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木简牍

搜索文档
文化中国行|湖北荆州:技术创新为有机质文物全生命周期“护航”
新华社· 2025-09-18 15:27
核心观点 -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作为全国文物保护技术支撑机构 成功运用创新技术修复大量有机质文物 包括竹木简牍 木漆器和纺织品等 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1][2][4][7][8] 业务规模与技术能力 - 公司为全国27个省市 130余家文博单位提供技术支持 累计修复万余件木漆器 18万余枚竹木简牍 1100余件纺织品[1] - 掌握竹木简牍乙醇—十六醇填充脱水技术 贝叶经乙基纤维素加固技术等创新工艺 解决有机质文物修复难题[4] - 设立8个地区工作站覆盖长沙 成都 南昌等城市 推广修复技术并提升基层文物保护能力[7] 重点项目进展 - 秦家咀M1093楚墓出土3900余枚竹简保护工作已完成40% 预计2027年全面结项 该墓葬出土战国楚简数量及文字量均为全国之最[2][4] - 成功修复含30000文字的竹简 其中2300多年前的《九九术》乘法口诀已在出土半年后于荆州博物馆展出[2] - 2024年1月承接南京博物院16件贝叶经修复项目 最大件长度超过50厘米 单片修复周期达3个月[4] 人才与创新体系 - 团队平均年龄38岁 形成多学科多层次人才结构 由"大国工匠"吴顺清和"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方北松等专家引领[8] - 推行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 覆盖发掘现场保护 实验室抢救性保护及馆藏预防性保护全流程[7] - 注重解决基层文保单位实际痛点 强调技术创新与现实问题结合 非单纯追求原始创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