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机

搜索文档
A股最大BUG修复!“好名字”到底有多重要?
北证三板研习社· 2025-07-23 22:17
公司更名事件 - 三维股份(831834 BJ)于7月22日正式更名为"三维装备",消除与沪主板三维股份(603033 SH)的重名问题,此前两家公司业务均涉及传送带但无股权关联,被称作"A股最大BUG"[1] - 重名导致投资者频繁混淆,包括误认为两家公司存在历史沿革关系,财经媒体也常因名称完全一致而错误报道[1] 北交所更名现象分析 - 北交所共有7家公司在上市后更名(不含ST及三板期间更名),新名称普遍倾向"技术/智能/科技"等标签以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形象[2] - 更名首日股价表现显示:7家公司中有5家当日下跌,跌幅最高达9 56%(方大新材),仅创远信科和广道数字实现微涨[2] - 对比市场指数发现,更名公司当日平均跑输北证50指数4 34个百分点(剔除基康技术异常值),三维装备更名首日市值损失达9000万元[3][4] 更名后的中长期表现 - 更名后5个交易日内,除基康技术因"雅江电站"概念上涨77 93%外,其余公司延续跌势,三维装备累计跌幅达12 18%,相对北证50指数超额负收益11 03个百分点[4] - 历史数据显示更名前3-5个交易日的公告窗口期存在显著下跌规律,但统计样本量不足可能影响结论普适性[5] 行业命名特征 - 传送带行业存在"三维"名称的高频使用现象,但证券简称重复会导致交易混乱,反映行业命名规范存在优化空间[1] - 更名行为虽不改变基本面,但市场反应显示投资者对名称变更存在负面情绪定价,尤其在资金主导的北交所市场[5]
德马科技20250720
2025-07-21 08:32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物流行业、人形机器人行业 - 公司:德马科技、志远公司、陆明公司、元洛公司、Lazada、Shopee、Coupang、亚马逊、MercadoLibre、Ozon、Noon、华为、艾斯达、卡特彼勒、伊莱克斯 [2][3]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德马科技业务布局 - 电商和工业领域业务覆盖广泛,电商领域客户包括东南亚、韩国、美国、南美、俄罗斯和中东等地区的知名平台,工业领域服务于华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业务集中在自动化物流系统等 [3] - 全球化战略 2.0 侧重海外市场,在欧洲、澳洲和美国设厂,采取“local for local”策略应对关税等贸易壁垒 [4] - 2025 年推出零部件和系统两大类新产品,零部件更轻便、高效、长寿命,系统集成 AI 和物联网技术,引入人形机器人替代人工 [4] 人形机器人战略布局 - 2024 年起集中在上游零部件部署和下游本体合作,上游入股丝杠公司、专注电机技术,下游与多个人形机器人本体公司合作推动应用 [6] - 丝杠技术在人形机器人中有高承重、长寿命和高精度优势,未来将成重要技术路线,德马科技将其纳入核心零部件 [7] 人形机器人发展现状与前景 - 发展进入下半场,从关注智能运控等转向实际作业场景应用,目前大部分用于简单任务,未来将在复杂场景发挥作用,实现无人化全自动物流 [8] - 物流场景适合人形机器人应用,因其对不精确性容忍度高、具有通用性和任务重复性 [10][11] 推动人形机器人在物流领域落地进展 - 与志远合作,购买 20 多台志远人机机器人训练,7 月 26 日落地全球首个数据驱动智能作业场景展示 [12] - 已训练近 30 台人机机器人,计划第四季度完成相关设备销售,探讨数据交易模式 [14] 未来计划和目标 - 深化与志远合作,推进与陆明等战略合作,陆明人机机器人承重能力强,能覆盖更多物流场景 [15] - 在核心零部件供应、数据交易等方面深入探讨,确保技术和产品推向市场满足需求 [15] 训练和适配人形机器人 - 致力于训练和适配人形机器人实现数据异构,8 月开始工作,9、10 月发布结合新系统的产品,验证本体作业能力 [16] 全球人形机器人数据情况 - 全球范围内人形机器人数据严重缺乏,训练繁琐漫长,需详细标注多种传感器数据,无法依靠模拟算法 [17] 数据采集对人形机器人的重要性 - 数据采集影响机器人动作流畅度和应变能力,未来需现场作业数据采集,所需数据量级远超自动驾驶 [18] 人机协同在物流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 希望实现无人物流系统,人机协同推动人形机器人参与实际作业,促进行业发展 [19] 订单和业务展望 - 2024 年系统订单占总业绩 1/3,零部件占 2/3,2025 年主业预计稳步增长,系统订单收入滞后至 2026 年,2026 年增长更大 [20] 关税对公司业务的影响 - 关税问题与地缘政治相关,对德马科技影响不大,设厂避免进口关税,产品有竞争力,开拓其他低关税市场 [21][23] 机器人产品推广市场 - 目前主要目标市场是海外,国内需求低,第一笔订单可能来自日本,未来主要在海外推广 [2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物流机器人在物流行业应用广泛,但未完全解决物流场景问题,海外对全自动化无人仓库需求高 [4][5] - 日本在人工智能和物流机器人方面落后于中美,海外自动化需求旺盛是德马科技优先选择海外市场的原因 [25][26] - 德马科技研发集中于零部件、设备和系统应用研发三个方面,打造不同场景解决方案 [27]
国企高端装备亮相链博会 彰显供应链自主硬实力
新华财经· 2025-07-19 17:48
中国制造业自主研发成果展示 - 中信集团展出了7500吨级一体化压铸单元,能将车身底盘98个零部件合为整体压铸成型,实现底盘关键部件减重33%,提升车辆性能和节能水平 [1] - 中信重工推出具备图像识别、异常声音分析、温度监控预警、有毒有害气体检测及烟雾火灾报警五大功能的特种机器人,适用于矿山、石油石化等高危场景巡检 [1] - 中煤集团自主研发的超大功率刮板输送机装机功率达3×2000千瓦,输送能力不低于3000吨/小时,设计运距突破550米,具备高智能化、低能耗等特性 [2] 国有企业技术突破与产业链作用 - 展出的高端装备体现了中国制造业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转型,如7500吨级压铸单元代表汽车轻量化前沿方向 [1][2] - 国有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填补国内空白,如刮板输送机实现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保障煤矿井下高效安全运输 [2] - 特种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凸显国有企业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保障重点产业链安全中的"顶梁柱"作用 [1][2] 技术参数与性能提升 - 7500吨级压铸单元使底盘部件减重33%,直接提升车辆能效 [1] - 刮板输送机输送能力达3000吨/小时,运距550米,兼具低运行阻力和超强耐磨性 [2] - 特种机器人通过多模态传感技术替代人工巡检,提升高危场景安全性和效率 [1]
苏州双祺由董事长商积童控制90%表决权,技术工人出身、曾有3年自由职业
搜狐财经· 2025-07-03 18:46
公司概况 - 苏州双祺自动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北交所IPO申请获受理,保荐机构为中信建投证券,保荐代表人为武楠、徐小新,会计师事务所为容诚会计师事务所[2] - 公司是一家以智能装卸设备为核心产品的智能物流装备供应商,提供物流装卸、输送、分拣等场景的自动化设备及配套系统,并具备一体化物流装备集成解决方案能力[2] - 公司形成了以伸缩输送机产品为核心、多种物流装备多元化发展的综合性业务体系[2] 财务数据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3.58亿元、4亿元、4.0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40.26万元、4095.3万元、4568.42万元[3] - 2024年资产总计5.84亿元,股东权益合计3.88亿元,资产负债率30.79%,毛利率23.66%,净利润4568.42万元[4] - 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4.35%,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2.81%,基本每股收益0.75元/股[4] 客户与市场 - 公司产品在快递、电商等领域广泛应用,客户包括京东物流、顺丰控股、菜鸟供应链、圆通速递、申通快递、韵达股份、百世物流等国内知名物流企业[2] - 公司拓展了FLASH EXPRESS、Nido Machineries等海外客户,并进入农副食品加工、医药制造、烟草制品、粮油等行业[2] 股权结构 - 商积童直接持有公司84.96%股份,通过苏州众祺间接持有1.09%股份,合计持股86.05%,并通过一致行动人控制公司90%表决权[5] - 商积童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职务,为公司实际控制人[5] 管理层 - 商积童,1985年出生,工商管理硕士,曾任职于广运自动化工程、苏州市瑞昌机电工程有限公司,2011年加入公司[8][9] - 商积童职业经历包括生产部技术工人、生产运营主管、厂长、自由职业等,2023年3月起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8][9]
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3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入围中国煤炭机械工业50强
中国发展网· 2025-07-02 15:36
煤炭机械工业50强企业名单公布 - 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协会公布2024年度中国煤炭机械工业50强企业名单 [1] - 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入区企业山西天地煤机装备有限公司、太原重型机械集团煤机有限公司、山西煤矿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入围 [1] 山西天地煤机装备有限公司 - 以30.8亿元的销售收入排名第13 [1] - 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链主"企业 [1] - 聚焦煤机装备制造、煤机装备延伸服务、检验检测三大核心业务板块 [1] - 形成五大产业方向:煤与半煤岩及全岩巷道综合智能化掘进技术与装备、智能辅助运输技术与装备、连采及快速掘进成套技术与装备、综采关键技术与掘锚后配套装备和电气自动化控制 [1] - 产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 [1] 太原重型机械集团煤机有限公司 - 以22.8亿元的销售收入排名第19 [1] - 具备十大类产品的生产制造能力:煤炭采掘设备、辅运设备、提升设备、输送设备、洗选设备、瓦斯抽送设备、安全设备、矿用减速机、矿用液压系统及元件、矿用电气控制系统及元件 [1] - 国内煤机装备制造业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之一 [1] 山西煤矿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以12.9亿元的销售收入排名第35 [2] - 产品包括刮板输送机、转载输送机、破碎机、带式输送机等成套运输设备 [2] - 构成从井下采煤工作面到地面集装站之间完整、可靠、高效、智能的运输系统 [2] - 满足国内各种工况条件和采煤工艺装备需求 [2] - 为全国各现代化矿井累计提供6000余台套产品 [2] - 为我国煤炭安全高效开采提供可靠支撑 [2]
太原重工: 太原重工2025年第三次临时股东会资料
证券之星· 2025-06-26 01:10
太原重工收购太重向明智能装备 - 公司拟收购太重集团向明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67%股权,其中51%来自控股股东太重集团,16%来自山西艾克赛勒科技及自然人范巷民 [4][9] - 交易标的太重向明是新三板挂牌企业(证券代码871757),主营散状物料输送装备及立体车库设备,拥有137项自主知识产权,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4][9] - 标的公司2024年营收6.1亿元,净利润3629万元;2025年Q1营收5314万元,净亏损81.5万元 [6] - 采用收益法评估标的公司100%股权价值4.47亿元,较净资产增值16.92%,67%股权对应交易总价2.995亿元 [7][8] - 太重集团承诺标的公司2025-2027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1.4亿元,未达标将按51%股权比例现金补偿 [12] 交易结构与产业协同 - 收购完成后公司将持有太重向明67%股权,原股东艾克赛勒和范巷民持股比例分别降至17.11%和12.01% [9] - 交易将形成产业协同:太重向明的输送设备与公司现有矿山机械产品线互补,可提供开采-运输-破碎全流程解决方案 [9] - 本次交易与2024年收购太重智能装备合计金额9.05亿元,未达重大资产重组标准 [12][13] 公司治理相关议案 - 拟将独立董事年薪从8万元上调至12万元,调整后需代扣代缴个税 [14] - 计划为董事及高管购买责任保险,保额不超过1亿元/年,保费不超过50万元/年 [14][15] - 保险方案覆盖公司及子公司全体董事、监事、高管,包含诉讼费等赔偿项目 [14] 股东会议程安排 - 会议定于2025年6月30日在太原市清徐县召开,采用现场+网络投票方式 [3] - 表决规则明确:现场投票以第一次投票为准,网络投票通过上交所系统进行 [3][7] - 股东发言需提前举手申请,每次不超过5分钟,同一股东限发言两次 [2]
3亿元收购控股股东资产 太原重工欲拓展业务版图
中国经营报· 2025-06-25 13:10
收购交易概述 - 太原重工拟以3亿元现金收购控股股东太重集团等持有的太重向明67%股权 [2] - 交易分为两部分:受让太重集团持有的51%股权,以及收购其他股东持有的16%股权 [3] - 交易完成后,太重向明将成为太原重工控股子公司 [3] 收购目的与协同效应 - 收购旨在补齐太原重工在矿山物流输送环节的"短板",完善"开采—运输—破碎"全流程解决方案能力 [4] - 太重向明在散状物料输送装备领域技术领先,拥有137项自主知识产权,2024年净利润3629万元 [3][4] - 交易将形成产业协同效应,优化太原重工业务布局并拓展版图 [2][4] 标的公司财务与业务情况 - 太重向明2025年3月末总资产8.24亿元,净资产3.82亿元,2024年营收6.1亿元 [3] - 2025年一季度因季节性因素亏损81.54万元,但当前在手订单充裕且生产饱和 [5] - 主要产品为带式输送机和立体车库,在国内煤矿带式输送机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3] 太原重工近期关联交易动态 - 过去12个月内累计出售资产关联交易金额14.26亿元,购买资产关联交易金额4.58亿元 [5] - 2024年6月将拉弹泡风电项目资产作价9.59亿元转让给太重集团,同时以4.58亿元收购山西太重智能装备公司 [5] 太原重工财务风险 - 2025年一季度营收27.68亿元(同比+60.18%),归母净利润2197.49万元(同比+7.62%),但应收账款余额达80.65亿元 [6] - 2020-2023年应收账款持续攀升,分别为36.28亿元、49.14亿元、62.04亿元、65.75亿元,2024年末仍达71.08亿元 [7] - 应收账款高企导致资金周转困难,2025年一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负值 [7] 历史应收账款处置 - 拉弹泡风电项目曾形成14.44亿元坏账,2024年通过司法判决和资产划转将应收账款转化为9.59亿元现金及股权资产 [6] 行业特征与应对措施 - 重型装备制造行业因合同金额大、结算周期长,易形成大额应收账款 [7] - 公司加强应收账款回收力度,优化客户信用评估,并通过降本增效缓解压力 [8]
运机集团: 四川省自贡运输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受托管理事务报告(2024年度)
证券之星· 2025-06-23 19:48
本次债券概况 - 发行规模为7.3亿元,每张面值100元,共730万张 [3] - 债券期限6年,票面利率逐年递增,第一年0.2%至第六年3.2% [4] - 初始转股价17.67元/股,截至报告日最新转股价调整为12.09元/股 [7][32] - 转股期自2024年3月27日起至2029年9月20日止 [5] - 募集资金净额7.2亿元,主要用于数字孪生智能输送机生产项目 [2][16] 发行人经营情况 - 2024年营业收入15.36亿元,同比增长45.8%,归母净利润1.4亿元,同比增长44.2% [19] - 海外业务收入10.38亿元,占比67.58%,同比大幅增长 [19] - 总资产49.12亿元,同比增长38.75%,净资产21.93亿元,增长5.69% [19] - 完成收购山东欧瑞安电气56.5%股权,拓展电机制造领域 [19] - 募投项目陆续投产,缓解产能瓶颈 [19] 募集资金使用 - 截至2024年底累计投入3.07亿元,主要用于唐山和成都生产基地建设 [22][24] - 42.49亿元未使用资金中,1.3亿元用于现金管理,29.49亿元存放专户 [26] - 变更部分募投项目实施主体和地点至唐山曹妃甸工业区和成都高新区 [24] 重大事项 - 2024年两次触发赎回条款但决定不提前赎回 [33] - 签署多个重大合同,包括几内亚力拓项目6,398万美元订单 [32] - 出售自贡银行3.3%股权,不再持有银行资产 [34] - 2024年利润分配方案为每10股派2.5元并转增4股 [30][31] 行业动态 - 公司产品应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俄罗斯、土耳其等 [18] - 输送机械产品在海外市场获得认可,提升国际知名度 [18] - 推进智能化设备研发,布局数字孪生技术应用 [19]
太重集团资产整合提速 太原重工并入太重向明控制权
证券时报网· 2025-06-16 12:28
公司交易动态 - 太原重工将收购控股股东太重集团旗下太重向明67%股权,交易价格共计3亿元,均以现金支付[1] - 交易包括太重集团持有的51%股权及艾克赛勒公司和自然人范巷民持有的16%股权[1] - 过去12个月内公司累计出售资产关联交易金额14.26亿元,购买资产关联交易金额4.58亿元[2] - 交易完成后太重向明将成为太原重工控股子公司,标志着太重集团核心资产进一步整合优化[1] 标的公司概况 - 太重向明成立于1999年,2017年在新三板挂牌(证券代码871757)[1] - 公司专注于散状物料长距离连续输送装备研发制造,拥有137项自主知识产权[2] - 主要产品包括带式输送机、立体车库及相关配件,在国内煤矿领域带式输送机行业处于领先地位[2] - 2024年实现净利润3629.25万元,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81.54万元[3] 业务协同效应 - 太原重工是矿山设备专业化制造基地,产品包括矿用机械挖掘机、破碎站等成套设备[2] - 并购后将形成产业协同效应,拓展业务版图,提供开采、运输、破碎等成套工艺设备[3] - 可提供全生命周期智能运维服务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助力智慧矿山建设[3] 经营情况说明 - 太重向明客户主要为大型国有能源集团,采购计划集中在上半年[3] - 生产发货安装调试周期导致收入存在季节性波动,部分项目在下半年集中验收[3] - 2025年度在手订单充裕,生产任务饱和,经营整体稳定[3]
商道创投网·会员动态|丹尼克尔·完成亿元战略融资
搜狐财经· 2025-06-15 17:50
公司融资情况 - 丹尼克尔完成由小米产投和钟鼎资本联合投资的亿元战略融资 [1] 公司背景与业务 - 丹尼克尔成立于2012年,专注于自动化拧紧设备的高科技企业 [2] - 核心业务包括智能拧紧技术、自动化装配设备、自动螺丝输送机等产品 [2] - 产品广泛应用于家电、汽车等工业制造领域 [2] - 自主研发的智能拧紧系统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并在汽车行业实现国产替代 [2] 融资用途 - 融资将主要用于核心技术研发 [3] - 提升核心零部件的产能 [3] - 深化国际化布局,拓展海外市场 [3] 投资方观点 - 小米产投认为丹尼克尔在智能拧紧工具领域技术实力突出,市场潜力巨大 [4] - 钟鼎资本看好丹尼克尔的软硬件一体化研发体系和对全球工业智能化趋势的把握 [4] 行业趋势与意义 - 丹尼克尔融资事件体现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的趋势 [5] - 政府对高端制造的支持力度加大,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5] - 创投机构对优质技术企业的信心增强,丹尼克尔为行业树立标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