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化
搜索文档
深圳非遗活化探索:把“指墨”摆进商圈展厅
南方农村报· 2025-11-06 18:35
活动概述 - 深圳进行了一项为期42天、跨越两大核心城区的非遗活化实验,探索手指书画的当代生存路径 [2][3][4] - 活动由深圳市公共文化促进会总承办,在社区与商场的双轨实验中完成 [3][11] 社区场景活动 - 活动于9月20日在龙岗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启动,非遗传承人王和平现场教学,吸引50余名学员参与 [5][6] - 社区首展选取60余幅以“建党104周年”、“改革开放47周年”为主题的作品,构建时空对话场 [7][8][9] - 该场景通过“讲座+创作”的深度体验强化文化认同,实现了非遗传承的“毛细血管”级触达 [11][27] 商圈场景活动 - 活动于10月11日移师罗湖商圈茂业天地,将购物通道化身为非遗长廊 [13][14] - 设置零基础体验区,6岁以上市民可执指试墨,工作日体验区仍需排队入场 [15][18] - 该场景借助“展示+互动”的轻量化接触拓展传播边界,探索“艺术引流+消费转化”的可持续模式 [27][28][33] 活动成效与战略意义 - 系列活动累计触达超1.2万人次,是手指书画一次成功的破圈实验 [42][43] - 活动方法论创新形成闭环,让手指书画完成从文化标本到生活方式的转变 [26][29][30] - 此案例与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形成呼应,是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城市功能深度融合的创新样本 [34][39][40][41]
非遗活化+全球布局 太湖雪亮相进博会
中证网· 2025-11-05 14:29
公司财务与经营表现 - 公司前三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达2557.02万元,较上年同期的1274.33万元大幅增长100.66% [1] - 公司直播电商收入增幅超过117% [1] 产品创新与品牌战略 - 公司通过四大产品系列构建品牌创新矩阵,包括“丝韵江南”唱片机丝绸礼盒、“福禄双喜”“马上有钱”宋锦挂坠、“苏超荣耀”运动丝绸系列和“福瑞雅园”新年文创 [1] - 产品战略融合非遗工艺与现代设计,例如将国家级非遗宋锦工艺转化为年轻群体青睐的情绪价值配饰,呼应“丝韵萌潮”战略 [1] - 品牌主张“世界的丝绸看中国,中国的丝绸在苏州”,并通过海外品牌“THXSILK”形成国际影响力 [2] - 公司发展策略为“抓住微笑曲线两端”,依托苏州丝绸非遗技法和核心技术实现从原料到文创的价值跃升 [2] 市场拓展与生态构建 - 公司参加进博会的核心逻辑是将文化价值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搭建传统技艺与现代市场的桥梁 [1][3] - 公司通过跨界联名思路与苏州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等机构合作,其“山色空蒙”等联名系列已在社交平台形成传播热潮 [2] - 公司正在构建“非遗活化—产品创新—资本赋能—全球传播”的完整生态,从蚕桑文化园到米兰时装周等国际舞台亮相 [2]
非遗活化为产业IP:山西代州黄酒的文化变现方程式
中国新闻网· 2025-09-17 21:44
行业背景与定位 - 代州黄酒是北方黄酒典型代表,拥有“南绍北代”的美誉,其制作技艺于2011年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 2024年“代州黄酒”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注册,成为彰显地域特色的标志性特产 [3] - 行业定位为建设“世界特色美酒产区·中国黄酒之乡” [2] 政策支持与发展举措 - 2022年入选山西省首批十大省级重点专业镇,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激励企业壮大规模、拓展市场 [6] - 聚焦扩大产业规模、加快数字转型、培育原料基地等重点,引导资金、能源、土地等要素向专业镇倾斜 [6] - 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推动雁门王酒业10万吨有机黄酒生产及酒堡等重大项目落地,三年来累计落实投资近23亿元 [6] 市场规模与增长 - 市场主体总数由102家增至208家,实现翻倍增长 [7] - 黄酒生产企业数量从27家增至68家,增长超1.5倍 [7] - 总产能由1.8万吨提升至13万吨,增长6.2倍;年产值从1.2亿元跃升至5.51亿元,增幅达3.6倍 [7] - 2025年上半年,代县黄酒产量6575吨,产值2.63亿元 [8] 产业创新与融合发展 - 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推进黄酒原料基地建设,带动农户种植黍米1万亩 [9] - 依托雁门关景区和代州古城实施“关城联动”开发,打造“名城、名关、名酒”融合发展新格局 [9] - 投资27亿元的黄酒酒堡集博物馆、文旅体验于一体,成为北方黄酒文化体验新地标 [9] - 举办2000余场文体活动带动黄酒营销,推行“围炉煮酒”模式建设形象店、旗舰店 [9] 区域合作与未来目标 - 与汾阳产区签订“汾白代黄”专业镇联合体战略协议,与绍兴市越城区政府签署“南绍北代”战略合作协议 [10] - 力争黄酒专业镇综合产值2025年达10亿元以上、2027年突破20亿元,建成全国一流黄酒品牌 [10]
跨越60年 雪域新画卷 | 守正创新 为非遗注入“青春基因”
央视网· 2025-08-18 14:17
文化创新表达 - 西藏传统文化通过藏语说唱、现代艺术等创新方式融入日常生活 突破地理限制走向更广阔舞台[1] - "你好西藏"小剧场在北京通过一季一城文化展播计划 集合西藏原生态表演与藏式生活美学 添加藏语说唱等新元素[3] - 90后00后年轻团队主导西藏文化年轻化表达 策划拉萨城市考古、甜茶馆艺术季等活动 深入挖掘历史与人文资源[5][7] 古建活化利用 - 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拉萨古建筑被赋予新意义 吉本岗艺术中心由19世纪吉崩岗拉康古建活化改造 2021年7月免费开放[9] - 艺术中心保留大量清代壁画 曾配套大量造像绘画作品及十万枚脱模泥塑 改造时仅发现三枚遗存[11] - 运营两年后获得社区认可 2023年10月获居民捐赠2800多枚擦擦文物 风铃声延续200多年历史[13][15] 文化认同提升 - 创新融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时代光彩 增强年轻群体对西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15] - 艺术活动深入拉萨街头巷尾 将艺术融入历史自然人文资源 展现文化时尚现代的一面[7][9] - 文化空间通过社区互联发展 吸引更多社区居民和内地客人关注文化发展[13]
上半年游客总花费突破5600亿元
广西日报· 2025-07-31 09:49
旅游市场表现 - 广西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总人次同比增长10.7%,游客总花费(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2.4%,超5600亿元,文旅消费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1] - 入境旅游快速恢复,上半年接待入境过夜游客90.44万人次,入境过夜游客总花费3.31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75.1%、77.5% [2] - 区外游客吸引力显著增强,接待区外游客人次同比增长33.9%,600家监测景区区外游客量同比增长27.0% [2] 政策与活动推动 - 广西开展"广西旅游年"活动,推出景区"一票3日使用制"、文化惠民卡、演艺消费专属卡等12项政策,联动22项主题活动 [1] - "演唱会经济"持续火爆,上半年举办5000人以上大型演出29场,实现票房收入4.39亿元,带动关联消费超30亿元 [1] - 广西文化惠平台上售票的全区剧场营业性演出累计超1000场次,同比增长35% [1] 夜间经济与消费场景创新 - 开展"活力夜广西"嘉年华活动,推出官方IP形象"喵小桂",夜间文旅消费持续升温 [2] - "非遗华彩贺新春"系列活动举办春节非遗实践活动620场,485.5万人次参与,带动非遗产品销售3093.75万元 [2] - "一键游广西"智慧文旅平台归集数据超19亿条,"三姐伴游"文旅智能体提供定制化智慧伴游服务 [2] 消费环境优化 - 广西重拳整治"不合理低价游"等旅游市场顽疾,上半年全区旅游投诉较2024年同期下降13.5% [2] - 旅行社、导游类投诉分别下降23.0%、38.5%,消费环境持续改善 [2] 未来发展方向 - 广西将持续深化"文旅+"融合,推动消费场景创新与服务升级,助力文旅产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3]
非遗活化新地标落子苏州湾
苏州日报· 2025-06-18 06:08
公司动态 - 上久楷打造的苏州湾宋锦文化艺术空间于6月17日启幕 该空间以"锦绣文脉""技艺永生"等四个篇章为核心 提供沉浸式宋锦美学体验 面积近千平方米 [1] - 北京知简品牌联合创始人沈铖发布《上久楷品牌白皮书》 首次系统阐述以"非遗活化"为核心的品牌战略 白皮书将宋锦视为文化基因的当代转译 为公司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1] - 开幕式上以"并生为一"为主题的走秀成为焦点 设计师边惠中通过融合宋锦与现代设计 诠释东方哲学理念 作品展现宋锦与现代风骨的结合 [1] 行业趋势 - 宋锦作为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以其细腻质地 古朴图案和明丽色彩著称 历史可追溯至两宋时期 鼎盛于苏州 与云锦 蜀锦齐名 [1] - 主办方提出"并生"理念旨在激活宋锦千年画境 使其融入现代生活 "为一"理念则强调融合苏州匠心与当代剪裁 平衡东西方美学 [2] - 宋锦文化艺术空间通过数字长卷和互动屏展示20道织造工序 观众可参与"丝织编程"体验 同时"宋锦AIGC工厂"允许共创纹样 推动时装 家居 文创跨界融合 [2]
感受非遗的“引力”与“张力”(新语)
人民日报· 2025-06-11 16:18
非遗行业现状 - 非遗行业通过"传统+现代"模式实现创新融合 50多岁羌绣传承人与90后"种草官"组合展示文创潮品吸引顾客当场购买[1] - 非遗具备文化"引力场"特性 匠人技艺、生活密码和文化基因构成其核心吸引力 引发跨时代情感共鸣[1] - 行业加速年轻化转型 95后跑酷者结合铁花表演 22岁博主发起"宣传100项非遗"系列带动年轻创作者参与[1] 数字化传播进展 - 短视频平台成为非遗传播主阵地 抖音新增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超2亿条 1400万用户分享体验[2] - 00后创作者数量同比增长95% 平台"人人可创作"特性与非遗民间基因高度契合[2] 行业发展挑战 - 需警惕"快消式"转化风险 短暂流量刺激需转化为深度价值挖掘[2] - 行业面临从展示型到生活化的转型 推动非遗从"文物标本"转变为日常"常驻嘉宾"[2] 文化价值维度 - 非遗技艺承载中国精神特质 体现工匠对极致和时间的追求[2] - 活化非遗具有双重意义 既是文化认同强化过程 也是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展示[2]
1511.6万人次、67.9亿元 “豫”游端午全景扫描
河南日报· 2025-06-02 23:45
文旅市场整体表现 - 端午节假期全省接待游客1511.6万人次 同比增长4.7% 旅游收入67.9亿元 同比增长5.3% 实现量质齐升 [1] - 接待游客人次前五景区:万岁山武侠城28.9万人次 清明上河园27.13万人次 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15.8万人次 龙门石窟11.24万人次 郑州方特欢乐世界9.82万人次 [1] - 旅游收入前五景区: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0.42亿元 清明上河园0.35亿元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0.26亿元 万岁山武侠城0.22亿元 郑州方特欢乐世界0.2亿元 [1] 传统文化创新活化 - 云台山景区举办古法香囊DIY等民俗活动 洛阳王府竹海开展槲包制作 漯河商超展示沙河吊古琴等60余项非遗技艺 [3] - 龙门石窟夜游项目结合灯光技术与石窟艺术 开封万岁山武侠城推出光影秀与打铁花表演 清明上河园《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凸显宋韵 [15] 节庆活动与赛事 - 第十三届中华轩辕龙舟大赛淅川站吸引省内外队伍 新乡宝泉大峡谷龙舟赛汇集15支国内劲旅190余名选手 [4] - 豫西大峡谷开展"漂流·萌宠奇遇记" 焦作怀府恐龙园推出泼水狂欢 登封大熊山仙人谷打造小黄鸭漂流活动 [10] 亲子游与微度假 - 安阳红旗渠风景区推出修渠铜人巡游与《红旗渠往事》实景演出 洛阳魏坡新序集结戏剧音乐体验 [6] - 新乡共渠生态长廊举办露营草坪音乐会 信阳大别山露营公园融合自然与非遗 鹤壁淇滨区民宿打造非遗主题空间 [13] 夜间经济与品牌效应 - "醉美·夜郑州""古都夜八点"等夜游品牌通过沉浸式体验激活消费 龙门石窟夜游项目成为洛阳必打卡项目 [15]
厦门工艺美术协会展团:守正创新 “闽”艺生辉
消费日报网· 2025-05-26 11:03
行业趋势与展会价值 - 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作为国家级标杆平台,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是行业展示创新成果、对接资源的重要舞台[1] - 展会汇聚国家级大师作品、产学研对接活动和前沿趋势论坛,为展商提供精准触达专业藏家、跨界合作方及年轻消费群体的高效渠道[1] - 厦门工艺美术协会第五次参展,携千余件作品亮相90平方米展位,涵盖玉石雕、金属工艺、云肩、陶瓷、木雕等非遗技艺及跨界联名新品[1][2] 厦门展团核心理念与创新实践 - 参展核心理念为"守正创新",通过"非遗活化+科技赋能+在地叙事"模式推动传统工艺当代转化[2] - 运用AI辅助和3D打印技术创作工艺品,如熊猫雕刻系列采用圆雕与微雕技法,结合分阶打磨工艺实现黑曜石材质的镜面抛光与原始纹理对比[2] - 云肩作品融合闽南清代刺绣工艺与现代美学,采用新型环保面料替代传统丝绸,使传统云肩转型为现代时尚单品[3] 产品与技术突破 - 熊猫雕刻系列通过材质处理创新(镜面抛光与天然纹理对比)展现立体层次,传递和平友好理念与东方美学意境[2] - 云肩作品对传统吉祥纹样进行现代抽象化处理,保留文化韵味的同时增强流动感与几何美感,符合当代设计潮流[3] 合作与产业化方向 - 重点拓展三类合作:与文旅机构开发非遗体验项目、与设计品牌孵化联名产品、与科技企业共建数字化工艺生态[5] - 目标是通过国家级平台提升闽南非遗IP全国影响力,推动传统工艺从地域文化符号向当代生活美学转化[3][5] 参展筹备与展示策略 - 筹备工作进入收尾阶段,优化展位动线设计以提升观众观展体验[1] - 展品涵盖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融合的跨界新品,强化"厦门工艺"行业辨识度[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