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2号

搜索文档
加拿大“跟踪”中国北极科考船,专家:本质上是滋扰民事船只
环球时报· 2025-07-24 06:42
加拿大军方对中国科考船的监视行动 - 加拿大军方和海岸警卫队正在密切监视中国科考船"雪龙2"号在阿拉斯加附近的北极海域活动 [1] - 加拿大空军一架CP-140侦察机在"雪龙2"号离开白令海峡时在其附近飞行 [1] - 加拿大军方联合行动中心发言人表示将继续开展活动以防御潜在威胁 [1] 加拿大海岸警卫队的行动与回应 - 加拿大海岸警卫队一艘船紧随"雪龙2"号穿越白令海峡 [2] - 海岸警卫队最初否认监视行动,称任务是关注太平洋鲑鱼迁徙路线 [2] - 船舶追踪数据显示只有1/3的行程涉及已知鲑鱼迁徙路径 [2] 中国科考船的活动性质 - "雪龙2"号连续第二年出现在阿拉斯加附近的北极海域 [1] - 中国科考船开展的科考活动完全符合国际海洋法 [2] - 中国科考活动与世界其他各国在海洋科研领域的行动模式一致 [2] 加方的态度与立场 - 加拿大军方表示"竞争国家"正在探索北极水域和海底 [1] - 加方不愿披露事件情况,被专家认为是故意遮遮掩掩 [2] - 加拿大军方称"雪龙2"号目前不在加拿大领海内 [1]
中国船舶 驶向深蓝(新时代画卷)
人民网· 2025-07-11 06:51
旅游观光 - 我国首艘自主研发、设计及建造的大型出口客滚船"GNV·北极星"号全长218米、型宽29.6米,配置各类客舱298间 [2] - 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总长323.6米、型宽37.2米,有24层楼高、2125间客房,可载乘客5246人 [4] - 我国首艘近岸型迷你邮轮"九洲湾1号"额定载客368人 [6] 工程生产 - 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年产鱼类约3600吨 [8] - 全球首艘安装海上碳捕集和封存装置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船AGOGO FPSO船长333米、宽60米,日产原油量可达12万桶 [10] - 全球最大自升自航式海上风电安装船"BOREAS"号最大工作水深80米,能够安装25兆瓦的海上风机 [12] 科学考察 - 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艏、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续航力为2万海里 [12] -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总吨约3.3万吨,具备海域1.1万米钻探能力 [14] - 我国首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船长约104米、排水量约1万吨 [16] 远洋运输 - 全球最大级集装箱船"东方瓦伦西亚"号最大载货量24188个标准集装箱,满载后可达22层楼高 [18] - 全球装载量最大的汽车滚装船"安吉宏盛"轮拥有9500个标准装载车位 [20] - 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第五代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绿能瀛"号能装载17.4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 [22]
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队在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破冰逐浪,向新的未知进发(弘扬科学家精神)
人民日报· 2025-07-02 05:53
中国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总体情况 - 考察队由来自国内外118家单位的516人组成,是我国第二次在南极实施三船分航段考察 [1] - "雪龙"号历时159天,总航程2.7万余海里;"永盛"轮历时65天,航程近1.1万海里;"雪龙2"号历时208天,总航程4万余海里 [1] - 完成南极秦岭站配套设施设备建设任务,并首次开展越冬考察任务,新能源利用率超60% [9] 秦岭站建设与运营 - 卸货过程遭遇海冰挑战,延迟约5天抵达预定区域,开启24小时不间断作业模式完成70吨驳船卸货任务 [2] - 秦岭站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室外管线等配套环保设施系统基本安装完毕,正在开展内装和试运行 [3] - 首次在南极应用风、光、氢、储多能互补体系 [9] 中山冰雪机场国际合作 - 2024年11月13日首次保障澳大利亚"双水獭"固定翼飞机降落,实现保障他国飞机降落南极的突破 [5] - 机场距离中山站32公里,考察队克服设备有限、地吹雪等困难完成跑道恢复工作 [5] - 自2022年11月建成后已通过几十次运行考验,将助力更多国际科考合作 [4][5] 环南极国际合作考察 - 在中国、巴西等7国61名队员合作下,成功回收我国布放近4年的"最长寿"水文锚碇潜标 [6] - 在浪高2米多、风速15米/秒的恶劣条件下,多国队员协同完成5小时窗口期的潜标回收作业 [6][7] - 采集了环南极早春到夏季近岸海洋和陆地的重要样品与数据 [6] 罗斯海秋季联合航次 - 我国首个南极秋季航次,来自9国91名队员探索弱光-黑暗环境中的南大洋生态系统 [8] - 日平均气温低于零下10℃,瞬时气温达零下20℃以下,突破"雪龙2"号设计工作温度下限 [8] - 超额完成任务,获得8.67米沉积物岩芯,创下1407天的极地潜标观测最长纪录 [8][10] 科研成果与技术创新 - 首次开展宽带高光谱微波辐射计空地联合实验,为极地冰盖消融研究提供关键数据 [10] - 优化冰下潜标结构设计,获得长达1407天的完整观测数据 [10] - 在阿蒙森海进行长柱状活塞重力取样,揭示古海洋演化 [10]
筚路蓝缕破冰逐极(序与跋)
人民日报· 2025-06-27 06:00
中国极地事业发展历程 - 中国极地事业从零起步,40多年间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等多个南极考察站 [3] - 科考装备实现现代化升级,拥有"雪龙"号和"雪龙2"号专业考察船,配备固定翼飞机、直升机及数十辆雪地车 [3] - 1988年首次远征南极建设中山站时遭遇38度船体摇摆、船艏1 1米破洞及300吨进水等极端险情 [3] 极地科考重大挑战 - "极地"号遭遇特大冰崩被困7天,通过监测冰山缝隙成功突围 [4] - 在40天内完成3000多吨建站物资运输,实现中山站建设突破 [4] - 当前仍面临科研通道有限、有效工作时间不足等发展瓶颈 [5] 极地科研成就与精神 - 中国用40年完成发达国家百年极地考察进程,形成"特别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南极精神 [5] - 《筑梦极地四十年》系统梳理40年代表性科研成果,通过科研人员访谈增强内容科学性 [6] - 该书完整呈现中国极地事业从弱到强的发展轨迹,具有科学普及和史料价值 [6]
“雪龙2”号海口公众开放日活动掀起极地大洋热|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8 20:42
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公众开放日活动 - 全球首艘采用艏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首次抵达海南海口并面向公众开放 [3][9] - 开放日活动作为第17个世界海洋日暨第18个全国海洋宣传日配套活动 自6月2日至7日在海口秀英港码头举行 [3] - 参观者可近距离接触实验室 登船大厅 健身房 学术厅 驾驶台及飞行平台等特色区域 [9] "雪龙2"号技术创新 - 采用全球首创的艏艉双向破冰设计 突破传统破冰船只能艏向破冰的限制 显著提升破冰效率和安全性 [9] - 配备动力定位系统和月池系统 可在恶劣海况下精确定位作业 支持严苛极地环境科研任务 [9] 活动组织与保障 - 海南省海洋厅成立专门工作小组 制定详细活动方案和安全预案 协调多部门提供停靠保障 [10] - 海口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 组建"雪龙2"号开放日领导小组 统筹宣传 交通 卫生等保障工作 [10] - 建立参观预约系统并组织高校志愿者团队 确保活动有序进行并提供专业讲解服务 [10] 科考任务背景 - "雪龙2"号于5月28日抵达海口 标志着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全部考察任务 [3]
第41次南极考察|汽笛长鸣,在旷古冰原上——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难忘瞬间回眸
新华社· 2025-06-08 15:16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 - 本次考察历时7个月,是中国极地考察史上历时最长的航次,涉及"雪龙2"号、"雪龙"号和"永盛"号货轮等多艘船只 [1] - 考察队在南极中山站外围遭遇严重冰情,首次采用"雪龙2"号作为"摆渡船"完成物资转运,创新性解决卸货难题 [2][4] - "雪龙2"号曾被困碎冰63小时,通过全负荷倒退、调整压载水等多项措施最终脱困,并与"雪龙"号配合完成所有既定任务 [4][5] 南极秦岭站建设 - 考察队员在极端环境下完成秦岭站室外配套设施建设,包括氢能源系统搭建,新能源系统正式启用 [7][8] - 队员面临狂风(能见度低于2米)、极昼等恶劣条件,采用绳索联动保障安全,并克服工期紧张坚持作业 [5][7] - 氢能源系统团队为保障运行,曾在山上临时建筑过夜,每2-3小时检查数据,最终实现站区清洁供电 [7] 南大洋秋季科学考察 - "雪龙2"号首次开展南大洋秋季科考,穿越西风带抵达罗斯海,克服夏季未遇的拖网破损、设备冻结等新挑战 [9][11] - 团队创新作业流程:调整CTD采水顺序、温水冲洗设备等,完成24个海洋调查站位和34个浮标布放 [9][11] - 共采集5000余份水样、沉积物等样本,在秋季罗斯海水体结构研究方面取得新发现 [11] 考察成果与影响 - 航次累计完成多项突破性任务,包括首次秋季科考、首次"摆渡船"模式应用等 [4][9][11] - 关键技术指标:63小时冰困脱险、5000+样本采集、34个浮标布放等体现极端环境作业能力 [4][11] - 考察标志中国极地探索进入新阶段,为后续极地研究积累重要数据和经验 [13]
打卡“雪龙2”号(记录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6-05 05:56
极地科考装备发展 - "雪龙2"号是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 [1] - 该船配备实验室、办公区、船员起居室、驾驶台、飞行平台等完整功能区域 [1] - 船舶停泊在海南海口秀英港码头并向公众开放参观 [1] 公众科普活动 - 6月2日市民登船参观并拍摄合影 [1] - 活动获《人民日报》报道并发布多张现场照片 [1]
港口来了“钢铁巨龙”
海南日报· 2025-06-03 09:29
中国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开放日 - "雪龙2"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船体长122.5米、宽22.3米,配备先进科考设备和雷达装置 [2] - 该船刚完成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罗斯海联合航次任务,从广东出发穿越太平洋抵达南极大陆并满载科考成果返回 [2] - 首次在海南举办开放日活动,吸引包括海洋领域学者、学生等公众参观,展示中国极地科考成就 [1][3] 极地科考行业展示 - 船上配备先进的科考设备、齐全的生活保障和舒适的居住环境,体现中国极地科考能力的提升 [2] - 驾驶员介绍"雪龙2"号大部分操作设备均为自主研发,彰显中国在极地科考装备领域的技术突破 [2] - 开放日活动有助于普及海洋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对极地科考的兴趣 [3] 行业影响与社会反响 - 海洋领域学者专程带学生参观,认为活动有助于在青少年心中播撒海洋科学种子 [1][3] - 参观者表现出极大热情,对科考船设备和极地探索经历充满好奇与向往 [2][3] - 活动通过船员亲身经历分享,增强公众对国家极地科考成就的认知和民族自豪感 [2]
第41次南极考察丨“雪龙2”号凯旋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全部考察任务
新华社· 2025-05-29 12:18
极地科考成果 -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全部考察任务,"雪龙2"号历时208天,总航程4万余海里,创下中国极地考察史上单船执行任务最长时间纪录 [1] - 此次考察最大亮点在于首次在南极秋季开展以罗斯海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联合航次,成功实现南极考察由夏季向自然条件更为恶劣的秋季延伸 [1] - 联合航次邀请了8个国家科研机构的12位科学家共同参与,累计完成4条断面共计24个综合海洋调查站位,布放各类观测浮标34个,采集各类样品共5000余份 [1] 科研新发现 - 在水体结构方面,秋季罗斯海水体分层明显,水下150米以内水体混合均匀,但位于混合层以下的变性绕极深层水可入侵到南纬75度区域,冰间湖200米至400米深度范围存在明显的冰架过冷却水 [1] - 在低营养级生物方面,罗斯海区域初级生产过程不活跃,但冰间湖0至200米水层浮游动物生物量较高,在调查海域500米至2000米的深层发现有浮游动物越冬类群 [1] - 在磷虾和高营养级生物方面,罗斯海西部海槽陆坡区存在密集南极磷虾群,鸟类和哺乳类主要集中在冰缘区,优势种分别为南极鹱、阿德利企鹅、食蟹海豹以及南极小须鲸 [2] 国际合作与科普 - "雪龙2"号首次访问泰国并举行公众开放日,吸引上千名泰国公众登船参观,两国科研机构举行极地科学国际学术会议,举办科普教育展览 [2] - "雪龙2"号将在海口面向公众开放,全面展示中国极地科考成果以及参与国际极地治理的贡献 [2] - 本次考察进一步推动了极地领域科研和后勤保障的国际合作,探索了开展国际化、跨季节、跨学科综合调查的新途径 [2]
“新征程上的奋斗者”自然资源领域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央广网· 2025-05-22 08:54
自然资源保护与耕地建设 - 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东安村村委会主任王娟惠17年来整合形成优质耕地超1500亩 [1] - 通过整改违规占用耕地案例并建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实现耕地恢复与质量提升 [1] 地质勘探技术创新 - 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搭建三维预测技术平台 实现数字化成矿预测 [2] - 创新研发低温钻井液和智能监测系统 攻克高原冰冻施工技术难关 完成国内首个陆域可燃冰试采孔 [2] 极地科考发展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船舶管理中心主任赵炎平参与12次南极考察和4次北极考察 支撑极地科考站物资运输和移动实验室建设 [2] - 极地考察40年从无到有 依靠一代代工作者勇斗极寒的信仰力量实现能力提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