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科技指数期权

搜索文档
QFII、RQFII获准场内ETF期权交易,外资可参与期货期权品种拓展至100个
搜狐财经· 2025-06-19 12:47
外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投资新进展 - 证监会宣布自2025年10月9日起允许合规境外投资者(QFII和RQFII)参与场内ETF期权交易 交易目的限于套期保值 [2] - 目前上交所和深交所共挂牌9个场内ETF期权品种 包括上证50ETF期权、沪深300ETF期权、中证500ETF期权等 [2] - 银行系ETF基金经理认为此举将吸引更多外资进场 为ETF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丰富投资者结构 提高流动性 [2] - 券商系ETF基金经理补充外资参与将加速ETF产品创新 满足多样化配置需求 提升市场定价效率 [2] 全球期权市场发展现状 - 芝加哥期权交易所2024年全年累计成交38亿张合约 日均成交量1495万张 连续第五年创历史新高 [3] - 标普500指数期权(SPX)全年成交7.842亿张合约 日均成交量310万张 波动率指数期权(VIX)全年成交2.092亿张合约 [3] - 港交所2024年衍生产品市场日均成交量157万张合约 较2023年增长16% 新增恒生科技指数期权和头部企业每周股票期权 [4] - 美国ETF总资产规模在2023年11月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 [4] 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举措 - 2025年证监会将加快落实对外开放一揽子举措 包括优化QFII制度 拓展可交易期货期权品种至100个 [5] - 上期所、郑商所、大商所新增开放16个商品期货和期权品种 QFI可参与品种总数已达100个 [5][6] - 外资参与范围扩大有助于提升投资行为稳定性 促进A股长期投资 [5]
港交所股票产品开发主管Brian Roberts:港股交易量显著回升 香港被视为“科技巨头”聚集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2 13:00
资金轮动与市场转变 - 资金从美股轮动至亚太市场(日本、印度、中国香港等)创造新机遇,但需确保深度流动性以支持长期交易 [1] - 投资者在亚太市场从广泛基础性投资(如指数期权)转向更精准的投资策略,受DeepSeek技术及贸易摩擦影响 [1] - OTC平台亚洲股票美元交易量2024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超70%,欧洲增长30%,贸易摩擦持续推动这一趋势 [2] 多市场上市与投资者变化 - 公司需在多市场上市以实现更好资本化,本土市场上市可能比单一美股上市更具优势 [2] - 零售投资者成熟度提升,公司需允许套利交易创造流动性并提供跨时区交易能力以吸引全球投资者 [2] - 亚洲股票在OTC平台交易量2024年第四季度至2025年第一季度增长超50%,欧洲增长30% [2] 香港科技股市场崛起 - 香港新股市场被视为"科技巨头"聚集地,宁德时代上市募资356.57亿港元,为2025年全球最大IPO之一 [3] - 香港市场波动性因科技股增加而上升,但整体表现提升,投资者对科技股需求显著增长 [3] - 恒生科技指数期权和香港单个股票期权需求上升,反映市场对特定行业和主题的关注度提升 [4] 金融产品创新与行业多样化 - 大型科技公司回归港股推动金融机构开发创新产品,香港市场科技股影响力增强 [4] - 投资者从广泛布局转向精准投资,中国内地和香港科技板块成为焦点,行业分布多样化带来选股机会 [4]
港交所:会商讨明年核数师是否续聘普华永道,预计投资10亿港元至领航星衍生产品平台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01 09:16
港交所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 - 一季度收益达69亿港元,同比上升32%,环比上升7% [1] - 股东应占溢利约为41亿港元,同比上升37%,环比上升8% [1] - 两项指标均创历史季度新高 [1] 股东大会讨论事项 - 决定2025年度继续聘用普华永道为核数师,2026年是否更换仍在商讨 [1] - 拟斥资63亿港元向香港置地购买中环交易广场办公楼物业 [1][2] - 明确表示不会取消实体股东大会,并考虑让内地投资者参与 [2] 物业收购战略意义 - 收购交易广场第一座九层办公楼及相邻区域,用于总部建设 [2] - 香港置地很少出售中环物业,此次收购反映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2] - 港交所在交易广场运营已超过40年,视其为"家" [2] 衍生产品平台投资计划 - 预计投资10亿港元开发领航星衍生产品平台(ODP) [3] - 目的是维持竞争优势,因衍生品市场竞争激烈 [3] - 2025年年中起将在领航星综合现货平台引入新交易后功能 [3] 一季度市场表现 - 衍生产品合约日均成交186.6万张,同比上升24%,环比上升13% [4] - 股本融资总额位居全球第二,新股市场强劲增长 [4] - 股本证券集资额是2024年一季度的近四倍 [4] 中概股回流情况 - 正在处理的新股上市申请达120宗,较去年底的84宗显著增加 [4] - 已建立便利中概股在港双重上市或第二上市的监管框架 [4] - 自2018年以来已有33家中概股回流,总市值占在美中概股约七成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