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搜索文档
福建蟳埔“簪花围”:一朵非遗花,带火50亿元消费
中国经济网· 2025-08-19 15:25
蟳埔民俗文化村旅游发展 - 蟳埔民俗文化村位于泉州湾晋江下游入海口北岸,面积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617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之一 [1] - 国家级非遗"簪花围"成为文旅新热点,"游蟳埔、戴簪花、美自己"成为全国性旅游风尚,吸引大量外地游客 [1] - 村内已形成妆造、服饰、摄影全流程服务体系,旅游摄影成为新兴支柱产业 [1] - 71岁白兰阿姨的簪花店旺季单日接待游客量可达上百人 [1] 产业链带动效应 - "簪花"经济激活民宿、酒店、商演等上下游业态,全村旅拍店铺数量近300家 [2] - 日均游客量达2万人次,2022-2024年居民收入增长超2倍 [2] - 累计拉动消费超50亿元 [2] 基础设施升级规划 - 2025年启动"十大工程"重塑文化地标,推出簪花、旅拍等"八大体验"项目 [2] - 重点提升基础设施和旅游业态,目标实现游客回流和持续消费 [2]
(寻味中华 | 非遗)雕梁画栋古戏台 飞檐翘角续今声
中国新闻网· 2025-07-27 10:29
古戏台建筑特色 - 乐平现存400余座古戏台,最早可追溯至明代,被誉为"中国古戏台之乡"[1] - 古戏台分为五种类型:宅院台、庙宇台、会馆台、万年台和祠堂台,其中祠堂台与万年台最为常见[3] - 祠堂台中的晴雨双面台设计精妙,雨台封闭式结构,晴台开放式结构供观众看戏[3] - 万年台为单面独立台,通常位于村庄中心广场,可容纳千人观戏[3] - 藻井结构类似现代音响设备,通过木构件弧形反射扩音,使声音饱满[4] - 飞檐设计增加灵动性,斗拱承托屋檐向上翘起,形态各异[6] - 梁枋、斗拱、雀替等木构件均有精美浮雕,敷金施彩,历经岁月仍保持光泽[6] - 古戏台全部采用木质部件构造,榫卯咬合误差不超过发丝粗细,可拆分重组[6] 古戏台建造技艺 - 古戏台营造技艺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 - 建造古戏台木料讲究,古代多用樟木,现代多用柚木,密度高且耐水泡[3] - 明崇祯年间的昭穆堂戏台使用樟木,历经数百年仍筋骨坚实[3] - 一座新建祠堂台占地1500平方米,分为两层,类似现代演唱会的"内场"与"看台"[3] - 过去建造一座戏台需要至少200万元人民币,多为村民自发建造[8] 古戏台文化价值 - 古戏台雕刻内容多为戏文人物、花鸟风景,体现"福禄寿喜"、"五世同堂"等美好向往[6][8] - 戏台楹联如"未到团圆每恨忠奸无报应,及观结局始知善恶自分明"反映观众对戏曲的期待[8] - 乐平俗语"三天不看戏,肚子要胀气"显示戏曲在当地的重要地位[8] - 古戏台成为村民节庆、婚礼的场地选择[8] - 江西省赣剧院新院沿用乐平古戏台的飞檐翘角构造[8] - 古戏台微缩模型被带进校园和各地参展,传播传统文化[8] - 近年来乐平在乡村建设、旅游开发中新建戏台,成为文化旅游亮点[8]
文化中国行丨解锁针尖上的岭南风华
央视新闻· 2025-07-25 21:41
粤绣历史与流派 - 粤绣起源于唐代,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广东绣女卢眉娘在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的记载[1] - 清朝时期粤绣通过广州十三行码头远销海外,形成"吾国绣品外销洋者,广东最多"的盛况[1] - 粤绣分为两大流派: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潮州地区的潮绣[1] 粤绣艺术特色 - 粤绣以构图饱满、纹理清晰、色彩丰富著称,注重与光影和谐统一[1] - 绣品题材包括龙、凤、牡丹等传统元素及岭南特有风物如荔枝、花鸟[1] - 广绣传承人伍洁仪强调掌纹是绣花灵魂,注重表现鸟爪力度和眼睛玻璃体反光效果[1] - 潮绣采用独特"垫高立体"工艺技法,通过棉絮垫底和金银丝绒线刺绣增强立体感[4] 粤绣技艺传承 - 广绣传承人许炽光(93岁)带领团队总结归纳数十种针法,制作针法绣卡保存技艺[4] - 广东多地设立非遗传承基地如广州绣品工艺厂,举办技艺培训班并开发文创产品[4] - 设计师将粤绣元素融入时尚服饰和家居用品,推动传统技艺创新应用[4] 粤绣行业地位 - 2006年粤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 - 广绣传承基地陈列作品多取材自当代岭南画派画家原作[1] - 绣者运用蚕丝绒线变化和鸡仔针、渗针等特殊针法进行二次创作[2]
特写:鄂尔多斯婚礼,一场发生在草原上的情感共鸣
中国新闻网· 2025-07-17 11:11
鄂尔多斯婚礼文化表演 - 鄂尔多斯婚礼演出团队由20余名演职人员组成 在旅游旺季以一日两场的频率满足中外观众需求 [1] - 演出完整保留700多年历史的传统程序包括哈达定亲 佩弓娶亲 献羊祝酒等 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 - 核心表演环节包含娶亲队伍对唱 "挡门"仪式 伴娘发难 互换鼻烟壶 敬茶仪式等互动内容 [1][2] 演出情感共鸣点 - "分发惜别"环节中母亲梳发与送女歌引发观众强烈情感共鸣 外宾观演时出现流泪现象 [4][5] - 演出通过母女离别场景的细节刻画 如颤抖的梳发动作 哽咽的歌声 强化亲情感染力 [5] 市场推广与影响力 - 苏泊罕大草原景区主管提出应重点开发鄂尔多斯婚礼的海外市场 扩大传统文化传播范围 [5] - 演出已获得国内外极高知名度 被游客评价为"必须带纸巾观看"的感动体验 [5]
吴桥杂技:“耍”出国家级非遗魅力
科技日报· 2025-06-13 09:11
吴桥杂技非遗传承现状 - 吴桥杂技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鬼手"表演、缩骨功等传统技艺展示独特魅力,其中王保合家族四代传承杂技技艺[1] - 代表性传承人王保合掌握"身中藏瓶"等绝技,其子王立刚7岁开始学艺,10岁登台表演,展现道具与手法的极致反差效果[1] 非遗保护与创新模式 - 采用"家族传习+学校培养"双轨模式,已成立14家非遗研习所和23家非遗工坊,并运用运动医学监测系统提升训练科学性[2] - 江湖大剧院《江湖·秀》融合声光电技术改造传统节目,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形成"技艺+科技"的新型表演形式[2] 产业发展规模 - 全县拥有17个杂技专业村、137家演出团体和7600余名从业者,形成规模化产业生态[2] - 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将推动科技手段与非遗传承的深度结合[2]
马松胜的“造纸半生” | 陕西守艺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4 14:35
非遗传承与工艺特点 - 核心工艺为西汉流传至今的古法造纸技术,工序包含十二道复杂流程,其中分张工序对手工经验要求极高,需依靠50年经验判断纸张质量 [7][9] - 原材料采用楮树皮,生产周期严格遵循节气规律:春季砍树取皮、夏季溪水浸泡、秋季捣浆、冬季晒纸,夏季日产量可达五墙纸而冬季仅两墙 [5] - 成品特性显著优于机械纸,具备300年保存期限且越存越坚韧,历史上用于科举考试及文人书画,现代应用于古籍修复及酒坛封装 [7] 商业化与创新尝试 - 文创领域推出"双叶花"灯饰等产品,并与中科大研究部合作寄送纸样,但当前文创产品销量表现一般 [10] - 开展研学活动吸引学生参与造纸体验,指导大学生开发嵌槐花/柳叶的纸艺灯罩及相框等毕业设计作品 [9] - 通过永兴坊展台陈列、拍摄工序视频等方式扩大传播,但面临年轻从业者短缺问题,儿子从业七年后转行 [10] 社会认可与行业地位 -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在陕西"祥云小屋"展示技艺,获媒体及领导重点关注,但受限于客流管控难以充分演示 [2] - 2025年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标志着52年技艺获官方最高认可 [4] - 生产规模曾达日产2000张纸,需学童协助揭纸,反映历史需求旺盛但当前仅维持小作坊模式 [4] 行业挑战与传承现状 - 劳动力密集型工艺面临后继无人困境,年轻一代因工作强度放弃传承,现有从业者平均年龄偏高 [4][10] - 传统应用场景萎缩(如房契地契用纸),现代替代品冲击下主要依靠非遗文化价值维系生存 [4][7] - 技术壁垒体现在"吸力控制"等经验型know-how,机械化生产无法复制其品质特性 [7]
香港长洲“抢包山”展现传统非遗魅力
新华网· 2025-05-06 10:55
传统节庆活动 - 香港长洲岛举行传统"抢包山"比赛,该活动属于太平清醮的一部分,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 比赛要求参赛者在3分钟内攀爬巨型仿真包山摘取"平安包",12名选手参与角逐 [1] - 郭嘉明以总分1131分第十次获得"包山王"称号,龚子珊获得女子组冠军 [2] 旅游消费带动 - 活动期间长洲酒店入住率接近满员,超过50%为内地旅客 [1] - 当地海鲜大排档营业额同比增长30%,平均每桌消费300-400港元 [1] - 比赛吸引千余名观众到场,渡轮公司和巴士延长服务时间疏导客流 [2] 赛事影响力 - 活动吸引深圳、珠海及澳门选手参与接力邀请赛,深圳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获得冠军 [2] - 湖南旅客表示通过活动深入了解长洲本地文化,希望未来能亲自参与体验 [2] - 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到访长洲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