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微型探针和传感器
icon
搜索文档
下一代芯片,电子束发挥重要作用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8 09:32
电子束纳米级制造技术突破 - 佐治亚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开发出利用电子束在液体环境中对铜材料进行原子级3D雕刻的新技术,通过调整氨浓度实现材料去除或沉积的双向控制[3][4] - 该技术突破传统电子束只能单向操作的局限,可在同一设备中实现蚀刻与沉积的动态切换[5][6] 工艺控制机制 - 低氨浓度(50纳米深度)下电子束实现蚀刻功能,蚀刻后铜原子会自发重沉积形成垂直纳米结构[6] - 高氨浓度时溶液还原性增强,电子束转为引导铜沉积,可构建复杂纳米结构[6][8] - 氨溶液承担三重功能:铜原子载体、副反应中和剂、沉积/蚀刻模式切换器[8] 技术应用前景 - 潜在应用领域包括微型探针传感器、靶向给药纳米针头、三维堆叠芯片布线等前沿技术[11] - 化学可调特性使该技术具备向其他材料体系扩展的潜力[12] - 实现纳米尺度"3D打印与减法制造同步进行",为纳米技术设计开辟新路径[14] 工艺参数细节 - 蚀刻形成的沟槽深度为50纳米,相当于普通纸张厚度的1/2000[6] - 通过调控电子束曝光时间及电子通量可精确控制纳米结构尺寸[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