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包包

搜索文档
文化新观察丨1.1万余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
新华社· 2025-06-17 03:14
非遗工坊发展现状 - 全国1.1万余家非遗工坊分布在2005个县级行政区,覆盖670个脱贫县和13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带动产业链120余万人就业增收 [1] - 非遗工坊通过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式,推动非遗产品如竹编、银器、绣品等转型为时尚包、国潮服饰,融入现代生活并吸引国际市场 [1] 政策支持与产业整合 - 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将工坊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 [2] - 18个省份出台非遗工坊管理文件,浙江、河南等省通过"非遗薪火行动"等计划引入高校、企业资源,形成"政府搭台+多方参与"模式 [2] - 云南建水等地通过工坊建设发展紫陶产业,实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转变 [2] 地方产业案例 - 浙江萧山"萝卜干"非遗工坊连接4万农户,2024年产值达3亿元 [3] - 河北曲阳定瓷和石雕产业带动10万人就业,石雕年均产值约150亿元 [3] - 河南许昌霍庄村社火道具生产涵盖30大类200多个品种,春节期间销售额超1000万元 [8] 人才培养与创新模式 -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总数近4000人,第六批新增942人 [5] - 全国200余所院校参与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累计培训超20万人次,形成"培训一个,带动一片"效应 [5] - 海南五指山、云南剑川等地吸引青年返乡创业,成立黎锦、木雕公司等 [5] - 贵州黔西非遗工坊建立108个苗绣微工坊,通过"三送"服务模式带动妇女就业 [7] 消费与文旅融合 - 2025年"非遗购物月"一季度销售额超200亿元,5700余家工坊参与春节促销 [8] - 黎族纺染织绣技艺登上巴黎时装周,推动非遗国际化 [8] - 四川崇州、贵州雷山等地打造非遗旅游线路,"竹艺村""银匠村"2024年国庆接待游客21.28万人次 [10] 社会效益与创新路径 - 全国4300余家非遗工坊建在村里,通过"工坊+农户/合作社"等模式带动就地就业 [7] - 非遗工坊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灵活就业机会,实现"顾家就业两不误" [7] - 非遗与文旅融合形成"主客共享"模式,推动文化兴、产业旺、乡村美的乡村振兴成果 [10]
白米范如何把 “文化 IP” 做成 “全球硬通货”?
金投网· 2025-05-16 07:02
文化IP创新与全球化推广 - 白米范推出"感知中国"文化IP联名系列,在香港ComplexCon潮流盛会全球首发,融合东西方文化元素[1][3] - 联名合作涵盖Rolling Stone、CPD、Feng Chen Wang等国际品牌,产品包括T恤、卫衣、竹编包等,将篆刻、摇滚、街头文化等与中国传统符号结合[5][7] - 展区设计采用金属架构建东方园林意境,通过镂空logo等细节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视觉融合[3] 文化传播模式升级 - 突破单向输出逻辑,通过跨界联名实现全球共创,以时尚载体传递中国文化符号[3][8] - 联名产品贯彻"东方视角解读世界多样性+国际化设计语言"的双向哲学,构建中国设计全球认同范式[8] - 公司作为"感知中国·华耀全球音乐盛典"执行方,响应国家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化符号的国际表达[3] 行业战略意义 - 从产品设计到展陈形式均体现"传统基因现代化表达"的核心策略,例如竹编包搭配撞色珠子、篆书与街头服饰结合等[5][7] - 文化传播方式从被动输出转向主动邀请全球参与,典型案例包括越南消费者用竹编包搭配奥黛、美国青少年穿着篆书元素服装等[8][9] - 公司凭借国际资源整合能力,将文化IP转化为具象潮流商品,形成可复制的商业化路径[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