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站

搜索文档
2025年极地知识进校园辽宁第三站:把极地科学知识送到居民家门口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4 22:53
极地科普活动 - 2025年极地知识进校园辽宁站第三场活动在大连海洋大学举办 吸引500多名师生和社区居民参与[2] - 活动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牵头 联合自然资源部等8家单位共同组织[2] - 现场播放《冰路征程》和《中国南极秦岭站建设纪实》两部宣传片 展示中国极地科考40年历程[5] 极地科考成果 - 中国南极内陆考察队成功建立昆仑站 抵达南极内陆海拔最高点冰穹A[5] - 中国北极科考实现历史性突破 首次抵达北极点[5] - 长城站建站40周年 已开展多次国际交流活动 体现"开放共享"理念[8] 极地科研能力 - "雪龙2"极地科考破冰船模型被赠予大连海洋大学 象征国家极地考察保障能力提升[5] - 专家介绍在零下50摄氏度低温环境下开展深冰芯钻探工作的科研经历[5] - 大连海洋大学博士分享参与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的实地经验[5] 极地国际合作 - 通过视频连线实现与南极长城站的实时互动 跨越12小时时差[8] - 活动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极地合作理念[2][8] - 大连海洋大学校长表示将贯彻"认识极地 保护极地 利用极地"的重要指示[8]
筚路蓝缕破冰逐极(序与跋)
人民日报· 2025-06-27 06:00
中国极地事业发展历程 - 中国极地事业从零起步,40多年间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等多个南极考察站 [3] - 科考装备实现现代化升级,拥有"雪龙"号和"雪龙2"号专业考察船,配备固定翼飞机、直升机及数十辆雪地车 [3] - 1988年首次远征南极建设中山站时遭遇38度船体摇摆、船艏1 1米破洞及300吨进水等极端险情 [3] 极地科考重大挑战 - "极地"号遭遇特大冰崩被困7天,通过监测冰山缝隙成功突围 [4] - 在40天内完成3000多吨建站物资运输,实现中山站建设突破 [4] - 当前仍面临科研通道有限、有效工作时间不足等发展瓶颈 [5] 极地科研成就与精神 - 中国用40年完成发达国家百年极地考察进程,形成"特别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南极精神 [5] - 《筑梦极地四十年》系统梳理40年代表性科研成果,通过科研人员访谈增强内容科学性 [6] - 该书完整呈现中国极地事业从弱到强的发展轨迹,具有科学普及和史料价值 [6]
2025年极地知识进校园湖北站第二场:点亮县中科学梦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2 16:34
极地知识进校园活动 - 活动主题为"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探索自然奥秘、勇攀科学高峰",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牵头,多个单位共同组织[3] - 活动内容包括播放《冰路征程——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和《中国南极秦岭站建设纪实》宣传片[3] - 活动组织方向江陵一中赠送了"雪龙2"极地科考破冰船模型和极地、海洋科普图书[3] 极地科普讲座内容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何昉讲解了极地空间环境知识,分享了在中山站、北极黄河站和中国-冰岛北极联合观测站观测极光的经历[8] -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粟多武讲解了南极考察中的重力计量,展示了在中山站遇到的11级暴风雪天气[12] - 武汉大学张胜凯讲述了测绘遥感在极地科考中的应用,包括使用国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经历[16] 南极考察站连线 - 第41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站长刘建军介绍了中山站周边积雪达1米厚,冰厚60厘米的情况[20] - 刘建军分享了在极地观测极光、弹吉他等生活细节[20] - 刘建军表示希望通过活动激发青少年对极地科学探索的兴趣[23] 活动影响 - 活动为基层县中师生带来了前沿的科技知识,激发了科学探索热情[29] - 活动为同学们打开了通往极地世界的大门,种下了极地科学的种子[29] - 活动有望激励学子们为极地研究与保护贡献力量[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