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华贴金镂空花卉纹梅瓶

搜索文档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文明探源|南海沉船遗址:见证海上丝路的“时间胶囊”
新华社· 2025-05-30 16:38
随着脚步向前,一串数字相继呈现:2010年"中国水下考古第二期技术潜水培训班"部分考古队员的最大下潜深度100米、2018年首次深海考古调查采集 第一件文物——青黄釉小口罐的470米、同年首次深海考古调查的最大深度1003米,直至2022年南海西北陆坡一号和二号沉船遗址所在的约1500米,每 一个数字都是我国深海考古征程中的深刻印记。 2025年3月20日,游客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参观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1987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 国家博物馆)成立水下考古学研究室,由此开启了我国水下考古的历史。 1996年,位于我国西沙群岛的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被发现,出水文物近万件,揭示了南宋海上贸易往来的繁荣。之后,石屿二号沉船遗址、珊瑚岛一 号沉船遗址、金银岛沉船遗址等相继开展调查与发掘,出水大量瓷器、石构件、船体构件等重要遗物,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轮廓愈发清晰。 早期的水下考古主要在沿海和礁盘上进行,一般深度在40米之内。随着深潜装备和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我国水下考古逐渐由近海走向远海,从浅海 迈向深海。2018年1月,"深海考古联合实验室"在三亚成立,我国水下考古吹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