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型粒子对撞机
icon
搜索文档
杨振宁留给中国的最重要遗产,恰恰很不“中国味”
钛媒体APP· 2025-10-19 19:38
杨振宁的学术贡献与公共参与 - 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发现宇称不守恒,改变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理解 [3] - 他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创办人,推动设立求是奖、吴健雄物理奖等多个学术奖项,也是科学探索奖发起人之一 [4] - 他亲自为清华本科生授课,帮助学校发展冷原子、凝聚态等基础学科,并利用国际影响力帮助中国学者进行交流 [4] 关于大型粒子对撞机的公开争论 - 2016年,杨振宁以84岁高龄公开反对中国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引发广泛而激烈的公开争论 [4] - 反对理由包括项目成本可能高达上千亿元,美国曾因类似项目预算失控而中途下马,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优先解决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欠账,高能物理短期内难有实际应用,建议将资金用于培养人才和发展关键技术如超导材料 [5] -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和数学家丘成桐等学者持支持观点,认为中国有能力也有必要建设项目以引领全球高能物理研究,并为人类科学进步承担更大责任 [5] 争论体现的思维方式与价值 - 争论的直接、尖锐与不妥协体现了“不中国味”的思维方式,打破了中庸、含蓄、避让、妥协的传统惯性 [4][6] - 杨振宁坚持科研投入是资源配置问题,必须计算经济账和民生账,而不仅仅是科学账,这种思维方式不讲情面,不求和谐,只问对错与值不值 [6] - 这场高水平公开论战双方均以专业论证为支撑,未诉诸情绪化指责或人身攻击,体现了健康的学术生态和理性辩论的成熟学术品格 [8] 对“赶超逻辑”与科学生态的反思 - 争论触及对“赶超逻辑”的反思,避免滑向“唯规模论”和“唯速度论”,真正的创新往往来自长期积累而非短期冲刺 [8] - 杨振宁警惕当“赶超”成为唯一目标时,质疑会被贴上“保守”或“不爱国”标签,他强调“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反对浮躁与虚荣 [9] - 一个健康的科学生态需要允许不同意见共存,容忍“慢思考”,尊重专业判断而非政治正确 [9] 杨振宁留下的精神遗产 - 杨振宁留下的最宝贵遗产是一种不盲从、不迎合、不妥协,坚持独立思考的态度 [11] - 他用行动证明学者可以既深爱国家,又不回避提出尖锐批评,可以尊重传统又不被传统束缚,年过九旬仍保持思想锋利与独立 [11] - 这种遗产体现为提问的勇气、辩论的习惯以及不惧“不和谐”的清醒,推动中国走向理性、开放、自信的现代文明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