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蛋壳黑陶高柄杯
icon
搜索文档
校馆弦歌·文博日历 | 4000多年前的可爱小鸟 竟是硬核的“大师级作品”
央视新闻· 2025-10-04 10:14
造型是"软萌可爱的小鸟" 制作难度却是 来自史前工匠的"硬核"手艺 今天一起认识 软硬实力兼具的镂空云纹盖白陶鬹(guī) 01 造型像"软萌可爱的小鸟" 先民把信仰捏进陶土里 前端的长流微微上翘 中间的束颈细细的 搭配高高的脖子、鼓起的袋足 往那一站 就像一只"引吭高歌"的可爱小鸟 更特别的是 小鸟头上还戴着一顶优雅的"小帽子" 镂空盖的造型 像流动的云朵,又像飘出的水汽 △右为镂空云纹盖白陶鬹的线图(图自山东大学考古学系:《章丘市黄桑院遗址发掘简报》)。 这只"软萌可爱的小鸟"其实是 镂空云纹盖白陶鬹(guī) 器壁很薄,应是作为礼器使用的 陶鬹(guī)的使用时间 约为距今5500年前到距今4000年前 陶鬹是山东地区史前文化代表器物,盛行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至龙山文化时期。长流、束颈、高脖、袋足是其重要特征。 一般用于盛酒、水,或作为礼器 大多为细泥陶胎,也有夹细砂陶胎 有些陶鬹可见烧灼用火的痕迹 现藏于山东大学博物馆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白陶鬹,造型为似鸟、长流、束颈、袋足。 △大汶口文化时期·白陶鬹,山东大学博物馆藏。 山东地区的很多遗址中都出土过陶鬹 数量众多,造型丰富 但是口部为镂空的陶鬹非常罕见 ...
禹会村遗址:淮河文明与夏文化探源|访古
经济观察报· 2025-05-14 17:22
文章核心观点 - 禹会村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探索夏文化起源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关键证据,其规模宏大的城址、复杂的礼制建筑和丰富的出土器物,证实了淮河流域在距今4300-4100年前已形成具有强大组织能力的复杂社会[8][12][14] 遗址发现与规模 - 遗址于1981年发现,2006年勘察确定分布范围50万平方米,2007-2011年五次发掘揭露面积近1万平方米[4] - 2021年底发现内城规模18万平方米,外围找到外城,总规模至少50万平方米,是淮河中游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址[5] - 城墙与壕沟防御体系周长2.8公里,工程量估算需10万立方米土方,按当时生产力需要5000人持续工作两年[12] 重要考古发现 - 发现近2000平方米大型礼仪式建筑(祭祀台基),包含烧祭面、方土台和成排柱洞等特殊遗迹[4] - 核心区揭露出"甲"字形布局礼仪建筑群,东西长108米、南北宽23米,主殿有9组直径1.2米巨型木柱,可支撑逾千平方米殿堂[7] - 祭祀区发现35处圆形祭祀坑呈北斗七星状排列,最大祭坑直径3.5米,出土卜骨12件刻有早期卦爻符号[7] - 手工业作坊区发现12座横穴式升焰窑和完整玉器加工链,玉琮半成品表面保留0.2毫米精度阴刻线[7] 文化特征与年代 - 遗址存续时间约300年,碳14测年显示兴盛期在公元前2100-前1900年,与"禹会诸侯"时段吻合[9][10] - 文化面貌呈现演进轨迹:早期与豫东王油坊类型关联,中期吸收山东龙山文化,晚期出现青铜冶铸痕迹[9] - 出土陶文中有5件刻符陶片图形文字可辨识为"禹""会""山""水"等意象,与甲骨文存在谱系关联[10] 文明意义与地位 - 出土玉璋形制与二里头遗址同类器惊人相似,陶礼器组合与二里头文化礼器存在明显承继关系[7][10] - 文化因素向西渗透至中原王湾三期文化,向东影响岳石文化,向南与斗鸡台文化互动[14] - 社会分层明显:大型墓随葬玉钺、牙璋,中型墓配置陶礼器,小型墓仅有生活用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