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雪龙号
icon
搜索文档
筚路蓝缕破冰逐极(序与跋)
人民日报· 2025-06-27 06:00
中国极地事业发展历程 - 中国极地事业从零起步,40多年间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等多个南极考察站 [3] - 科考装备实现现代化升级,拥有"雪龙"号和"雪龙2"号专业考察船,配备固定翼飞机、直升机及数十辆雪地车 [3] - 1988年首次远征南极建设中山站时遭遇38度船体摇摆、船艏1 1米破洞及300吨进水等极端险情 [3] 极地科考重大挑战 - "极地"号遭遇特大冰崩被困7天,通过监测冰山缝隙成功突围 [4] - 在40天内完成3000多吨建站物资运输,实现中山站建设突破 [4] - 当前仍面临科研通道有限、有效工作时间不足等发展瓶颈 [5] 极地科研成就与精神 - 中国用40年完成发达国家百年极地考察进程,形成"特别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南极精神 [5] - 《筑梦极地四十年》系统梳理40年代表性科研成果,通过科研人员访谈增强内容科学性 [6] - 该书完整呈现中国极地事业从弱到强的发展轨迹,具有科学普及和史料价值 [6]
第41次南极考察|汽笛长鸣,在旷古冰原上——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难忘瞬间回眸
新华社· 2025-06-08 15:16
6月8日,随着公众开放日和世界海洋日活动结束,雄浑汽笛拉响,停靠在海口秀英港的极地科考破冰 船"雪龙2"号缓缓离泊,即将返回上海母港。劈波斩浪7个月,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即将迎来圆满句点。 在这个中国极地考察史上历时最长的航次中,"雪龙兄弟"和"永盛"号货轮曾在多个重要瞬间如今日这般 鸣响汽笛。声声汽笛既标志着出发与到达,也联结着远方和故乡。多少艰难困苦,都随汽笛声回荡在苍 茫冰雪中,伴着呼啸狂风,消散于广阔海面上。 冰原上的应变 "雪龙"号就在不远处,但一道道凌乱冰脊横亘于前。 2024年12月初,"雪龙兄弟"到达南极中山站外围陆缘冰。按计划,"雪龙2"号要为"雪龙"号破冰引航, 到尽可能接近站区的位置后卸货转运上站。 2024年12月9日,"雪龙兄弟"在南极中山站区域卸货。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天有不测风云,彼时冰情比预估的要更严重。冰脊坚硬厚实,"雪龙"号多次尝试却始终无法到达预定卸 货点。 他们顶着大风安好南极秦岭站最后一块幕墙板,归家时刻终于近在眼前。 2025年2月28日,考察队员秦川低头看着满身泥泞、已难辨本色的户外作业服,有些感慨。在南极工作 两个月,时刻呼啸的狂风让他印象深刻。 漫天飞雪随 ...
带破冰船模型上发布会,“雪龙2”号船长揭秘南极科考背后
南方都市报· 2025-05-22 07:56
5月2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 极地研究所)极地船舶管理中心主任、"雪龙2"号首任船长赵炎平在会上展示了"雪龙2"号 1:300比例的 船舶模型。 到目前为止,赵炎平累计完成12次南极考察、4次北极考察任务。谈及极地科考的挑战,他直言,"在担 任船长期间,我和同事们需要面对咆哮的西风带、危机四伏的冰山、常人难以忍受的极寒等挑战,还要 面对长时间在海上航行的寂寞。" 新征程上的奋斗者 南都讯 记者王玮 发自北京 "这艘总长122.5米、满载排水量1.5万吨的破冰船,具备首尾双向破冰能力, 能在1.5米冰层加0.2米积雪中以2-3节航速连续破冰。" "我们的南极考察活动,始终坚持'低干扰'和'最小必要'准则。全体考察队员上站之前需要通过环境保护 知识培训,在科研样品采集过程中,也要尽量减少采集量,最大限度减少对当地生态的影响。"赵炎平 说。 在20年极地生涯中,赵炎平多次参与国际合作任务。他回忆起2013年的一次南极救援:"当时'雪龙'号正 在执行第30次南极考察,接到遇险信号后,我们立即暂停任务前往救援。" 作为第二船长,赵炎平配合船长操纵船舶,勘 ...
家国万里,从家庭叙事看超大城市文明治理的上海方案
新浪财经· 2025-05-21 14:34
家庭文明建设主题活动 - 活动以"家国万里·时光故事会"为主题,通过多组家庭分享家风家教故事展现上海城市文明底色 [1] - 活动形式包括寻找"最美家庭"、创评"文明家庭"、组织"时光故事会"等,旨在构建符合上海城市定位的家庭文明 [3] - 主办方强调将家庭作为社会治理基础单元,以家庭文明助推社会和谐,形成超大城市特色的建设路径 [3] 家风传承案例 - 徐光启后人展示引种甘薯的"传家宝",体现家族"经世致用、报效国家"的家训 [5][7] - 黄炎培曾孙讲述家族"拳拳爱国者"家风,展示先辈为革命牺牲的事迹 [7] - 金氏家族24代人守护董其昌所赠牡丹"粉妆楼",1995年将其捐赠国家成为"传国宝" [8][10] 家国情怀实践 - 卢扣章家庭三代从事飞机制造,参与C919等60余架飞机装配调试工作 [13] - 朱瑞霞家庭全员参与船舶工业,涉及航母、LNG船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 [13] - 王腾蛟家庭三代分别参与抗日战争、铁路公安和消防排爆工作,均获二等功表彰 [14] 多元家庭融入 - "玉米之家"巫永睿夫妇从海外归国建立实验室,在玉米品质研究领域取得国际影响力 [17] - 新上海人杨晓月家庭通过诚信经营和社区服务融入城市生活 [17] - 尼泊尔籍人士那哲受父辈影响留沪工作,管理60人跨国团队并安家上海 [18] 新时代家庭教育 - 心理实验"三分钟对视"揭示城市家庭沟通问题,促进亲子关系改善 [20] - 林琳家庭通过社区教育读书会帮助截肢儿子重建生活信心 [20] - 汤贤懿家庭以跑步运动为纽带,实现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20] 上海特色建设机制 - 自1980年代起持续开展"五好家庭"评选,新时代创新推出"文明家庭""最美家庭"评选 [22] -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整合资源,在精准服务、社会参与等方面形成家庭文明建设"上海方案" [21][24] - 活动旨在让优良家风走出家庭,为城市发展贡献"家力量"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