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皮纸

搜索文档
马松胜的“造纸半生” | 陕西守艺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4 14:35
非遗传承与工艺特点 - 核心工艺为西汉流传至今的古法造纸技术,工序包含十二道复杂流程,其中分张工序对手工经验要求极高,需依靠50年经验判断纸张质量 [7][9] - 原材料采用楮树皮,生产周期严格遵循节气规律:春季砍树取皮、夏季溪水浸泡、秋季捣浆、冬季晒纸,夏季日产量可达五墙纸而冬季仅两墙 [5] - 成品特性显著优于机械纸,具备300年保存期限且越存越坚韧,历史上用于科举考试及文人书画,现代应用于古籍修复及酒坛封装 [7] 商业化与创新尝试 - 文创领域推出"双叶花"灯饰等产品,并与中科大研究部合作寄送纸样,但当前文创产品销量表现一般 [10] - 开展研学活动吸引学生参与造纸体验,指导大学生开发嵌槐花/柳叶的纸艺灯罩及相框等毕业设计作品 [9] - 通过永兴坊展台陈列、拍摄工序视频等方式扩大传播,但面临年轻从业者短缺问题,儿子从业七年后转行 [10] 社会认可与行业地位 -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在陕西"祥云小屋"展示技艺,获媒体及领导重点关注,但受限于客流管控难以充分演示 [2] - 2025年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标志着52年技艺获官方最高认可 [4] - 生产规模曾达日产2000张纸,需学童协助揭纸,反映历史需求旺盛但当前仅维持小作坊模式 [4] 行业挑战与传承现状 - 劳动力密集型工艺面临后继无人困境,年轻一代因工作强度放弃传承,现有从业者平均年龄偏高 [4][10] - 传统应用场景萎缩(如房契地契用纸),现代替代品冲击下主要依靠非遗文化价值维系生存 [4][7] - 技术壁垒体现在"吸力控制"等经验型know-how,机械化生产无法复制其品质特性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