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icon
搜索文档
坚定文化自信 勇担历史使命 充分发挥优势 走好具有特色的河南文化繁荣兴盛之路
郑州日报· 2025-10-15 08:46
调研活动核心观点 - 省委书记刘宁在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题调研,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1] 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 - 参观院史陈列馆,详细了解研究院发展历程、研究成果、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等情况,对全省文物事业发展和考古工作予以肯定 [2] - 强调要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项目,深化考古学理论方法研究,推出更多具有学术厚度、文化底蕴的研究成果 [2] - 提出要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安全监管,强化文物展运安全、保管安全、利用安全,特别是严防火灾 [2] - 强调要运用好新技术新装备,提高修复保护水平,加强文物活化利用,打造数字展示平台 [2] 人才队伍建设与传承 - 提出要建强现代考古豫军,引导青年人才发扬严谨求实、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2] - 专程看望著名考古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关切询问其身体生活情况,感谢其为二里头、安阳殷墟等遗址发掘工作作出的突出贡献 [3] 文化资源利用与发展战略 - 指出该省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物数量多、分布广、品类全、价值高,是深化"两个结合"研究阐释,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源头活水 [3] - 强调要发挥文化大省、文物大省作用,一体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传承、创新性发展,围绕黄河文化、河洛文化等加强考古和文明研究阐释 [3] - 目标为扩大优质文博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打造一流考古研究机构,努力利用好考古成果,让文物说话、讲好中国故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胜势 [3]
刘宁在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题调研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
河南日报· 2025-10-14 19:03
调研活动核心内容 - 省委书记刘宁在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专题调研,重点考察考古研究机构建设、文物保护研究利用等工作 [5] 政策方向与战略重点 - 强调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5] - 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5] - 强调需准确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规律和文物保护要求,一体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传承、创新性发展 [7] - 提出要围绕黄河文化、河洛文化等加强考古和文明研究阐释 [7] 考古研究与学术发展 - 要求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项目,深化考古学理论方法研究 [6] - 强调需推出更多具有学术厚度、文化底蕴的研究成果 [6] - 提出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6] - 肯定一代代考古工作者接续奋斗取得的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作用不断彰显 [7] 文物保护与安全管理 - 强调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 [6] - 要求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安全监管,强化文物展运安全、保管安全、利用安全 [6] - 特别指出需严防火灾,及时消除隐患风险,明确责任主体,加强技术防控,切实维护好文物安全 [6] 人才队伍建设 - 提出要建强现代考古豫军,引导青年人才发扬严谨求实、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6] - 鼓励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6] 技术应用与创新活化 - 强调需运用好新技术新装备,提高修复保护水平 [6] - 要求加强文物活化利用,打造数字展示平台,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6] 资源禀赋与发展目标 - 指出该省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物数量多、分布广、品类全、价值高 [7] - 提出要发挥文化大省、文物大省作用,扩大优质文博产品和服务供给 [7] - 目标为着力打造一流考古研究机构,努力利用好考古成果,让文物说话、讲好中国故事 [7] - 旨在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胜势 [7]
数说“十四五”丨新发现文物数量超13万处 “十四五”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果显著
央广网· 2025-10-14 08:43
文物保护工作成果 - 青海省人民政府将尕日塘秦刻石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对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的复查,并新发现13万处文物,实现了文物六大类63个细类以及全国所有县级普查单元的全覆盖 [1] - “十四五”期间批复实施770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基本建设考古项目 [1] 博物馆与文化遗产发展 - 当前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7046家,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 [1] - 北京中轴线、西夏陵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1] -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于2024年3月1日起施行 [1] 未来规划方向 - “十五五”期间将着力构建理念更科学、制度更完善、方法更精细的文物保护体系 [2] - 未来将加强文物价值研究挖掘,推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2]
镜观·回响丨中华文化跃动传承之力
新华社· 2025-10-06 18:15
中华文明探源与考古发现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持续推进,揭示中华文明演进并实证其多元一体格局[7] - 青海"尕日塘秦刻石"为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具有补史之缺的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9] - 山东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将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历史发展轴线向前推进2000多年,为中华文明起源提供可信史源[11] - 宁夏西夏陵于2025年7月11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为西夏王朝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实证了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13] - 四川三星堆与金沙遗址共同勾勒出距今约3600年至2800年的古蜀文明辉煌图景,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例证[15] - 河南二里头遗址是距今约3800年至3500年的夏代晚期都城遗址,为同时期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规模最大的都城遗存[16] 文化遗产保护与人才培养 - 2025年7月4日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涵盖金属、陶瓷等6个竞赛项目,旨在以赛促学培养文物保护修复高技能人才[18] - 2025年6月14日,中国政法大学与华东政法大学学生在湖南长沙博物馆参加文物保护法模拟法庭活动[20] - 2025年4月2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为保护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提供法规遵循[22] - 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师郭汉中从事修复工作40余年,累计修复文物6000余件,并致力于培养更多传承人才[28] 科技赋能与数字化保护 - 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于2025年4月9日在洛阳龙门石窟使用关节臂扫描仪对佛像进行数字化扫描,以数字形式留存石刻风貌[24]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城研究团队利用无人机超低空飞行等技术对长城进行扫描,生成三维模型用于资源发现与病害分析等多个领域[26] - 苏州推进"数字园林"建设,利用数字技术创造"数字云游"VR场景,如"云游拙政园"等项目,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园林魅力[30] - 敦煌莫高窟"寻境敦煌"沉浸展综合运用VR虚拟现实、三维建模等技术,高精度立体还原莫高窟第285窟,游客可零距离观赏壁画并参与故事情节[36] 文化创新表达与产业发展 - 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曾舟以三星堆文物为蓝本结合潮玩元素设计文创产品,旨在打造有内容的文化IP[32] - 湖南博物院博物馆公园展出印有"君幸食"的餐具,其创作灵感来源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34]
透过三个坐标,感知博物馆史诗般进步
人民日报· 2025-10-05 05:50
行业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7046家,较新中国成立之初增长330余倍 [1] - 2024年博物馆免费开放比例高达91.46%,全年接待观众14.9亿人次,相当于平均每个中国人均参观一次有余 [1] - 行业呈现空前繁荣景象,保护传承力度、公众参与热情、创新迭代速度均前所未有 [1] 历史沿革与文明底蕴 - 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于1905年建成,打破了数千年皇家私藏与私家园林的传统 [2] - 博物馆成为展示国家历史、凝聚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是解读中华文明历史连续性的生动注脚 [2] - 新时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持续推进,为文化自信注入深沉力量 [3] 业态创新与服务拓展 - 博物馆通过延时开放、丰富展陈、服务研学等方式,从“肃穆殿堂”轻盈步入“生活秀场” [5] - “博物馆+”新风尚催生文旅融合,如“为了一座馆,奔赴一座城”成为城市文化新名片 [7] - 文创产品发展迅速,中国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销售超百万件,搭建起与公众沟通的桥梁 [7] 技术应用与文物保护 - 文物保护技术持续升级,例如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技术使莫高窟壁画在云端“复活”,实现“数字永生” [8] - 修复技术不断进步,如修复师李云鹤曾以每天0.1平方米的速度,耗时两年修复莫高窟第161窟壁画 [8] 国际化发展与交流 - 2024年,中国博物馆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如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中国·唐”特展,展出200余件(套)瑰宝 [10] - 上海博物馆举办“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参观人次逾277万,掀起现象级热潮 [10] - 中国于1983年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并成功承办相关国际会议,国际角色持续焕新 [10]
从古老遗址到幸福空间(大地风华)
人民日报· 2025-10-04 06:02
遗址概况与考古价值 - 凌家滩遗址是长江中下游巢湖流域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1] - 自1987年首次发掘以来已开展16次考古工作,发掘总面积达8500平方米,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等文物近4000件,其中玉器超过1000件[1] - 遗址出土的玉版与玉龟被推测为史前天文学工具,比甲骨文早2000多年,玉文化成就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称为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1] 遗址公园开发与投资 - 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面积3.35平方公里,已投资约15亿元,并撬动3亿元社会资金用于建设[2] - 公园已建成博物馆、研学基地、游客中心等设施,提供沉浸式考古体验[2] - 公园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50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约2亿元[3] 社会经济影响 - 公园建设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例如博物馆招聘使本地居民实现10分钟通勤的近家工作[2] - 公园知名度提升带动周边商业发展,有餐饮店从几张桌子的小馆扩张为可容纳上百人的特色餐厅,高峰期日售含山炒面超200碗[3] - 该遗址已成为马鞍山及周边市民周末热门旅游目的地,强化了游客与地域文化的连接感[3]
数览“十四五”时期考古工作成就 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利用、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央视网· 2025-09-26 16:44
全国“十四五”期间考古工作成就 - 系统推进21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并扎实开展1284项主动性考古项目[4] - 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等关键领域取得新进展[4]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古国时代划分的中国方案[4] - 通过"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32期共107项考古成果[7] 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 西藏旧石器时代研究、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等取得新发现[7] - 考古成果展示了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7]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体系 - 全国构建由150处大遗址、6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240余座遗址博物馆组成的中华文明标识体系[9] - 四川省建成三星堆、金沙等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1] -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已开放运营,江口沉银等博物馆加速建设[11] 文化遗产活化与区域发展 - 四川省打造"东坡行旅"等文物主题游径,将单个遗产保护升级为文化线路活化[11] - 以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引领,推动文化遗产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11] 城市考古与文物保护政策创新 - 成都市首创"先考古、后出让"的考古前置模式,有效保护地下文物[13] - 出台国内首个文化遗产保护"容积率"奖励政策,保留的文物建筑不计入容积率和建设密度[13]
我国将科学编制“十五五”考古工作、大遗址保护利用规划
新华网· 2025-09-26 07:03
政策规划 - 国家将强化全国文物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 科学编制十五五考古工作及大遗址保护利用规划 [1] - 会议部署推动中国考古实现专业化 国际化 科学化 现代化和可持续化发展 [1] 重点项目 - 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夏商文明研究工程以强化文明理论建构 [1] - 发挥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作用 培育国际性联合考古项目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1] 基础建设与支持 - 增强科技与多学科支撑 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 [1] - 实施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以夯实考古发展基础 [1] - 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 建用一体谋划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1]
新华全媒头条|谱写向“绿”向“新”的协奏曲——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甘肃实践
新华社· 2025-09-16 19:00
生态治理成效 - 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 投资逾50亿元[5] - 玛曲县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98.4% 可治理草原湿地全部治理完毕[5] - 黄河玛曲出境流量达173亿立方米 较10年前提高近50%[6] - 定西市连续4年开展"绿满陇中"行动 年拦蓄泥沙超3700万吨[9] - 甘肃省黄河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2万平方公里(2019年以来)[11] - 黄河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7.56%(2024年) 同比提升4.88个百分点[13] 节水与循环经济 - 甘肃省万元GDP用水量41.8立方米 同比减少3.2立方米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5.8立方米 同比减少0.2立方米[15] - 甘肃东方钛业生产每吨钛白粉原水用量由60吨降至24吨 实现工业用水3次循环[15] - 引洮供水工程整体水损控制在7%以内 天水市麦积区智慧滴灌系统实现"水不下山、泥不入沟"[15] 绿色产业发展 - 庆阳数据中心集群算力规模突破6.6万PFlops 为京津冀等地区提供算力服务[16] - 黄河流域9市州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从2019年12.4%提升至16.2%[16] - 合赛高速项目采用草皮剥离技术 地下水系连通及生态恢复技术实现"低扰动"施工[17] 文化旅游经济 - 甘肃黄河流域9市州2024年接待游客3.2亿人次 同比增长14.3% 旅游花费2300亿元 同比增长24.7%[19] - 临夏州沿太子山旅游大通道串联100多处景点 形成黄河文化主题旅游线路[18] - 马家窑文化遗址考古成果入选"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助力黄河文化传承[18]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守护国之瑰宝 筑牢文明根基——“十四五”时期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新华社· 2025-09-12 11:36
文物保护成果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复查 新发现文物超13万处 [4] - 完成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古代名碑名刻、革命文物资源调查 推进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 实施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 覆盖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 [5] - 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于2024年3月1日施行 形成以文物保护法为统领 6部行政法规 10部部门规章 400多部地方性法规的法律体系 [5] 考古研究进展 - 批复实施770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基本建设考古项目 牛河梁、石峁、二里头、三星堆遗址取得重要发现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深海考古达世界先进水平 [5] - 实施基本建设考古发掘6500余项 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沪渝高速公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6] - 考古研究成果进入中小学教材 学科专业和培养体系建设持续加强 [7] 博物馆体系建设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 平均每20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 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91% 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 [9] - 革命纪念馆超3000家 年均举办主题展览超3000个 年接待观众6亿人次 [10] - 通过巡展、借展、联合办展、"云展览"方式输送优质文化资源 优化预约机制和参观线路提升服务体验 [10] 文化遗产国际交流 - "十四五"期间4项文化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北京中轴线、西夏陵 [11] - 推进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三星堆-金沙遗址、江南水乡古镇、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 [12] - 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 牵头设立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 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 实施49项涉及28国中外联合考古项目 [12] 流失文物追索 - "十四五"期间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13] - 将持续完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制度安排 推动更多文物回归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