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
搜索文档
万年中华,上山启明:访上山遗址
经济观察报· 2025-09-17 20:01
文章核心观点 - 上山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11000至8500年,其考古发现颠覆了传统认知,证明长江下游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1][6][12] - 上山文化已明确两个世界第一:稻作农业世界第一和彩陶世界第一,同时是中国农耕村落文化的源头,实证了钱塘江流域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 [12][16] - 上山文化的发现将杭州湾地区的文化史向前推进了数千年,在中华史前文化中具有“启明星”的地位,并显示出向跨湖桥文化发展的清晰源流关系 [4][12][16] 上山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 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2000年因平整土地出土陶片而被发现,属于抢救性发掘,2001年进行第一次发掘 [2][3] - 2001年发掘发现由三排柱洞构成的完整建筑基础、大口盆残器、大量夹炭红衣陶片、石磨盘、石磨棒、石球等遗物,并在陶片中发现世界最早的人工驯化早期栽培稻证据 [4] - 2004至2006年第二次大规模发掘揭露出多座房址,确认先民已形成定居村落,碳14测年显示遗址下层年代可早到距今11000年 [5] - 遗址于2006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被列入“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16年以遗址为核心的“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开放 [6] 上山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 - 发现居址、墓葬、环壕等遗迹,出土遗物包括陶器以及大量石球、石磨盘等石器 [7] - 在早期地层中发现掺杂炭化稻壳的红烧土残块和少量炭化稻米遗存,其中一粒完整炭化稻米长3.732毫米、宽1.667毫米、厚1.723毫米,长宽比2.239,属于驯化初级阶段的原始栽培稻 [8] - 发现长方形房址,长14米、宽6米,根据三排柱洞配置推测为干栏式建筑,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同类建筑 [8] - 发现两种不同用途的窖穴,分别用于存放食物和大量完整陶器,表明已有剩余产品或存在早期祭祀仪式 [9] - 环壕被认为是东亚地区最早环壕,表明居民已具备土地占有意识和家园意识 [11] 上山文化的稻作农业证据 - 遗址保存了丰富的水稻遗存,表明先民已认识稻的食物属性并初步掌握耕种技术,耕种程序包括用石斧等清除杂草、在沼泽湿地播撒稻种、用镰形器割取稻穗、用石磨盘和石磨棒脱壳 [8] - 在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发现距今约9300至8000年的水稻田,确证上山文化稻作遗存早于其他地区1000多年 [12] - 陶器胎土中普遍羼有稻壳、稻叶等残余物,以减轻陶器重量并增加韧性防止开裂,反映先民高度智慧 [14] 上山文化的其他重要成就 - 可能已掌握酿酒技术,陶壶中发现低温发酵产生的糊化淀粉,可能是中国最早酒器,桥头遗址20件陶器中有8件曾用于储存酒或发酵饮料 [13] - 发现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彩陶,分为红彩和乳白彩两种,纹饰包括太阳纹、短线组合纹等,可能具有装饰和礼仪性质 [15] - 遗址普遍发现环壕,桥头遗址环壕深度超过2米、宽度近10米,采用“环壕—中心台地”模式,中心台地边长40米,可能有祭祀功能 [16] - 在钱塘江上游地区已发现上山文化遗址20多处,是起步最早、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 [12]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千年古城“活”起来
人民日报· 2025-09-17 14:03
"文物修复任务重,人手少,加班加点是常事。"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 址博物馆,文物修复师刘潇正全神贯注修复一个陶罐。长条桌上,摆放着近日修复完成的陶瓮、陶盏。 旁边玻璃上,贴着三句话:恢复原貌、最小干预、修旧如旧。 今年35岁的刘潇,曾是这座博物馆的讲解员。随着北庭故城遗址不断挖掘,出土文物越来越多,修复人 手短缺,他决心学学文物修复。"三四年前开始接触,最初全靠自己在网上找视频学。"刘潇说。后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修复师王云前来支援。刘潇有了老师,学习进度也加快了。目 前,他已成长为文物修复师,独立修复了100余件文物。 北庭故城遗址位于吉木萨尔县城以北12公里处,核心区域占地1.5平方公里,历史上先后为唐代庭州和 北庭都护府、元代别失八里宣慰司等驻地。历经千年风霜,北庭故城见证了历代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有效 管理,以及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不曾间断的交往交流交融,其遗址被称为"丝路北道活化石"。2014 年,北庭故城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遗产点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在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一场大雪纷纷扬扬飘下,顷刻间覆盖了北庭故城模型——实体模型与 虚拟影像巧妙融 ...
钓鱼偶遇探墓洞,邀上同伙挖古董
人民网· 2025-09-15 08:41
案件概述 - 一起由钓鱼活动引发的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案件,主犯王某等4人被判处十年六个月至三年不等有期徒刑,从犯贾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3000元 [1] 犯罪经过 - 犯罪起点为2019年8月,王某在鱼塘附近玉米地发现探杆圆洞后萌生盗墓念头,并拉拢张某、石某及场地承租人贾某入伙 [2] - 首次盗掘玉米地古墓出土陶鸡陶狗等陶器,由贾某售卖但未分赃,此后贾某未再参与 王某团伙转至荥阳市多地多次盗掘 [3] - 犯罪团伙通过拉拢当地土地承租人为掩护,构建“探墓—盗掘—销赃”网络,但仅获利2万余元,却造成文物不可逆破坏 [3] - 该团伙共盗掘79件一般文物,破坏11座古墓葬和1处古文化遗址 [3] 侦查与取证 - 2024年3月上街区检察院介入引导侦查,公安机关委托文物专家鉴定并固定电子证据 [4] - 2024年5月检察官会同专家现场勘验,利用无人机定位,提取洛阳铲、探针等工具及古钱币陶罐等文物 [4] - 盗掘深度从一两米至六七米不等,对遗址造成不可逆破坏 作案前通过临时群聊暗号约定地点 [4] - 因盗掘次数多、时间跨度长、行为隐蔽,部分关键事实缺乏直接证据,检察院引导公安机关补充侦查 [5] 审查起诉与判决 - 2024年7月案件移送审查起诉,检察院因盗掘次数及文物鉴定存疑两次退回补充侦查 [6] - 通过比对现场勘验记录、微信数据、车辆轨迹、供述等构建完整盗掘时间线及人员矩阵,形成证据闭环 [6][7] - 认定王某为主犯,负责组织、提供工具、探墓指挥 石某、张某、李某为从犯,负责探墓挖墓 贾某仅参与第一起犯罪 [7] - 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为行为犯,文物价值不影响罪名成立 法院于2024年4月开庭审理并作出判决 [7]
考古新发现!山西汾阳北宋元祐八年夫妇合葬墓发掘资料公布
央视新闻· 2025-07-24 19:23
考古发现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汾阳西外环北宋元祐八年夫妇合葬墓发掘资料,该墓对厘清宋、金墓葬区别具有重要依据 [1] - 墓葬位于汾阳市西门社区文峰路北、西外环东侧,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联合发掘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6月 [3] - 墓主为杜太君及其丈夫,其子任昉于元祐八年(1093年)将二人合葬,共出土21件器物 [6] 出土器物 - 出土陶魂塔、陶钵等红白彩绘器物,推测为汉代道教"解注器"的演变,具有镇墓功能 [8] - 陶魂塔为唐代塔式罐的宋代发展形式,2件陶魂塔形制相似但彩绘纹路不同(横向与竖向条纹) [8] - 陶魂塔组合完整,彩绘陶罐置于镂孔塔身之上,与东龙观宋金墓、汾阳高级护理学院金墓出土器物形制相似 [11] 学术价值 - 该墓为汾阳地区罕见的北宋纪年土洞墓,填补了该地宋金墓葬纪年空白 [11] - 陶魂塔组合的完整性为研究同期墓葬随葬品组合及器物功能提供重要参考 [1][11] - 出土墓志及器物差异有助于区分宋、金墓葬特征 [11]
一场延续七十余年的考古接力(赓续历史文脉·考古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7-18 06:02
盘龙城遗址考古发现 - 盘龙城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长江中游夏商时期中心城市的重要见证[8] - 遗址累计出土3000余件珍贵文物,包括绿松石镶金饰件、铜带鋬觚型器等精美器物[9][18] - 2024年发现规模庞大的石构遗迹,东西分布长约655米、南北最宽约200米,是长江中游首次发现的夏商时期大规模石构工程[11][18] 考古发掘历程 - 1954年由蓝蔚首次发现,1963年进行首次科学考古发掘,1974年展开大规模挖掘[10] - 发掘出城垣、宫殿区、贵族墓地及一般居址区,确认其为商代早期二里岗时期古城[10][11] - 目前发掘面积不足2%,考古工作持续由80后、90后团队主导[17] 文物保护技术 - 采用组合式修复法保留碎器葬文物原始状态,如王家嘴4号墓断成两段的铜刀[13][14] - 研发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结合3D打印技术修复宫殿,解决夯土墙易被雨水侵蚀的问题[14] - 建立数字盘龙城模型,通过VR技术展示遗址全貌[14] 遗址管理与开发 - 公园占地面积4.86平方公里,采用"遗址+博物馆"管理模式,保持原生环境风貌[16] - 开发考古、制陶、商文明三大主题课程,设置互动体验区增强游客参与感[17] - 通过安置原住民参与文保工作解决保护与民生矛盾,形成可持续保护机制[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