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

搜索文档
“活态工坊”绘就丝路新画卷
消费日报网· 2025-07-10 11:21
新疆非遗旅游热潮 - 新疆迎来旅游热潮,游客在喀什古城、库车热斯坦老街沉浸式体验土陶拉坯、红铜锻打、葫芦雕刻等非遗技艺 [1] - 新疆现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956个,过去一年新增22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个案例入选"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1] - 非遗通过文旅融合焕发生机,成为当地致富的重要途径 [1] 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 - 高台民居从传统土陶作坊转型为集"赏、学、购"一体的非遗工坊,仅存几家土陶作坊通过文旅融合重获生机 [6] - 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传承人吐尔逊·肉斯塔木坚持800多年古法技艺,土陶器型灵动、纹饰精美 [6][9] - 库车红铜制作工艺传承人玉素甫·卡地将现代设计融入传统技艺,开发红铜首饰并通过直播拓展销售渠道 [11][12][15] 非遗工坊带动经济效应 - 非遗工坊从静态展示转向互动体验,游客可参与打铁、制陶、乐器演奏等活动 [17] - 柯尔克孜族刺绣非遗工坊带动600余名居民就业,库车大馕城创造200余个岗位 [18] - 全疆已建成120个自治区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130家非遗工坊,带动近万人就业 [20] 非遗产品与市场表现 - 维吾尔族土陶制作包含选土、揉泥、拉坯、晒干、烧制五道工序,拉坯环节最考验技艺 [9] - 红铜首饰因设计新颖成为爆款,玉素甫计划开发更多款式满足市场需求 [15] - 英吉沙小刀、葫芦烙画、新疆地毯等非遗工艺品深受游客青睐 [9][19][28]
文化新观察丨1.1万余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
新华社· 2025-06-17 03:14
非遗工坊发展现状 - 全国1.1万余家非遗工坊分布在2005个县级行政区,覆盖670个脱贫县和13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带动产业链120余万人就业增收 [1] - 非遗工坊通过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式,推动非遗产品如竹编、银器、绣品等转型为时尚包、国潮服饰,融入现代生活并吸引国际市场 [1] 政策支持与产业整合 - 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将工坊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 [2] - 18个省份出台非遗工坊管理文件,浙江、河南等省通过"非遗薪火行动"等计划引入高校、企业资源,形成"政府搭台+多方参与"模式 [2] - 云南建水等地通过工坊建设发展紫陶产业,实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转变 [2] 地方产业案例 - 浙江萧山"萝卜干"非遗工坊连接4万农户,2024年产值达3亿元 [3] - 河北曲阳定瓷和石雕产业带动10万人就业,石雕年均产值约150亿元 [3] - 河南许昌霍庄村社火道具生产涵盖30大类200多个品种,春节期间销售额超1000万元 [8] 人才培养与创新模式 -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总数近4000人,第六批新增942人 [5] - 全国200余所院校参与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累计培训超20万人次,形成"培训一个,带动一片"效应 [5] - 海南五指山、云南剑川等地吸引青年返乡创业,成立黎锦、木雕公司等 [5] - 贵州黔西非遗工坊建立108个苗绣微工坊,通过"三送"服务模式带动妇女就业 [7] 消费与文旅融合 - 2025年"非遗购物月"一季度销售额超200亿元,5700余家工坊参与春节促销 [8] - 黎族纺染织绣技艺登上巴黎时装周,推动非遗国际化 [8] - 四川崇州、贵州雷山等地打造非遗旅游线路,"竹艺村""银匠村"2024年国庆接待游客21.28万人次 [10] 社会效益与创新路径 - 全国4300余家非遗工坊建在村里,通过"工坊+农户/合作社"等模式带动就地就业 [7] - 非遗工坊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灵活就业机会,实现"顾家就业两不误" [7] - 非遗与文旅融合形成"主客共享"模式,推动文化兴、产业旺、乡村美的乡村振兴成果 [10]
海南:非遗“烟火气”激发文旅新活力
海南日报· 2025-06-14 08:10
海南非遗保护与产业化发展 - 海南非遗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2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103项,市县级以上非遗项目39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2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9人 [3] - 建设黎锦技艺传习馆15个,国家级、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3个,非遗工坊119个,认定非遗传承村16个 [3] -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群从不足千人扩大至近2万人,2024年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5] 非遗产业化与经济效益 - 全省老爸茶店超4000家,年销售额约100亿元,带动5万余人就业 [7] - 海南沉香产业2023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145家沉香企业构建完整产业链 [7] - 非遗美食品牌如临高烤乳猪、福山咖啡等崛起,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 [7] 非遗教育与数字化传承 - 在全省100多所中小学开展非遗技艺实践课,涉及21个项目,超5万人次学生参与 [6] - 完成国家级传承人及18名省级传承人的数字化记录工程,出版14部非遗丛书及口述史 [6] 非遗与文旅融合 -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以10多项非遗打造景区,年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 [9] - 昌江保突村结合黎陶技艺打造"产学研旅"模式,三亚南山非遗季吸引10多万游客,文创销售额近2000万元 [10] - 儋州泊潮村端午活动单日吸引游客近2万人,推动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 [10] 国际化发展与品牌输出 - 黎锦亮相巴黎时装周、米兰设计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等国际舞台 [4] - 通过海外巡展(马耳他、德国、保加利亚)及日本大阪世博会展示东方非遗生命力 [4]
非遗技艺如何转化为“指尖经济” ——甘肃省庆阳市民俗文化产业调查
经济日报· 2025-05-28 11:32
非遗产业发展现状 - 庆阳市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57项、市级76项、县级616项 形成"基地+工坊+传承人"立体保护网络 培育13家非遗手工作坊 开发5000多种文创产品 年产1000多万件 带动10万人就业 [2] - 庆阳香包年产值达7500万元 产品远销26国 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2000万元 形成"专业团队设计+千家万户生产+龙头企业营销"产业路径 [9][10] - 非遗传承面临核心矛盾:传统技艺需后继有人但传承人需解决生计问题 部分项目与现代生活脱节 市场化程度不足 [4][6] 代表性企业及商业模式 - 甘肃妙剪生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由剪纸艺人马路创立 年收入20多万元 开发肖像定制剪纸占收入1/3 设立创研馆和研学体验馆 [5][6] - 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刘兰芳创立 香包产品获8万美元外贸订单 采用"设计打样+分散加工+集中缝合"生产模式 辐射30多个乡镇1000多人 [7][8][10] - 庆阳群英香包有限公司:左焕茸创办 年销售收入500多万元 研发40余款新品 年产30万件 培训1200余名农村妇女 开发防鼻炎等功能型香包年订单120万元 [9][13] 产品创新方向 - 剪纸领域:开发"剪云裳"剪纸服饰系列 全网播放量140亿次 推出婚庆服装/床品/丝巾等100多款产品 首秀视频点击量超500万次 [11][12] - 香包领域:设计"巳巳如意"生肖蛇香包销售1万多个 融合醒狮帽与蝙蝠纹样 在深圳展销快速售罄 [13] - 皮影领域:开发皮影床头灯(单价600-700元)、书签、耳坠等文创产品 获得两项专利 计划拓展家装挂件市场 [14] 产业支持体系 - 政府举办19届香包民俗文化节 推动文旅融合 2008年建成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7] - 建立数字化传播体系 通过驻美使馆活动展示剪纸/皮影技艺 吸引大量国际受众 [1][2] - 实施"非遗+"融合战略 推动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化 形成设计-生产-销售完整产业链 [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