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

搜索文档
历时60余年,几代考古工作者在琉璃河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探寻北京“城之源”(赓续历史文脉·考古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8-14 05:51
遗址概况与历史意义 - 琉璃河遗址是燕山南麓面积最大的西周时期遗址 也是国内发掘时间最长 规模最大 内涵最丰富的西周封国遗址[1] - 遗址分布范围约5.25平方公里 包括董家林 黄土坡 刘李店等多个地点[10] - 将北京建城史推进至3000余年前 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城市文明源头 被称为北京"城之源"[10] 考古发现历程 - 1945年首次被发现 1962年北京大学开展小规模试掘 发现西周时期陶片[2] - 1973年发现69座墓葬及车马坑 包括燕侯级202号大墓 出土堇鼎 伯矩鬲等珍贵文物[3] - 1986年发现1193号大墓青铜器 铭文"令克侯于匽"实证周王命令燕侯克到燕地为诸侯[4] - 1995年通过天文推算 文献和碳14测年推断燕国始封年为公元前1045年前后[4] 最新考古突破 - 2019年重启考古工作 发现外城壕和外城墙 城址规模从不到60万平方米扩大到约百万平方米[2] - 外城壕堆积层达12-16层 碳14测年显示外城壕启用于西周早期 中期前被废弃[5] - 发现8座祭祀牛坑 祭祀用牛年龄多在2岁半到3岁半之间[5] - 首次建立考古地理信息系统 将遥感考古 航空摄影等成果整合成三维模型[6] 多学科研究成果 - 植物考古发现燕人以食粟 黍为主 证实西周时期为北方旱作农业[6] - 建立遗迹三维测控网 准确记录每个遗迹的位置 大小和形状[6] - 开展动物考古 植物考古 有机质残留物分析 铜器溯源等多学科研究[5] 文化价值与传播 - 2025年4月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 - 2025年3月公开征集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建设规划设计方案[9] - 开设国际田野考古学校 吸引美国 加拿大等国学生参与考古实践[8] - 2022年以来组织数十组家庭零距离体验考古发掘活动[7] 学术意义 - 外城发现证实城圈结构至少为双重 改变学界对西周燕都城市复杂性的传统认识[5] - 双重城垣结构在西周封国遗址中属首次发现 与周原遗址城市设计理念一致[5] - 对认识周初封燕问题起到关键作用 证实了《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的北燕封地具体位置[10]
考古发现+1 山西沁县连家庄遗址发掘资料公布
央视新闻· 2025-08-08 20:20
遗址概况 - 连家庄遗址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沁县故县镇连家庄村西约0.5公里的高台之上 北靠后底沟山 南临铜鞮河 西眺南岩边坡岭 东依圪芦坡 地势北高南低 [1] - 遗址范围约20万平方米 2020年11月至12月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地市文物部门进行考古发掘 [3] 遗址现状 - 由于农业生产和建设项目的扰动 遗址地层被破坏严重 遗迹均发现于耕土层下 未发现有文化堆积层 [3] - 遗址遗迹单一 仅灰坑一种 且各遗迹间并无直接地层关系 [5] 出土文物特征 - 陶器以灰陶 褐陶居多 尤以泥质灰陶所见最多 [5] - 器物装饰以绳纹 篮纹和附加堆纹为主 部分器物口沿为花边 [5] - 类型以各式罐 瓮为主要器类 少量钵 盆 豆 尖底瓶等 [5] - 瓮 罐类器物可分为两类 一类多尖唇 折沿较宽 口部通常无装饰 一类则是口沿唇部按压花边的形制特征较突出 [5] 文化意义 - 连家庄遗址与东村遗址同属晋东南地区偏北部 地理位置相近 文化特征也较相似 兼具南北地区因素的同时 又有自身特色 [7] - 此次发掘为进一步明晰同时期晋东南地区文化特征 探讨晋东南与晋西南 晋中等地区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新资料 [7]
一场延续七十余年的考古接力(赓续历史文脉·考古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7-18 06:02
盘龙城遗址考古发现 - 盘龙城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长江中游夏商时期中心城市的重要见证[8] - 遗址累计出土3000余件珍贵文物,包括绿松石镶金饰件、铜带鋬觚型器等精美器物[9][18] - 2024年发现规模庞大的石构遗迹,东西分布长约655米、南北最宽约200米,是长江中游首次发现的夏商时期大规模石构工程[11][18] 考古发掘历程 - 1954年由蓝蔚首次发现,1963年进行首次科学考古发掘,1974年展开大规模挖掘[10] - 发掘出城垣、宫殿区、贵族墓地及一般居址区,确认其为商代早期二里岗时期古城[10][11] - 目前发掘面积不足2%,考古工作持续由80后、90后团队主导[17] 文物保护技术 - 采用组合式修复法保留碎器葬文物原始状态,如王家嘴4号墓断成两段的铜刀[13][14] - 研发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结合3D打印技术修复宫殿,解决夯土墙易被雨水侵蚀的问题[14] - 建立数字盘龙城模型,通过VR技术展示遗址全貌[14] 遗址管理与开发 - 公园占地面积4.86平方公里,采用"遗址+博物馆"管理模式,保持原生环境风貌[16] - 开发考古、制陶、商文明三大主题课程,设置互动体验区增强游客参与感[17] - 通过安置原住民参与文保工作解决保护与民生矛盾,形成可持续保护机制[15]
山西公布平遥唐墓发掘资料 墓主为太原郡人士
中国新闻网· 2025-05-07 09:12
考古发现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平遥县北汪湛村唐墓M5发掘资料,墓葬年代为初唐末期,墓主为太原郡人士 [1] - 墓葬位于平遥古城西北方向,距古城约8.3公里,距镇国寺约8.6公里 [1] - 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圹墓道单砖室墓,由墓道、墓门和墓室三部分组成 [1] 出土文物 - 该墓共出土随葬遗物13件,包括陶器、铜器、铁器等 [3] - 出土三彩陶罐一件,具有典型初唐时期特征 [3] - 随葬器物以灰陶和三彩釉陶为主,釉色丰富 [3] 历史研究价值 - 墓志记载墓主人于武周圣历三年(公元700年)下葬,为初唐时期墓葬 [3] - 墓志记载的下葬位置为研究隋唐平遥城位置提供了重要佐证 [3] - 该墓葬为山西地区初、盛唐过渡阶段墓葬提供了年代标尺 [3] - 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对研究晋中及山西地区唐代丧葬习俗演进具有重要价值 [3] 时代特征 - 初唐时期随葬品以灰陶和三彩釉陶为主 [3] - 盛唐和中唐时期白瓷逐渐成为随葬品重要组成部分 [3] - 这一变化反映了从初唐流行唐三彩到盛唐流行白瓷的转变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