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铜鼎
icon
搜索文档
一场延续七十余年的考古接力(赓续历史文脉·考古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7-18 06:02
盘龙城遗址考古发现 - 盘龙城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长江中游夏商时期中心城市的重要见证[8] - 遗址累计出土3000余件珍贵文物,包括绿松石镶金饰件、铜带鋬觚型器等精美器物[9][18] - 2024年发现规模庞大的石构遗迹,东西分布长约655米、南北最宽约200米,是长江中游首次发现的夏商时期大规模石构工程[11][18] 考古发掘历程 - 1954年由蓝蔚首次发现,1963年进行首次科学考古发掘,1974年展开大规模挖掘[10] - 发掘出城垣、宫殿区、贵族墓地及一般居址区,确认其为商代早期二里岗时期古城[10][11] - 目前发掘面积不足2%,考古工作持续由80后、90后团队主导[17] 文物保护技术 - 采用组合式修复法保留碎器葬文物原始状态,如王家嘴4号墓断成两段的铜刀[13][14] - 研发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结合3D打印技术修复宫殿,解决夯土墙易被雨水侵蚀的问题[14] - 建立数字盘龙城模型,通过VR技术展示遗址全貌[14] 遗址管理与开发 - 公园占地面积4.86平方公里,采用"遗址+博物馆"管理模式,保持原生环境风貌[16] - 开发考古、制陶、商文明三大主题课程,设置互动体验区增强游客参与感[17] - 通过安置原住民参与文保工作解决保护与民生矛盾,形成可持续保护机制[15]
看完徽州的粉墙黛瓦,别忘了到这个博物馆看一看|博物馆巡游
经济观察报· 2025-06-28 08:10
徽州历史博物馆概况 - 博物馆位于新安江畔徽州古城内,建筑风格古朴低调,与古城建筑融为一体[3] - 参观者可结合博物馆文物与古城实地建筑,形成沉浸式文化体验[3] - 徽州历史可追溯至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正式定名,历宋元明清四代[3] 科举文化展品 - 元代"初登第""得意回"浮雕石刻生动展现科举场景,包含杜牧诗及"酒魁"旗等细节[2] - 石刻采用写实风格,反映墓主人对家族科举入仕的期望[2] - 徽州历史上共产生约2000名进士,涌现朱熹、程大位、戴震、胡适等文化名人[2] 重点文物分类 早期文物 - 西周公卣(复制品)、春秋青铜鼎与印纹硬陶甗[5] - 汉代陶投壶、六朝青瓷蛙形水盂、唐代十八足辟雍青瓷砚[5] 宋元时期 - 宋代抄手歙砚、三格多嘴褐釉瓷罐、影青釉刻划莲瓣纹瓷碗[5] - 元代卵白釉葫芦形执壶、蓝釉瓷爵杯、青龙/福禄封侯浮雕石刻[6] 明清时期 - 明代金凤钗、青玉描金凤纹组玉佩、矾红彩地砖[6] - 清代梧桐人物图砖雕(5件)、木雕群英会窗栏板、德化窑瓷观音像[6] - 清代掐丝珐琅缠枝花卉纹高足碗、孔雀蓝釉凤尾尊、青花竹叶纹茶叶罐[7] 文房用品 - 清代青花山水瓷笔筒、绿釉诗文笔筒、粉彩松鹿纹四方笔筒等11件文房器物[7]
从青铜器中读懂早期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7 06:50
展览概况 - 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吉金·中国——中国青铜文明的兴起与繁荣"特展,系统梳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周早中期青铜文明演进脉络,揭示青铜器在中华文明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5] - 展览由国家文物局与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承办,汇集全国17个省(市、区)51家文博单位的341件(套)文物,是近十年来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青铜文明主题展 [7] - 展览将持续至11月17日,展期内将推出多场专家讲座 [17] 展览背景与意义 - 展览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早期中国"系列展览的收官之作,前两部分别为"彩陶·中华"和"玉韫·九州" [8] - 展览以古国时代第三阶段(距今4300年—3800年)为叙事时间上限,接续前两个展览 [8] - 展览主题为"吉金铸国、礼乐中华",旨在展示青铜技术对中国早期文明发展格局的影响 [9] 冶铜技术起源与发展 - 中国最早的铜器出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姜寨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为含铅黄铜 [10] - 冶铜技术起源于西方,中国人吸收借鉴后制作出大量精美青铜器,并用于维护国家运转和权力运行 [11] - 西北地区是国内最先吸收、改造外来冶铜技术并本土化的地区 [10] 三代青铜文明发展 - 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晚期都城,出土了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铜鼎 [12] - 商王朝高超的青铜冶铸技术是其统驭四方的密钥 [12] - 周王朝礼乐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陕西宝鸡周原遗址是迄今考古发现最大的先周文化聚落和西周都邑聚落 [13] 青铜礼乐文化 - 青铜器在商周时期成为祭祀之"礼"的主要载体,被赋予特殊政治和社会功能 [15] -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贺家村出土的牛尊是西周中期青铜礼器,造型雄健生动,纹饰华美流畅 [15] - 乐器是礼乐文化重要载体,西周早期出现3枚一组编钟,中晚期发展为8枚一组 [16] 代表性展品 - 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四羊首铜权杖头,年代为距今3700年—3300年 [10] - 庄白一号窖藏出土的商尊,器内底铸有铭文 [14] - 宝鸡市扶风县齐家村青铜器窖藏出土的中义钟,一组8件形制、纹饰、铭文相同 [16]
文博日历丨@老广们,这张广州的“出生证明”信息量满满!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04 07:30
广州历史文物研究 - 核心观点:西汉南越国时期的"蕃禺"汉式铜鼎是广州建城历史的实物证明,展现了岭南地区与中原文化的密切联系[4][8][11] 文物历史价值 - "蕃禺"铜鼎铭文证实广州建城至少2200年历史,曾为西汉南越国都城[4][8][11] - 鼎上刻有"蕃禺,少内,容二斗二升"铭文,其中"少内"为秦汉官职,"二斗二升"体现中原度量衡体系[6][13] - 该文物印证历史文献记载,是广州城市起源的直接物证[11] 文化特征分析 - 铜鼎形制为汉式鼎,具有矮蹄足特征[16] - 南越国同时收藏楚式鼎(高蹄足)、越式鼎(扁直足外撇)[18][20] - 反映岭南地区融合秦、汉、楚文化的多元青铜文化特征[22] 工艺技术水平 - 铜鼎制作显示南越国时期岭南已具备较高青铜冶炼水平[22] - 岭南匠人吸收中原铸造工艺,发展出自身特色[22]
“南越明王和他的时代”展览在广州开幕
中国新闻网· 2025-04-29 17:00
展览概述 - "王子、质子、国王:南越明王和他的时代"展览于4月29日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开幕,将持续至8月20日 [1] - 展览分为"南越王子""长安为质""南越明王""南越鸿门宴"四个部分,通过160余件(套)汉代文物呈现第三代南越王赵婴齐的故事及其时代面貌 [3] 展览内容 - 展出了第二代南越王赵眜的遗骸,这是其遗骸15年来首次展出,墓主下葬时身着玉衣,死亡年龄约40岁至45岁 [3][8] - 展品包括六博棋、汉式铜鼎、越式铜鼎等汉代文物,其中南越文王墓出土的4套六博棋具分为青玉、水晶、象牙3种材质 [8] - 南越文王墓共出土铜、铁、陶鼎51件,其中青铜鼎36件,4件汉式铜鼎和3个越式铜鼎器身有"蕃禺"或"蕃"的铭文 [8] 历史背景 - 赵婴齐(约公元前150年至公元前113年)是南越文王赵眜之子,一生历经王子、质子、明王三种身份转换 [5] - 赵婴齐统治南越时,政治上采纳汉王朝治理体系,经济上引进中原先进技术,推动了岭南地区与中原文化的深度融合 [5][7] - 南越王博物院此前已举办第一代南越王赵佗、第二代南越王赵眜的专题展览,赵婴齐是南越文化与汉文化深度融合的推动者 [7] 文化意义 - 展览再现了南越国中期岭南地区逐步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 [3] - 流行于中原地区的六博棋在岭南的发现,反映了中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8] - "蕃禺"铭文铜鼎的出土印证了广州作为南越国都城的历史地位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