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手机等电子产品租赁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给信用租赁划好红线
经济日报· 2025-05-19 05:54
行业现状 - 在"先用后付"和"信用租赁"等新消费模式推动下,手机等电子产品租赁服务市场逐渐兴起,消费者能以较低成本享受产品使用权,同时为租赁企业开拓增量市场 [1] - 行业快速扩张伴随乱象滋生,包括内置监管软件限制功能、不当催收、租金纠纷等问题,导致信用租赁陷入信任危机 [1] - 当前信用租赁领域缺乏统一信息披露标准,租赁企业普遍自行拟定合同模板,条款设计侧重保护自身权益,消费者议价空间有限 [1] 监管与规范 -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培育信用服务市场,为规范信用租赁行业提供政策指引 [2] - 监管部门应加快出台行业标准,建立电子租赁产品准入机制,将数据采集范围、催收行为边界等纳入法治化轨道 [2] - 租赁平台须承担主体责任,要求商家清晰公示租金计算方式、违约责任、维修义务等核心条款,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2] 信用体系建设 - 通过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将租赁履约记录纳入征信体系,促使企业规范经营并引导消费者理性履约 [2] - 平台应通过信用评分筛选优质用户以降低违约风险,消费者也需通过资质审核、口碑评估选择合规平台 [2] - 构建可信的租赁生态需以制度刚性划定行为边界,保障这一新型消费模式持续释放活力 [2] 消费者行为建议 - 消费者签订合同前应逐条审阅条款,重点关注提前退租、设备损坏等责任约定 [2] - 验收设备时需留存外观、配置等验机凭证,避免纠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