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月壤
搜索文档
“星际快递”送达!新认识、新发现 在轨实验长期滚动实施“全”释硬科技↓
央视网· 2025-11-15 13:54
航天员返回与恢复情况 -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于11月14日晚平安抵京并于11月15日凌晨返回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大队公寓 [1] - 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进入隔离恢复期,将接受全面医学检查、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 [1] - 航天员后续将在北京航天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与新闻媒体见面 [1] 航天医学实验样本交接 - 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下行的航天医学实验样本于11月15日凌晨运抵北京并交付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1][2] - 交接样本为神舟二十号和天舟九号2次任务的样本,总重量3.2公斤,包括7类199份样本 [2] - 样本将支撑19项空间站航天医学实验项目的研究,涉及19家科研单位 [2] 医学实验研究重点 - 研究将针对空间环境对人体骨代谢、核心菌群、大脑稳态、生物节律和睡眠的影响 [2] - 研究将从分子、细胞、器官等多层次系统分析失重状态下机体功能活动的规律与机制 [2] - 实验分析将运用前沿整合的组学技术,研究成果对地面大众心衰及衰老问题有新的认识 [4] 第九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概况 - 中国空间站第九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于11月14日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返回,总重达46.67公斤 [4] - 样品涉及26项实验项目,于11月15日顺利交付科学家开展后续研究 [4] 生命实验样品详情与研究计划 - 下行生命实验样品包括实验小鼠、斑马鱼、链霉菌、脑类器官、肝细胞等9种样品 [6] - 除小鼠在着陆现场开展初步研究外,其余生命实验样品已全部运抵北京交付科研团队 [8] - 科学家将对返回的生命类细胞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蛋白组学检测等生物学分析 [8] - 研究旨在从细胞到3D组织多维度解析微重力环境影响的关键生物学机制和干预靶点 [8] 材料类实验样品研究与意义 - 材料类实验样品包括钨铪合金、软磁材料、模拟月壤、新型热控涂层等3类32种材料 [6] - 科学家将进行组织形貌、化学成分等测试分析,研究重力对材料生长的影响规律 [10] - 研究成果将推动高性能太阳电池防护材料、月球基地建设材料的空间应用 [10] 燃烧类实验样品研究与应用 - 燃烧类实验样品包括燃烧器、碳烟采集板等3种样品 [6] - 科研团队将开展纳米碳颗粒生成特性分析研究 [13] - 研究结果有望为新型能源系统开发、空间防火技术及纳米碳材料制备提供支持 [13] 太空实验室运行状态与展望 - 在轨实验长期滚动实施,太空实验室已进入正常、饱满的运行状态 [12] - 通过实验样品下行和地面后续研究,有望取得原创性、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成果 [12]
大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二十乘组返回 都有啥?108秒快速了解→
央视网· 2025-11-14 18:14
空间科学实验样品返回 - 神舟二十一号飞船成功返回大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 [1] - 生命实验样品包括实验小鼠、斑马鱼和金鱼藻、巨噬细胞、肝细胞等9种 [1] - 材料样品包括钨铪合金、软磁材料、水合盐相变和模拟月壤、抗辐照光纤、新型热控涂层、空间薄膜太阳电池防护等多种 [1] - 燃烧实验样品包括燃烧器、碳烟采集板及采集盖3种 [1] 实验小鼠研究进展 - 实验小鼠在空间站生活近两周 比原计划延长约一倍时间 [4] - 科研人员将对返回的小鼠开展现场处置 研究其行为、生理生化关键指标 [4] - 研究旨在解析小鼠对空间环境的应激响应与适应性变化规律 [4] - 研究为进一步理解空间环境对生命体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4] 空间哺乳动物培养技术突破 - 成功验证空间站小鼠喂养及生活全套技术流程 [6] - 建立全流程天地一体化动物培养体系 [6] - 技术突破为后续开展大规模空间哺乳动物培养研究奠定基础 [6] - 通过模式生物研究有助于推演微重力对人类肌肉、骨骼等方面的影响 [6]
文化中国行 | 探寻地质奥秘,开启科学之门,你准备好了吗?
央视网· 2025-07-30 00:51
博物馆概况 - 作为首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高校博物馆,收藏超过4万件地质标本,陈列近3000件(套)古生物化石、岩石、珠宝玉石和矿石 [1] - 馆藏标本记载地球科学奥秘,既是专业学习场所也是地学文化普及课堂 [1] - 暑假期间吸引全国各地青少年参观,开启地球探秘之旅 [1] 核心馆藏 - 满洲龙化石由校友1978年在长春挖掘整理,馆内珍藏藻类、软体动物等三十多大类几千种属的动植物化石 [3] - 铁陨石最重达50多公斤,菊石标本采自珠穆朗玛峰,馆藏包含已知最古老岩石及数十种模拟月壤 [5] - 镇馆之宝"梁氏关岭鱼龙"化石长4.3米,保存完整度罕见且附带皮肤化石,生活在2.2亿年前三叠纪晚期 [10][12] 科研价值 - 模拟月壤项目由肖龙教授团队2009年启动,用陨石配比出10多种总计100多吨的模拟月壤,支持嫦娥五号工程 [6][8] - 宋海军团队基于鱼龙化石发现贵阳生物群,揭示2.5亿年前生物灭绝事件后生态复苏证据,成果发表于《科学》期刊 [12][14] - 海洋生态模拟实验室通过化石信息解析古环境与生物演化关系 [14] 历史传承 - 88年历史的岩浆岩标本由水文地质学家王大纯1937年在山西大同采集,30公斤火山弹具重要科研价值 [17] - 60块古生物遗迹化石拼接的幕墙展现2亿年前生物活动场景,由卢宗盛团队耗时10年挖掘整理 [19] - 馆内70%展品为师生70余年在野外艰苦采集,体现地质人科研坚守 [15] 教育影响 - 采用仿真技术复原古生物场景,设实验室供游客体验化石修复与拓片制作 [10] - 学生刘一龙受馆藏启发发现古鱼类新物种武汉洪山鱼,获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 [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