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磨光黑陶
icon
搜索文档
山西八里坪遗址:是独立“古国”,还是属于陶寺?|访谈
经济观察报· 2025-07-02 16:42
八里坪遗址考古发现 - 八里坪遗址是晋东南已知规模最大的史前聚落,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包含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存 [4][10] - 遗址发现三重环壕结构,外壕内残存面积46万平方米,中壕内5.5万平方米,内壕内约1万平方米,内壕北部发现504平方米的三间连排房式夯土建筑基址 [11][13] - 中壕沟发现170平方米单体建筑,保留柱础石及石板铺设的排水暗渠,附近出土26件完整磨光黑陶及玉环、玉璧等高等级遗物 [14][15] 遗址文化特征 - 出土"有领环"玉石器和陶器,与晋东南高平市西李门遗址风格接近,区别于晋西南陶寺遗址"无领"玉环 [20] - 墓葬使用"圜底瓮棺"为晋东南特有葬俗,与陶寺遗址"平底瓮棺"形成差异 [20] - 陶器组合显示与长治小神遗址更多相似性,磨光黑皮褐胎陶占比高,口沿外加厚的斜方唇肥足鬲为特色器物 [39][40] 地理与交通地位 - 遗址位于沁河与水泉沟环绕的台地,控扼晋东南东西交通要道,是连接晋西南与华北、山东的必经之地 [27][29] - 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交界,形成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采集的生业模式,野生动物骨骼占比达37% [24] - 作为大汶口文化西进的中转枢纽,牙釉质同位素分析显示3例外来人口中2例与淮河上游及海岱地区接近 [33] 与陶寺文化关系 - 与陶寺遗址存续时间相当(距今4300-3800年),相距90公里,出土肥足鬲等相似器物,但有学者认为不属于陶寺文化 [5][38] - 陶器装饰风格显示受晋中地区影响沿沁河传播,但陶寺遗址未接受口沿外贴泥条附加堆纹等特征 [40] - 龙山晚期遗址功能从高等级建筑区转变为制陶作坊区,出土陶器器型与豫北冀南后冈二期文化相似 [36][37]
文博日历丨楚人的“黑”科技 地下埋藏2500年依旧熠熠生辉
央视新闻· 2025-06-27 09:57
三角暗纹磨光黑陶罐的考古发现 - 1973年至1979年湖北当阳赵家湖区域考古发掘发现楚墓297座,三角暗纹磨光黑陶罐出土于M249墓 [2] - 陶罐在地下埋藏2500年仍保存如新,表面经过抛光处理 [5][9] - 陶罐为细泥质地黑陶,颈部有细密竖纹,肩部有三角纹暗纹 [5][7] 磨光黑陶的制作工艺 - 制作工艺复杂,关键步骤包括精细淘洗黏土和控制火候 [9] - 烧制过程分为氧化焰定型(大火)和还原焰上色(烟熏) [10] - 暗纹通过鹅卵石或兽骨工具在未干陶坯上刻画形成 [10] 黑陶的历史地位与发展 - 磨光黑陶在春秋时期重现于当阳赵家湖楚墓,战国后逐渐消失 [9] - 黑陶在楚国贵族墓葬中作为礼器组合,地位与青铜器相当 [12][13] -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已使用快轮制陶技术,器形规整且效率高 [15][17] 黑陶的技术特色与文化价值 - 龙山文化首创渗碳工艺烧制黑陶,蛋壳陶厚度仅0.2-0.5毫米 [19][21] - 蛋壳陶被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作",特征为黑亮薄硬 [19][21] - 黑陶从日常生活器皿发展为兼具实用与礼制功能的工艺品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