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训练课程

搜索文档
网络心理诊疗究竟“助娃”还是“坑娃”?
新华社· 2025-06-26 14:00
网络心理诊疗行业现状 - 网络直播间和短视频平台出现大量自称"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师"的主播,宣称能解决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但专业医生指出这种诊疗将医学过程简单化,可能引发家长焦虑和自我否定情绪[1] - 专业心理疾病诊断需执业资格人员综合考量症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等多因素,要求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1] 家长行为模式 - 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受重视后,缺乏专业知识的家长易轻信网络说法,直播间和视频评论区常见家长求助留言[2] - 案例显示家长因孩子内向等问题购买"心理训练课程"和"训练营"项目,价格从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部分高价课程标榜"名师"售价299-599元且销量可观[2][6] 商业模式分析 - 网络心理诊疗通过ADHD、抑郁等热门话题吸引流量,使用话术激发需求后推销课程、保健品及一对一咨询,形成完整商业链条[4] - 直播间普遍设置"加微信/群聊"标识,主播引导用户关注并加入互助群,短视频评论区博主通过私信进一步引导用户[4] 行业问题与风险 - 营利性心理科普视频严重缺乏专业性,不仅误导家长还可能加重孩子症状,导致心理疾病恶化[8] - 行业存在专业人才短缺和正规渠道缺失问题,部分商家利用家长焦虑心理牟利[10] 行业发展趋势 - 全国已开通12356心理援助热线,江苏等地将部分心理治疗纳入医保,推动专业服务普及[10] - 专家建议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扩大服务供给,通过社区、学校、网络等多渠道搭建专业科普平台,加强专业人才培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