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万菱信远见成长

搜索文档
年内发行“折戟”基金增至4只 部分中小型公募存在“发行难”问题
深圳商报· 2025-07-16 01:04
新基金发行失败情况 - 国融添利6个月持有期债券基金宣布发行失败 成为今年以来第4只发行失败的新基金 也是年内第2只发行失败的债基 [1] - 该基金于2023年4月启动发行 设置50亿元首次募集规模上限 但至募集期限届满仍未能满足备案条件 [1] - 此前3月15日申万菱信远见成长(偏股混合型)与信澳通合进取三个月(混合型FOF)宣布发行失败 3月1日兴华兴盛纯债成为今年首只发行失败的纯债基金 [1] 中小公募发行困境 - 121家公募2023年成立736只新基金 合计发行规模5579.37亿元 其中16家规模不足百亿的公募仅成立1-3只新基金 多数发行规模不足10亿元 [2] - 77家公募2023年无新基金成立 其中43家管理规模不足百亿元 [2] - 最近3年有8家公募无新基金发行 6家仅发售1只新基金 其中新疆前海联合基金等8家均为小型公募 管理规模最高仅102亿元 [2] 行业竞争格局与建议 - 头部公募在渠道 品牌 规模效应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中小公募面临发行困境 [2][3] - 业内建议中小公募应挖掘自身优势 走差异化路线 或专注投研树立品牌效应 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3]
年内第4只基金发行失败!兴华基金、申万菱信基金、国融基金等产品年内折戟,中小基金公司生存困境何解?
搜狐财经· 2025-07-14 18:45
基金发行失败情况 - 国融添利6个月债券型基金因募集期限届满未能满足备案条件,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1] - 2025年内已有4只公募基金发行失败,其中国融添利是第2只失败的债券基金 [2] - 发行失败的基金包括债券型、混合型和FOF等多种类型 [2][6] 国融基金情况 - 国融添利拟任基金经理李青华和贾雨璇管理的多只产品近三月、近六月同类排名垫底 [3] - 贾雨璇管理的三只产品规模已跌破5000万元清盘线 [3] - 公司管理总规模仅为29.65亿元,较去年末缩水2.06亿元 [4] - 混合基金与债券基金规模均在15亿元左右徘徊 [4] - 股东方今年已两度增资累计5000万元,但未能扭转新基发行失败局面 [5] 行业其他案例 - 兴华基金旗下兴华兴盛纯债成为2023年以来首只发行失败的纯债基金 [6] - 兴华基金管理规模71.30亿元,较去年末缩水超25亿元,债券基金占比超96% [7] - 申万菱信远见成长混合型基金于2025年3月15日发行失败 [8] - 申万菱信基金管理规模已从2015年超千亿回落至751.60亿元,较去年末缩水约95亿元 [9] 股东变动情况 - 国融证券64.5961%股份正被西部证券以38.25亿元收购,若获批西部证券将间接控股国融基金 [5]
主动权益基金年内“翻倍基”出炉,发行却陷入平淡,如何破局
北京商报· 2025-06-16 22:16
主动权益基金市场表现 - 年内首只"翻倍基"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混合A/C收益率突破100%,A/C份额分别达103.67%、104.05% [1][3] - 16只主动权益基金年内收益率超70%,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混合发起式A/C以87%收益率位列第二,永赢医药创新智选混合发起式A/C以79%排名第三 [3] - 全市场8000余只主动权益产品中超6000只实现正收益,但首尾业绩差达132.35个百分点,平均收益率仅2.87% [3] 港股结构性机会与基金配置 -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混合重仓港股创新药板块,荣昌生物年内涨幅276.39%,科伦博泰生物—B、信达生物、诺诚健华均涨超100% [4] - 基金经理认为市场风险偏好提升带动创新药企业长期成长空间,资产配置灵活性为"翻倍基"关键因素 [3][4] 新发基金市场遇冷 - 年内主动权益基金新发规模仅299.16亿元,占公募总新发规模4559.93亿元的6.56% [5] - 89只新发产品中仅7只规模超10亿元,东方红核心价值混合以19.91亿元居首,32只产品规模不足1亿元 [5] - 申万菱信远见成长混合募集失败,53家公募参与发行,富国、广发等5家各发行4只产品 [6] 行业破局方向 - 监管推动公募改革,要求基金收入与投资者回报绑定,强化长周期考核与奖惩机制 [7] - 专家建议提升资产配置能力、优化产品设计及投资者教育,市场估值低位或为建仓机会 [7][8] - 部分公司转向存量产品管理,通过分散投资和持续营销重建投资者信心 [7]
高管“挂帅”!这类基金持续发力
券商中国· 2025-03-21 07:23
市场概况 - 截至3月20日全市场新发主动权益基金数量达17只科技创新主题产品占比最高与当前行情主线契合度高[1] - 年内主动权益基金最高收益率超80%鹏华碳中和主题混合A以82.19%收益率居首永赢先进制造智选混合和中航趋势领航混合分别以69.65%和67.08%紧随其后[7] 新发基金特点 - 正在发行的10只主动权益基金中科技创新主题占主导包括太平科技先锋混合、德邦新兴产业混合等另有部分聚焦央企和红利主题如融通央企精选混合和光大保德信红利量化混合[2] - 预备发售的7只基金中科技创新主题仍为主流如广发科技智选股票、永赢信息产业智选混合同时包含红利、周期主题产品如富国红利质选混合、浦银安盛周期优选混合[2] 发行策略与挑战 - 17只新发基金中7只为发起式基金涉及富达、太平、德邦等中小公募及广发、汇添富等头部机构如汇添富弘达回报混合发起式基金[3] - 发起式基金最低募集门槛为1000万元景顺长城医疗产业股票发起式基金募集1015.96万元其中公司自购占比98.43%凯石元鑫混合发起式基金募集1061.38万元总经理个人认购近1000万[5] - 年内6只普通股票型基金成立4只为发起式宏利高端装备股票基金以4.52亿元规模居首其余4只规模不足1亿元[6] - 39只偏股混合型基金合计募集136.92亿元平均规模3.6亿元仅3只超10亿元如广发同远回报混合(18.91亿元)、大成兴远启航混合(13.25亿元)[6] 基金经理配置 - 头部基金公司启用知名基金经理挂帅如广发同远回报混合由冯汉杰管理大成兴远启航混合由首席权益投资官徐彦管理但募集效果分化海富通远见回报混合(周雪军管理)仅募3.8亿元[6] - 量化领域知名基金经理黎海威管理的景顺长城红利量化选股股票成立规模仅2.14亿元显示名将效应有限[7] 行业趋势 - 主动权益基金被视为公募行业核心竞争力科技行情提振市场人气但需时间验证业绩示范效应[1][7] - 年内3只基金募集失败如申万菱信远见成长混合因未达备案条件导致合同失效反映发行压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