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类器官

搜索文档
Nature头条:华人学者利用类器官技术,让小鼠体内长出人类细胞
生物世界· 2025-06-17 15:11
人-兽嵌合体研究进展 - 国际顶尖期刊Nature报道了MD安德森癌症中心沈西凌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成功培育出体内器官包含人类细胞的小鼠,人类细胞在小鼠的肠道、肝脏和大脑中稳定存在[1] - 该研究采用创新方法,将人类类器官直接注射到怀孕小鼠的羊水中,人类细胞会定向迁移到目标器官[1][8] - 在小鼠幼崽出生一个月后检测显示,约10%的小鼠肠道内含有人类细胞,占肠道细胞总量的1%,肝脏和大脑中人类细胞比例更低[13] 人-兽嵌合体技术方法 - 传统方法是将人类干细胞注入动物胚胎(如猪、小鼠)并在体外培养,但面临人类细胞存活数量少、存活时间短等挑战[4][8] - 沈西凌团队改进方法,先将人类干细胞培育成类器官(肠道、肝脏、大脑类器官),再注入小鼠羊水,提高了细胞定向迁移能力[10] - 人类细胞在小鼠体内功能正常,如肝细胞能产生人血清白蛋白,且在小鼠出生两个月后仍稳定存在[14] 其他重要研究成果 - 中国科学院赖良学研究员在ISSCR 2025年会上报告,首次在猪胚胎中培育出含人类细胞的心脏,胚胎存活21天且心脏开始跳动[5][6] - 羊水注射类器官的方法被认为具有颠覆性潜力,因其操作便捷且人类细胞能长期留存[15] 技术挑战与伦理考量 - 目前总体成功率较低,团队正在寻求提高人类细胞存活率和定向迁移效率的方法[14] - 引入人类细胞到动物大脑可能带来伦理问题,虽然当前小鼠大脑中人类细胞比例很低,但未来需要关注潜在认知能力影响[16]
中国博后一作Nature论文:把这段人类特有非编码基因植入小鼠,它们长出了更大的大脑
生物世界· 2025-05-17 10:36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自从人类与黑猩猩在进化上分开依赖,人类大脑的体积扩大了三倍。与整个身体相比,人类拥有一个巨大且复杂的大脑,然而,人类大脑为何能变得如此之大且 如此复杂,至今仍是个谜。 2025 年 5 月 14 日,杜克大学医学中心 Debra Silver 团队 ( 刘静 博士为第一作者) 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 A human-specific enhancer fine-tunes radial glia potency and corticogenesis 的研究论文 【1】 。 该研究显示, 将一段人类特有的非编码 RNA 片段 ( Hs-HARE5 ) 敲入小鼠基因组中,这 些小鼠长出了更大的大脑 ,该序列作为增强子调控基因表达,增加了神经元数量,使得小鼠大脑皮层得以扩张。 这项研究揭示了 人类加速进化区 (Human Accelerated Regions,HAR) 作为增强子的新功能,这一关键调控作用对于 人类大脑皮层的扩张和复杂性至关重要。这一发现为人类为何拥有如 此之大的大脑带来了新见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类大脑为何比灵长类近亲黑猩猩的大脑大得多。 ...
构建类器官研究全过程伦理治理框架
科技日报· 2025-05-07 17:11
科技部发布《人源类器官研究伦理指引》 - 科技部官网公布《人源类器官研究伦理指引》,明确类器官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基本原则、一般要求及特殊要求 [1] - 《指引》由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生命科学伦理分委员会制定,针对脑类器官、类器官—嵌合体、人干细胞胚胎模型等高度伦理敏感性研究类型提出严格操作规范和伦理边界 [1] - 类器官是基于人类干细胞等在体外构建的三维模型,模拟人体特定组织或器官结构及部分功能,已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疾病建模、药物筛选和毒理评估等领域 [1] - 类器官技术因其在精准医学与再生医学中的应用前景,已成为国际生命科技竞争的前沿领域 [1] 类器官研究的伦理治理框架 - 《指引》从制度设计、风险防控到公众沟通,系统构建覆盖类器官相关研究全过程的伦理治理框架 [2] - 要求类器官研究具备明确科学目标、充分科学依据及可验证科学价值,确保伦理规范不妨碍科研创新 [2] - 在伦理审查、知情同意等方面作出明确要求,确保伦理要求覆盖研究全过程、各环节 [2] - 对可能涉及意识潜能、干细胞胚胎模型等研究行为设定明确限制条件,要求开展伦理风险评估及持续监测 [2] 特殊类器官研究的伦理规范 - 针对脑类器官研究,《指引》强调应特别关注复杂神经网络和自发性电活动,重视潜在意识属性发展风险 [2] - 要求建立标准化检测机制,对脑类器官电生理活动水平及复杂度持续监测,及时识别潜在伦理临界点 [2] - 针对干细胞胚胎模型研究,《指引》作出限定培养时间、加强过程监测、强化分类管理、明确禁止底线行为等规定 [3] - 对"整合型干细胞胚胎模型"要求开展伦理前置评估与风险防控预案制定,明确禁止将其植入人类或非人动物子宫 [3] 指引的实施与执行 - 研究机构、科研人员及伦理审查委员会应将《指引》作为开展、评估和监管类器官研究的重要依据 [3] - 文件落实需强化制度执行主体责任、规范科研人员操作行为,落实伦理审查与持续监督机制 [3] - 加强成果发布与科学传播管理,推动教育培训与能力建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