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学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记者手记:读懂百位科学家故事中的精神密码
新华社· 2025-07-02 19:46
新华社记者胡喆 提出"七不"治学与处世原则的钱学森、把自己所有积蓄都捐赠出来的郭永怀、不要"原子弹之父"称号的 钱三强……近日,当记者得知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组织编写了《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一 书,好奇心瞬间被点燃,迫不及待翻开这本还散发着墨香的书。 这些故事仿佛一扇时光之窗,让人们从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中,得以感悟中国科学发展的精神密码—— 钱学森的"七不"原则直抵人心。这位科学巨匠践行着"不题词、不写序、不参加任何科技成果评审会和 鉴定会、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兼荣誉性职务、上年纪后不去外地开会、不上任何名人录"的信条,这 种近乎固执的坚持,恰是对科学纯粹性的守护。在当下回望这份多年前立下的规矩,发人深省。 郭永怀的故事读来令人动容。"十二年如一日"从不休星期天和节假日,无论寒冬酷暑总是徒步上班,把 稿酬作为党费上交……这些细节描绘出一位科研人的精神画像。更令人感慨的是,作为一位科学大家, 他解决了那么多科学难题,但是在寒冷的冬天,却没来得及为女儿买一双过冬的棉鞋。 钱三强拒绝"原子弹之父"称号的往事,在急于求成的浮躁风气面前显得尤为珍贵。"这不是我一个人的 功劳"的朴素话语,折射出一个道理:科学 ...
他种下的“苹果树”,如今已根深叶茂
科技日报· 2025-06-30 09:19
"如果祖国需要我,我种苹果树也不是不可能。"大屏幕上,一位特殊的"讲述者"——AI数字人"钱 学森",向观众重现了钱学森当年毅然归国的决心。他身着白衬衣,外罩一件黑色毛衣,形象栩栩如 生,仿佛穿越时空。"钱学森"回忆道,1955年回国前夕,老师曾质疑:"中国那么落后,你回去难道种 苹果吗?"如今再看,"也许我真的种下了一棵苹果树,它正在飞速成长,冲破天际,直指苍穹。" 近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在钱学森实验基地举办纪念钱学森回国70周年暨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 活动。现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长子钱永刚以翔实的史料,讲述了父亲归国后的 关键决策。 1955年,面对国内巩固国防安全的迫切需求,钱学森力排发展航空的主流意见,鲜明主张优先研制 导弹,发展航天事业。 在钱永刚看来,这一选择绝非钱学森的"一时之念",而是基于对国情的深刻洞察。彼时,中国工业 基础薄弱,短期内难以攻克航空领域所需的高端材料瓶颈,而国家最紧迫的任务是解决"不挨打"难题。 钱学森敏锐地指出,导弹在攻防兼备方面更具战略优势,且其核心技术——制导问题——存在短期突破 可能。 "在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冒险'是需要勇气的。"钱永刚动 ...
「经济发展」白重恩:如何切实提升民营企业信心
搜狐财经· 2025-06-18 22:38
白重恩:如何切实提升民营企业信心 经济发展 ★★★★★ 提振信心,改善预期,重要性就不说了。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纲举目张,这就是纲,要 抓住这个。为什么我们还要花这么多时间讨论这样的问题呢?分享几个方面的想法。 一、没有民营经济就不可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首先,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还非常大,这是信心的重要基础。尽管我们潜在的增长速度不会像以前那么 快,不会再有两位数的增长,我们人口结构和总趋势的变化,会给增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即使没有 两位数的增长,即使是5%、4%左右的增长,也仍然是快于发达国家的,只要实现我们的增长潜力,我 们和发达国家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 这个潜力来自很多方面:中国人民勤奋;中国人民创新精神也很强,一个新的产品出现,中国的老百姓 一定抢先尝试;中国人民是智慧的,特别是那些在价值创造中起重要作用的群体。 我们有大市场,在数字智能时代,大市场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优势。大家看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数字智能企 业,基本上都来自于大市场。 在未来一些重要方向上,我们有了良好的起步:影响未来的几个大方向,数字智能技术的发展、消费互 联网方面,我们有非常好的起步,创新活动也非常活跃,未来有望继续活跃。 ...
每经专访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巴里·巴里什:倾尽所能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品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31 04:36
全球科技与经济发展趋势 - 2020年世界格局因新冠疫情和科技革命经历深刻调整,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来新机遇 [3]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迭代,原始创新能力与"从0到1"的突破成为关键议题 [3] - 每日经济新闻推出"巅峰对话:瞰见2021"系列,首季聚焦诺贝尔奖得主对世界经济与科技的前瞻性探讨 [3] 巴里·巴里什的科研理念 - 巴里什团队通过LIGO项目实现引力波探测,突破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验证的技术限制 [5] - 强调科研需"全力以赴",认为失败是探索未知的基础,最大努力比结果更重要 [6][7][8] - 科研目标应聚焦结果导向,但需在资源约束下平衡"梦想与面包",重视环境支持与合理投入 [10] 跨学科与社会责任 - 巴里什获奖后拓展研究领域至气候变化、核扩散等社会问题,倡导国际科学合作 [6] - 鼓励年轻科研人员在不确定性中保持探索精神,将基础科学视为满足感的来源 [6][10] 媒体内容规划 - 每日经济新闻后续将推出第二季"全球顶尖商学院院长专访",聚焦商业教育变革与领导力培养 [11]
每经专访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希姆·弗兰克:没有自上而下的干预,科研会更具有创造力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31 04:36
行业趋势与科技创新 - 2020年世界格局因疫情和科技革命深刻调整 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涌现 [3] - 科技创新加速迭代 原始创新能力与"从0到1"突破成为关注焦点 [3] - 冷冻电镜技术(cryo-electron microscopy)突破性发展 实现生物分子高分辨率结构解析 推动生命科学领域进步 [5][6] 科学家职业发展路径 - 阿希姆·弗兰克教授自8岁起坚持科研理想 高中物理成绩优异奠定职业基础 [6] - 1975-2008年开发单颗粒算法SPTDER软件 被全球上百家实验室采用 [7] - 基础研究成果常需多年才获认可 科学家需长期坚持 [8] 科研方法论与团队管理 - 成功要素包括:保持外围视野开放性 接纳跨学科建议 灵活调整策略 [9] - 高效科研团队需扁平化管理 减少层级干预以提升创造力 [9] - 中国科研环境受国际学者关注 成都高校与文化设施留下深刻印象 [9] 国际合作与科学精神 - 科学无国界理念强调开放态度和知识自由 跨国交流促进科研发展 [9] - 诺贝尔奖带来全球合作机会 斯德哥尔摩庆典体现国际认可 [6]
星耀成都,作答未来!“科学大讲堂”,成都开讲
第一财经· 2025-05-24 22:22
改变世界的每一次创新, 都源自一次面对未知的追问。 终成就科学事业的生生不息。 屈原问天,用173个问题叩问万物; 李冰问水,巴蜀有了都江堰润泽千年; 宋人问商,一张"交子"见证敢为人先; 沈括问山,笔记里留下山海演变的惊雷。 敢问,是智慧,更是魄力; 能答,是勇气,更是实力。 带着追问出发, 面向未来作答。 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薪火相传, 5月24日,在第二十五个全国科技活动周到来之际,"科学大讲堂·我们的答案"全民科普互动宣传活动在成都启幕。来自航空航天、交通运 输、医疗健康、深地探测、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的7位科学"大咖"齐聚成都科幻馆,围绕"时代之问",用7场公益科普演讲,带来他 们的"奋斗作答"。 身临其境的科研场景、深入浅出的科普讲解、生动有趣的提问互动……本次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科技迷们以及广大中小学生,以线上线 下的形式共同参与。截至活动结束,多个直播平台观看人数达到368万人次。 星耀成都 七场分享,讲述最燃的科学故事 24日,状若星云的成都科幻馆雨果厅,迎来了闪耀的科学群星。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荣誉院长钱永刚,神舟十三号、神舟 ...
葛兰:以科学之名,为基金投资注入长期主义力量
搜狐财经· 2025-04-28 14:00
作为一位拥有清华大学本科至美国西北大学博士深厚工科背景的基金经理,中欧基金葛兰以其独特的科 学精神与勤奋态度,在投资领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葛兰坦言,工科生最推崇的科学精神"须根据事实,以求真理",这一理念贯穿了她的投资生涯。从研究 员到基金经理,她始终将客观真实作为投资研究的基石,通过深入调研、独立深度思考,挖掘潜在的投 资机会。她认为,投资与研究异曲同工,都是基于客观事实、追求真相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淀与认知 的坚守。 回顾从业经历,葛兰分享了几个难忘的调研故事。2012年末,为调研光伏行业,她曾连续一个月奔波于 全国各地,通过草根调研捕捉行业拐点。2013年,她从一家企业年报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发现重 大改善信号,并预判了其两年十倍的成长之旅。这些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投资机会往往隐藏在细节之 中,需要敏锐的洞察力与不懈的勤奋。 面对投资领域的挑战,葛兰始终保持冷静与坚定。她表示,投资不仅需要日常的组合管理与风险控制, 还需要应对突发事件的冲击与市场情绪的波动。尤其是在管理规模增大后,对重仓股的判断对组合损益 的影响愈发显著。然而,她始终坚信,只有基于深入调研与缜密分析的决策,才能在市场波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