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icon
搜索文档
浙江启动“青年入乡”联盟 谱写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新篇
中国新闻网· 2025-11-06 09:59
活动概述 - 浙江省举办“青年入乡·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专题会议于11月4日在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渔庄举行 [1] - 活动由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办,浙江非遗保护公益基金承办 [1] - 会议汇聚非遗传承人、高校学者、青年运营代表及地方政府代表等多方力量 [1] 核心观点与讨论 - 非遗不仅是静态的文化遗产,更应成为乡村振兴的活态资源 [1] - 非遗馆将持续搭建平台,引导青年返乡,实现非遗传承与乡村发展的双向赋能 [1] - 呼吁更多年轻人关注非遗、参与创新,推动传统手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 [1] - 青年群体在非遗传播、产品开发和乡村运营中具有独特优势,愿意用新思维、新技术激活非遗资源 [1] 联盟成立与未来规划 - 会议期间正式成立“青年入乡·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联盟,由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牵头 [2] - 联盟将整合政府、传承人、高校、青年与金融等多方资源,构建从技艺传承到市场运营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2] - 联盟将持续推动资源对接与项目落地,助力浙江乡村实现文化振兴与产业升级 [2] - 目标是打造非遗活态传承与青年返乡创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本 [2]
文化新观察丨1.1万余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
新华社· 2025-06-17 03:14
非遗工坊发展现状 - 全国1.1万余家非遗工坊分布在2005个县级行政区,覆盖670个脱贫县和13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带动产业链120余万人就业增收 [1] - 非遗工坊通过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式,推动非遗产品如竹编、银器、绣品等转型为时尚包、国潮服饰,融入现代生活并吸引国际市场 [1] 政策支持与产业整合 - 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将工坊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 [2] - 18个省份出台非遗工坊管理文件,浙江、河南等省通过"非遗薪火行动"等计划引入高校、企业资源,形成"政府搭台+多方参与"模式 [2] - 云南建水等地通过工坊建设发展紫陶产业,实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转变 [2] 地方产业案例 - 浙江萧山"萝卜干"非遗工坊连接4万农户,2024年产值达3亿元 [3] - 河北曲阳定瓷和石雕产业带动10万人就业,石雕年均产值约150亿元 [3] - 河南许昌霍庄村社火道具生产涵盖30大类200多个品种,春节期间销售额超1000万元 [8] 人才培养与创新模式 -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总数近4000人,第六批新增942人 [5] - 全国200余所院校参与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累计培训超20万人次,形成"培训一个,带动一片"效应 [5] - 海南五指山、云南剑川等地吸引青年返乡创业,成立黎锦、木雕公司等 [5] - 贵州黔西非遗工坊建立108个苗绣微工坊,通过"三送"服务模式带动妇女就业 [7] 消费与文旅融合 - 2025年"非遗购物月"一季度销售额超200亿元,5700余家工坊参与春节促销 [8] - 黎族纺染织绣技艺登上巴黎时装周,推动非遗国际化 [8] - 四川崇州、贵州雷山等地打造非遗旅游线路,"竹艺村""银匠村"2024年国庆接待游客21.28万人次 [10] 社会效益与创新路径 - 全国4300余家非遗工坊建在村里,通过"工坊+农户/合作社"等模式带动就地就业 [7] - 非遗工坊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灵活就业机会,实现"顾家就业两不误" [7] - 非遗与文旅融合形成"主客共享"模式,推动文化兴、产业旺、乡村美的乡村振兴成果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