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羌绣文创潮品
icon
搜索文档
感受非遗的“引力”与“张力”(新语)
人民日报· 2025-06-11 16:18
非遗行业现状 - 非遗行业通过"传统+现代"模式实现创新融合 50多岁羌绣传承人与90后"种草官"组合展示文创潮品吸引顾客当场购买[1] - 非遗具备文化"引力场"特性 匠人技艺、生活密码和文化基因构成其核心吸引力 引发跨时代情感共鸣[1] - 行业加速年轻化转型 95后跑酷者结合铁花表演 22岁博主发起"宣传100项非遗"系列带动年轻创作者参与[1] 数字化传播进展 - 短视频平台成为非遗传播主阵地 抖音新增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超2亿条 1400万用户分享体验[2] - 00后创作者数量同比增长95% 平台"人人可创作"特性与非遗民间基因高度契合[2] 行业发展挑战 - 需警惕"快消式"转化风险 短暂流量刺激需转化为深度价值挖掘[2] - 行业面临从展示型到生活化的转型 推动非遗从"文物标本"转变为日常"常驻嘉宾"[2] 文化价值维度 - 非遗技艺承载中国精神特质 体现工匠对极致和时间的追求[2] - 活化非遗具有双重意义 既是文化认同强化过程 也是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展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