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水下考古
icon
搜索文档
水下考古,从浅海迈向深海(科技自立自强)
人民日报· 2025-08-14 06:10
"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展 品。 资料图片 "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布放(资料照片)。 国家文物局供图(新华社发) 珐华贴金镂空孔雀牡丹纹大罐。 图为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提供 展厅内,一件珐华贴金镂空孔雀牡丹纹大罐静静伫立,釉色华美,镂空和贴金工艺令人惊叹。然而就在 去年,它还与超过10万件瓷器、原木"躺"在约1500米深的海底。 正值暑期,海南省琼海市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迎来许多观众,日均客流量较平时增长近五成。馆内 人气最旺的,当数"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展厅。 文物工作者使用深潜设备提取水下文物。 图为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提供 "第一次在深潜器的监视器里看到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时,所有人都被震撼了。那里就像 一个被时间封存的'宝盒',保存得非常完整。"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说,这场始于2022 年的考古发现,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从浅海迈向深海的历史性突破。 突破关键技术,向更深的大海进发 2022年10月23日,晴。"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正执行第500次潜航任务。突然,潜航员发出惊呼:"发 现大片陶罐!数以万计!" 此时,"深 ...
科技为钥,解密文明瑰宝(编辑手记)
人民日报· 2025-08-14 06:10
在约1500米的深海,"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机械手小心翼翼地提取沉睡了数百年的文物——这一 幕,是科技创新赋能水下考古的生动缩影,也是我国水下考古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有力证明。 不管在陆地还是水下,我国依然有许多珍贵的历史遗存等待被解密。期待更多科技创新与考古研究的跨 界"牵手",帮助人们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14日 13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水下考古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通常面临水下环境复杂多变、水下工作时间有限、文物提取更 易受腐蚀等多重挑战,因而对考古技术要求更高。1987年起步,我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如 今更是挺进千米深海。海洋探测技术的日益发展、跨学科考古能力的不断提升,为大海"捞珍"提供了坚 实保障。 应用首创的整体打捞技术,精确到毫米级的数据,唤醒沉睡近千年的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依靠分子 水平的生物基因研究技术,通过出水瓷瓶中的稻壳验证古船"年龄";借助载人潜水器等"深海利器",对 深海古代沉船遗址开展系统科学的探索……科技为钥,不仅拓展了考古的深度与精度,也开辟了探究人 类历史与文明的新维度。 ...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重见天日” 水下考古,从浅海迈向深海(科技自立自强)
人民日报· 2025-08-14 06:00
考古发现与展览 -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暑期日均客流量较平时增长近五成,其中"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人气最旺 [1] -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发现于2022年,保存超过10万件瓷器、原木,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从浅海迈向深海的历史性突破 [1][2] - 一号沉船满载景德镇外销瓷器,二号沉船装运海外乌木,实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双向贸易繁荣 [4] - 2024年9月27日开设特展,采用"边考古、边保护、边展览"动态模式,从文物出水到展陈仅用不到4个月 [7][8] 深海考古技术突破 - 2022年10月发现两艘明代沉船位于1500米深海,是我国首次在千米级深度发现古代沉船遗址 [2] -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国产化率达95%以上,突破钛合金载人舱球壳等关键技术,作业能力达4500米 [3] - 2023-2024年三个阶段考古调查累计下潜63次,提取文物928件(套),仅占水下遗物一小部分 [6] - 采用机械臂柔性抓取、外置高清摄像、三维扫描等技术,实现高精度文物提取与遗址测绘 [5] 文物保护与科研 - 深海文物出水后需紧急处理氯离子结晶问题,特展现场展示玻璃脱盐池清洗工艺 [7] - 珐华贴金镂空孔雀牡丹纹大罐经保护处理后,研究发现其使用罕见绿色釉料,推测为海外高级定制产品 [8] - 南海博物馆设立专门科研团队从事深海出水文物保护修复,推动古代工艺研究与文明互鉴展示 [7][8]
三沙:古迹里的南海丝路文明印记
央视网· 2025-07-24 16:08
南海历史文化遗产 - 南海历史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海洋文明史,现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遗存点103处,涵盖唐宋、明清及近现代等各个时期 [1] - 三沙市已对17座岛礁及其海域进行详细摸底,共复查及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89处,包括古遗址、古建筑和近现代重要史迹 [9] - 甘泉岛是西沙群岛中唯一有淡水井的岛屿,其古井为南海历史遗迹重要组成部分 [9] 更路簿与航海文化 - 存世更路簿约30余本,作为古代海上导航文字地图,记录渔民祖先在大海中航行的印记 [3][5] - 更路簿配合罗盘使用,具有量距离、知潮汐、看方向的功能 [5] - 珊瑚石屋是赵述岛特色建筑,现为小型纪念馆,陈列更路簿照片展示南海丝路文明基因 [3] 水下考古发现 - 2023-2024年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开展深海考古调查,提取出水文物900余件(套) [7] - 该沉船遗址入选2023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标志中国水下考古从近海走向深远海 [7] - 沉船遗址实证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南海的历史事实 [7] 唐宋时期南海贸易 - 甘泉岛西北端发现唐宋居住遗址,出土陶瓷器、铁锅残片及生产工具 [11] - 出土瓷器与大陆民窑产品高度一致,证明该岛唐宋时期已成为远航南洋补给站 [11] - 甘泉岛淡水盐度稳定可直接饮用,支撑"永乐环礁-九洲列岛"航线持续运营 [11]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文明探源|南海沉船遗址:见证海上丝路的“时间胶囊”
新华社· 2025-05-30 16:38
中国深海考古发展历程 - 中国水下考古始于1987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成立水下考古学研究室 [5] - 1996年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发现近万件南宋文物,揭示海上贸易繁荣 [5] - 2018年成立"深海考古联合实验室",标志深海考古正式启动 [5] - 2022年在南海1500米深度发现明代沉船遗址,创我国深海考古深度纪录 [7][8] 深海考古技术突破 - 2010年考古队员最大下潜深度达100米,2022年扩展至1500米 [3] - 采用多波束测深仪、侧扫声呐、无人潜水器等设备进行精细化作业 [12] - 2023-2024年三阶段调查共提取900余件(套)文物,创深海考古数量纪录 [12] 南海沉船考古成果 - 一号沉船遗址发现10万+件明代瓷器,包括青花、珐华彩等珍贵品种 [10][15] - 二号沉船载有21米长乌木堆积,填补进口贸易历史空白 [10][15] - 两船分别代表出口瓷器与进口木材的双向贸易模式 [15] 文物展览与社会影响 - 2024年特展展出400余件(套)出水文物,吸引超百万人次参观 [13] - 展品包含珐华贴金梅瓶、红绿彩碗等明代代表性器物 [13][15] - 实证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及中外文明交流史 [15] 未来发展方向 - 当前仅完成遗址初步调查,完整考古需多年持续工作 [17] - 深海考古装备升级将推动更大规模的深海遗址探索 [12] - 南海平均深度1212米,绝大部分海域仍待探索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