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贝叶经
icon
搜索文档
文化中国行|湖北荆州:技术创新为有机质文物全生命周期“护航”
新华社· 2025-09-18 15:27
核心观点 -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作为全国文物保护技术支撑机构 成功运用创新技术修复大量有机质文物 包括竹木简牍 木漆器和纺织品等 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1][2][4][7][8] 业务规模与技术能力 - 公司为全国27个省市 130余家文博单位提供技术支持 累计修复万余件木漆器 18万余枚竹木简牍 1100余件纺织品[1] - 掌握竹木简牍乙醇—十六醇填充脱水技术 贝叶经乙基纤维素加固技术等创新工艺 解决有机质文物修复难题[4] - 设立8个地区工作站覆盖长沙 成都 南昌等城市 推广修复技术并提升基层文物保护能力[7] 重点项目进展 - 秦家咀M1093楚墓出土3900余枚竹简保护工作已完成40% 预计2027年全面结项 该墓葬出土战国楚简数量及文字量均为全国之最[2][4] - 成功修复含30000文字的竹简 其中2300多年前的《九九术》乘法口诀已在出土半年后于荆州博物馆展出[2] - 2024年1月承接南京博物院16件贝叶经修复项目 最大件长度超过50厘米 单片修复周期达3个月[4] 人才与创新体系 - 团队平均年龄38岁 形成多学科多层次人才结构 由"大国工匠"吴顺清和"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方北松等专家引领[8] - 推行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 覆盖发掘现场保护 实验室抢救性保护及馆藏预防性保护全流程[7] - 注重解决基层文保单位实际痛点 强调技术创新与现实问题结合 非单纯追求原始创新[7]
中华文明瑰宝 民族交融画卷——布达拉宫保护见证文化传承之路
新华社· 2025-08-18 18:31
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应用 - 采用无人机拍摄、三维激光扫描和多视角影像重建技术进行全面精准测绘 构建完整数字化模型 [4] - 安装1000多个传感器实时监测建筑结构变化 包括环境温度、墙体和柱子倾斜角度等数据 [4] - 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文物信息全录入 研究人员可直接查看高清图像模型 降低现场接触造成的二次损害风险 [4] 文物保护与修复工程 - 贝叶经实验性修复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国内找到符合要求的贝叶材料 并在黏合剂调制与颜色修复加固方面突破 [8] - 2018年底启动10年期保护利用项目 总投资约3亿元 用于贝叶经等古籍文献保护 [9] - 计划2025-2028年完成465函贝叶经和39752函古籍的保护修复工作 [9] 文化传承与推广举措 - 精选100余件体现民族团结的文物珍品 通过实物、图片、影像等手段展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 [5][6] - 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合作研发400余类1000余件文创产品 包括哈达、藏香、瓷器等 [9] - 通过宫藏文物"走出去"战略 与江苏扬州、天津、四川等地合作搭建展示平台 [9] 历史价值与文物收藏 - 珍藏明清时期历朝皇帝赐予的经卷、造像、册封诏书、印玺、匾额等文物 实证西藏与祖国历史渊源 [7] - 现存数以十万计文物 涵盖不同材质坛城、佛像、古籍文献、唐卡、服饰、瓷器等 [6] - 红宫建造时有汉族、满族和蒙古族工匠百余人进藏协助修建 白宫壁画记载文成公主进藏等历史事件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