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成门石匾
搜索文档
“望鲁”石匾,诉说东平城千年沧桑变迁
齐鲁晚报· 2025-10-25 06:09
东平州城建城历史 - 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五月,黄河在郓州王陵埽决口,洪水威胁郓州城,朝廷决定迁移百姓另筑新城[3] - 工部郎中陈若拙勘查后,上奏将州城迁至原址东南十五里的汶阳高原地带,诏令批准,姚铉奉旨修建新城[4] - 新城于咸平三年八月开建,集中人力物力昼夜施工,至次年五月建成,城池周长二十四里,宋真宗命翰林学士梁周翰作碑铭立於城中[5] 城市布局与建筑特色 - 新城初建时“形如方胜”,即形状像由两个菱形压角相叠组成的传统图案,民间亦附会为“龟城”,寓意吉祥[4] -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三月,因水患损毁,知州沈维基负责重修,将西面城墙基址向内缩进二里三分,并将土城墙改建为砖墙[7] - 重修后新城长十三里六分,高两丈,顶宽一丈二尺,西面两城门改为一个,并修建五座城楼、五条马道等设施[8] 城门命名与文化内涵 - 按八卦方位命名城门:东二门为龙虎门,小东门为瞻岱门(东望泰山),南门为望鲁门(南望鲁地),西门为秩成门(寓意收获),北门为拱极门(星拱北极)[8] - “望鲁”之名寓意南望鲁地,表达与鲁文化的深厚渊源,此名非东平独有,在清平县、章丘埠村等地南门亦有同名,反映山东地区历史文化认同[9] - 城门命名或表明方向,或寄托理想,或寓意吉祥,如费县老城有望沂门、仰圣门等,均有丰富文化内涵[22] 历史战乱与修缮 - 东平地处南北要冲,北翊燕赵,南控江淮,为拱卫京师门户,历史上屡经战火,城池屡毁屡修[10] - 宋建炎二年(1128年)十二月金军攻破东平,金大定二年(1162年)正月抗金义军耿京攻克东平,金兴定五年(1221年)四月城降蒙古[10] - 明洪熙年间知州李湘重筑城墙,嘉靖二十八年知州李升疏浚护城河,万历五年知州邱如嵩烧砖修葺城垣,崇祯年间亦多次修缮[12][13] 文化名人与遗产 - 宋代多名臣文士任职或途经东平,如天圣八年石介任郓州观察推官,景祐四年名相王曾任郓州通判并兴办府学,至和元年司马光任郓州通判[14][15][18] - 金大定二年,辛弃疾随耿京义军收复东平后,为联络南宋朝廷策马奔出南门,此历史场景为“望鲁门”增添壮怀激烈的情感色彩[19] - 宋代文豪如苏轼、王安石、欧阳修、曾巩等均留下咏赞东平的诗篇,为城市留下丰富文化遗产[19][20] 文物发现与文旅建设 - 上世纪80年代,“望鲁”城门石匾在城内池塘被发现,此后“龙虎”、“瞻岱”、“秩成”等城门石匾相继出土,藏于博物馆[21] - 2009年东平县拉开宋城建设序幕,先期建成北城墙、北城门楼、宋街、仿古牌坊、石刻博物馆等,重现古城风貌[21] - 2014年7月州城古镇重修过程中,施工人员发现刻有“瞻岱”二字的巨型石块,与“望鲁”石匾同为东平州城历史的重要见证[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