表最新Science论文:有望让盲人重获光明,还能解锁红外夜视超能力
生物世界· 2025-06-07 09:40
光谱扩展视觉假体技术突破 - 开发出全球首款光谱覆盖470-1550nm的视网膜纳米假体,无需外部设备即可恢复失明动物模型的可见光视觉并赋予红外感知能力[3] - 技术突破点在于碲纳米线网络(TeNWN)可将宽谱光高效转换为光伏信号,产生零偏压下的巨大光电流,响应范围覆盖可见光至近红外II区[5] - 植入后光强度仅需临床安全阈值的1/80即可触发瞳孔反应和行为改善[6] 技术原理与性能优势 - 碲纳米线通过晶格缺陷不对称性和界面效应实现创纪录的高光电流密度[5] - 植入体精准响应光模式,光电性能稳定,可精确定位940nm和1550nm红外光源[5][7] - 相比现有需注射纳米颗粒或依赖庞大外设的方案,该技术仅需单次微创植入手术[4][7] 动物实验验证 - 在小鼠模型中成功替代受损感光细胞,直接激活存活神经细胞并引发视神经/皮层反应[6] - 食蟹猴视网膜下腔植入验证安全性,实现跨物种有效性验证[5] - 同步恢复可见光视觉和红外"超视觉"功能,定位精度达纳米级[7] 研究团队与产业化前景 - 复旦联合中科院团队在Science发表成果,涉及集成电路、脑科学、红外物理多学科交叉[3][9] - 技术路线相比传统方案具有安全性高、光谱响应广、灵敏度强三大优势[5][9] - 动物实验为人体临床试验奠定基础,潜在应用包括黄斑变性等眼疾治疗[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