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水文实时智能观测系统

搜索文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聚焦产业需求,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成果转化——海洋智能观测催生新质生产力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2 09:48
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 青岛发布12个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2024年度),展现重点海洋产业领域科技水平及转化成效,其中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水文实时智能观测系统"项目实现海洋水文要素实时观测并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项目[1] - 海洋水文要素(波浪、温盐深、海流等)的立体观测是海洋工程、通航安全、环境保护的基础,传统船载手动观测方式效率低,无人自主实时观测可显著提升数据质量[3]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团队2002-2016年采用国外传感器设备,2017年后转向国产化研发,实现核心组件100%国产化(部件级),突破智能感知与通信技术[5][9] 智能观测系统技术突破 - 系统创新内孤立波和近惯性内波的智能识别算法,通过温度变化率和内波谱能量实时判断,自主调节观测频率实现高频采样,有限能源下完成长期观测[5][9] - 采用北斗/天通/吉利等多源国产卫星组合通信,优化浮子结构和断点续传算法,解决国产卫星通信稳定性差、速率低问题,实现高海况下长期稳定传输[5][9] - 系统已应用于中海油番禺/流花/东方等深海石油平台,支撑深海科研,合作项目经费5%和成果转化收益50%奖励研发人员,40%用于未来科研[7][10] 海洋经济发展动态 - 珠海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千亿元,占GDP22.3%,贡献率26.4%,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涉海发明专利700项,科技型企业增至35家[14][15] - 珠海海洋牧场装备技术全国领先,"澎湖号""桂山号"等深远海养殖网箱投产,2024年海水养殖产量4.97万吨(同比+97%),2025年一季度水产品产量10.22万吨(同比+6.4%)[15] - 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次利用小型科考船搭载6000米级AUV,单航次完成8潜次700公里海底测绘,作业成本降低50%以上,构建轻量化深海勘探新范式[12][13] 海洋监测协同机制 - 浙江省创新共享航次监测机制,协同三家机构使用"中国环监001"船,航期缩短22%,航程压缩25%,船舶费用节约30%,提升数据可比性[14][16] - 杭州湾航次获取营养盐数据159组、温盐/溶解氧数据95组,开展碳氮同位素示踪研究,为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持[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