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牡蛎‘福蛎1号’

搜索文档
厦门:水产种业充实“蓝色粮仓”
科技日报· 2025-06-14 13:51
水产种业产学研孵化基地建设 - 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利用厦门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原有中试基地打造水产种业产学研孵化基地,汇聚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及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等多支科研团队[2] - 基地通过统一规划海水提取、净化和尾水处理设施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构筑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与应用平台[4] - 基地为科研团队提供场所及设备,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如为贝类繁育提供高质量外海水源[3] 鳗鲡人工繁育研究突破 - 集美大学团队在基地支持下建立温控管理体系、模拟鳗鲡天然成熟环境,使鳗鲡在全温条件下繁育取得初步成果[1] - 2023年以来团队开展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繁育研究,建立周年性繁育体系,累计繁育出十几万仔鱼[2] - 我国鳗鲡养殖产量占全球80%以上,但苗种长期依赖天然捕捞,人工育苗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1] 其他水产种业创新成果 -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团队成功培育福建牡蛎"金蛎1号""福蛎1号"新品种,其中"福蛎1号"已在福建沿海示范养殖3万亩[3] - 厦门大学团队研发出皱纹盘鲍"福海1号"国审新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耐高温能力强特点[3] - 鲍鱼和东风螺新品种推广应用分别实现每年创造百亿元和数十亿元经济效益[3] 科研合作与产业转化 - 多支科研团队在基地开展交叉研究,共同申报项目、攻关课题,如提升种苗品质和养殖效率研究[3] - 基地吸引科研机构和水产种业企业入驻,推动科研端迈向产业端[4] - 科研团队重点开展贝类新品种选育及病害防控技术研究,解决如织锦巴非蛤大规模养殖高死亡率问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