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雪鹰601
icon
搜索文档
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队在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破冰逐浪,向新的未知进发(弘扬科学家精神)
人民日报· 2025-07-02 05:53
中国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总体情况 - 考察队由来自国内外118家单位的516人组成,是我国第二次在南极实施三船分航段考察 [1] - "雪龙"号历时159天,总航程2.7万余海里;"永盛"轮历时65天,航程近1.1万海里;"雪龙2"号历时208天,总航程4万余海里 [1] - 完成南极秦岭站配套设施设备建设任务,并首次开展越冬考察任务,新能源利用率超60% [9] 秦岭站建设与运营 - 卸货过程遭遇海冰挑战,延迟约5天抵达预定区域,开启24小时不间断作业模式完成70吨驳船卸货任务 [2] - 秦岭站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室外管线等配套环保设施系统基本安装完毕,正在开展内装和试运行 [3] - 首次在南极应用风、光、氢、储多能互补体系 [9] 中山冰雪机场国际合作 - 2024年11月13日首次保障澳大利亚"双水獭"固定翼飞机降落,实现保障他国飞机降落南极的突破 [5] - 机场距离中山站32公里,考察队克服设备有限、地吹雪等困难完成跑道恢复工作 [5] - 自2022年11月建成后已通过几十次运行考验,将助力更多国际科考合作 [4][5] 环南极国际合作考察 - 在中国、巴西等7国61名队员合作下,成功回收我国布放近4年的"最长寿"水文锚碇潜标 [6] - 在浪高2米多、风速15米/秒的恶劣条件下,多国队员协同完成5小时窗口期的潜标回收作业 [6][7] - 采集了环南极早春到夏季近岸海洋和陆地的重要样品与数据 [6] 罗斯海秋季联合航次 - 我国首个南极秋季航次,来自9国91名队员探索弱光-黑暗环境中的南大洋生态系统 [8] - 日平均气温低于零下10℃,瞬时气温达零下20℃以下,突破"雪龙2"号设计工作温度下限 [8] - 超额完成任务,获得8.67米沉积物岩芯,创下1407天的极地潜标观测最长纪录 [8][10] 科研成果与技术创新 - 首次开展宽带高光谱微波辐射计空地联合实验,为极地冰盖消融研究提供关键数据 [10] - 优化冰下潜标结构设计,获得长达1407天的完整观测数据 [10] - 在阿蒙森海进行长柱状活塞重力取样,揭示古海洋演化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