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踝关节康复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Mech. Mach. Theory发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队打造新一代踝关节康复“机器人助手”,性能更强更安全!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05 12:09
踝关节康复机器人技术背景 - 踝关节是身体关键承重关节,易在运动或意外中受伤,传统人工康复过程漫长且效果不一致,机器人辅助康复展现出巨大潜力[1] - 现有踝关节康复机器人分平台式和可穿戴式,平台式能完成复杂动作且承重能力强,是功能康复主力[1] - 现有设计存在结构复杂、依赖昂贵球铰关节、缺乏拉伸运动设计等问题,并联式机器人还存在奇异位形风险[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新方案 - 团队提出新型踝关节康复机构PARM-N及其冗余驱动形式PARM-R,精准模拟背屈/跖屈、内翻/外翻和轴向牵引三种核心运动[2] - 设计采用电机固定于机架降低运动质量,通过恰约束支链简化结构,无球铰和六自由度支链,采用平行四边形关节扩大运动范围[5] - 冗余驱动有效避免奇异位形,机构具有绕X/Y轴转动和沿Z轴移动自由度,满足康复需求[5][10] 技术性能突破 - 运动学分析采用Newton-Raphson法求解冗余驱动位置正解,非冗余构型通过几何约束方程推导解析解[6] - 冗余驱动机构仅存在逆解奇异,非冗余构型存在三类奇异位形,部分正解奇异位形影响康复训练范围[10] - 冗余驱动机构运动/力传递指标优于非冗余构型,优质传递工作空间(指标≥0.6)占比从0.14提升至0.889[19][29] - 刚度模型误差<10%,冗余驱动在β=-10°~30°范围外刚度表现更优,非冗余驱动在α=-10°~30°和β=-45°~10°范围内更优[22][23] 优化成果 - 尺寸优化后冗余驱动机构全域优质刚度工作空间占比从0.598提升至0.761,非冗余驱动从0.334提升至0.663[29] - 优化使两种构型低性能区域转移至工作空间边界,运动/力传递和刚度指标波动幅度显著降低,运行更平稳[29] - 研究成果发表于《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第一作者为南航博士生张笑舒,通讯作者为吉爱红研究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