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雪龙2号
icon
搜索文档
第42次南极考察丨“雪龙2”号抵达中山站 将开展卸货作业
新华社· 2025-11-25 15:59
新华社"雪龙"号11月25日电(记者顾天成)记者从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获悉,北京时间11月25 日,"雪龙2"号成功抵达中山站外围海冰区域。"雪龙"号预计于北京时间11月30日抵达中山站外围海冰 区域。 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由"雪龙"号和"雪龙2"号两船共同保障,预计于2026年5月 完成任务后返回国内。 据考察队领队魏福海介绍,两船接下来将开展破冰作业、选择卸货点,根据天气和海冰情况进行大 规模物资卸运和人员上站工作,同步开展各站队度夏考察任务。本次卸货作业将累计完成约2000吨各类 物资卸运。按计划,整体卸货作业将持续约15天。 "考察队多次开展专题讨论,细化卸货方案。"卸货作业负责人王焘说,航渡期间,两船已分别进行 了卸货工作动员,强调安全事项,明确任务分工。 此前,考察队已有19名队员于11月17日飞抵中山站,启动海冰探路、设备检查等先遣工作。 ...
第42次南极考察|“雪龙2”号抵达中山站 将开展卸货作业
新华社· 2025-11-25 15:57
新华社"雪龙"号11月25日电(记者顾天成)记者从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获悉,北京时间11月25 日,"雪龙2"号成功抵达中山站外围海冰区域。"雪龙"号预计于北京时间11月30日抵达中山站外围海冰 区域。 此前,考察队已有19名队员于11月17日飞抵中山站,启动海冰探路、设备检查等先遣工作。 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由"雪龙"号和"雪龙2"号两船共同保障,预计于2026年5月完成 任务后返回国内。 据考察队领队魏福海介绍,两船接下来将开展破冰作业、选择卸货点,根据天气和海冰情况进行大规模 物资卸运和人员上站工作,同步开展各站队度夏考察任务。本次卸货作业将累计完成约2000吨各类物资 卸运。按计划,整体卸货作业将持续约15天。 "考察队多次开展专题讨论,细化卸货方案。"卸货作业负责人王焘说,航渡期间,两船已分别进行了卸 货工作动员,强调安全事项,明确任务分工。 ...
第42次南极考察|记者手记:南极大陆 已经不远
新华网· 2025-11-22 07:09
新华社记者顾天成 南半球西风带位于南纬40度至60度之间,受频繁的气旋活动影响,这里的洋面上终年盛行强劲的西风, 气旋一个接一个地自西向东快速移动,常带来5米以上的狂浪,这里也被比作进入南极的"拦路虎"。 天际线在舷窗外起伏摇摆,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航行与气象数据不断更新,朱兵的双眼略带血丝,始终紧 盯每一个变化。 气象室里,气象预报员张蕴斐分析着最新数据。"我们从补给港口出发前就关注着气旋活动,与国家海 洋环境预报中心保持密切联系,为船舶航线的选择提供参考。"船体摇晃让张蕴斐频繁呕吐,但他仍坚 持值守,接收最新数据、正点观测气象、研判天气形势、与后方保障团队沟通。 "现代气象预报技术提高了航行安全性,但面对西风带的复杂海况,仍要保持敬畏之心。"张蕴斐说,通 过将预报信息同船长的丰富经验结合起来,才能尽最大努力实现"精准穿越"。 新华社"雪龙"号11月21日电 记者手记:南极大陆 已经不远 "今天船摇动幅度大,大家端菜时都格外小心。"船时21日6时,"雪龙"号餐厅,厨师长张堪升一再叮嘱 团队成员,"厨房地面要保持干燥,防止滑倒。" 这是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开始穿越南半球西风带的第一天。船时20日晚刚从澳大利亚霍 ...
“雪龙2”号的“心脏守护者”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1-20 11:12
船舶运营与维护 - 集控室作为船舶运行的心脏 负责对机舱所有设备进行集中监控 设备异常会通过电子屏幕报警提示[3] - 设备舱位于甲板下共4层 机器密布且复杂 需要轮机部定期巡视和保养 目标是在监测仪器报警前发现并解决滴油、滴水等问题[3] - 轮机员通过触摸设备感知温度变化 能察觉2摄氏度以上的差异 并结合设备工况和海域环境进行综合判断 巡视工作每1.5小时进行一次 每次约40分钟 每日总计15次 在西风带等恶劣海况下会增加巡视频率[4] - 轮机部机工具备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在远离陆地无外援的情况下自主维修 例如成功临时处理了甲板上非船属冷藏集装箱的故障[4] 团队构成与人才发展 - 轮机部共有15名人员 其中8人拥有5次以上南北极考察经验 占比超过50%[7] - 团队经验丰富 包含执行过27次极地考察任务的老船员 本次考察任务中有4名新进船员 最年轻的仅21岁 体现了公司人才梯队建设和“传帮带”的传统[4][7] 工作环境与条件 - 船舶过赤道时设备舱内闷热潮湿 空气温度高且噪音大 常人难以忍受超过5分钟 但当前工作环境已改善 集控室与设备舱分离 部分特殊设备舱还安装了空调[4]
累计飞行约9.5小时 我国“雪鹰601”顺利转运南极俄病员
环球网· 2025-11-18 14:37
中国南极考察队国际救援行动 - 2025年,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派遣“雪鹰601”固定翼飞机,累计飞行约9.5小时、3200公里,成功将一名俄罗斯病员从和平站转运至新拉扎列夫站 [1][3] - 2023年,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雪龙2”号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海域成功救援4名因燃油、电量耗尽已漂泊近9小时的当地渔民,并提供食物、柴油补给及充电支持 [5] - 2020年,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队利用“雪龙2”号船载直升机“雪鹰301”,协助澳大利亚戴维斯站完成一名因健康原因需紧急撤离队员的转运任务 [7] 重大历史极地救援案例 - 2014年,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雪龙”号在南极海域克服西风带气旋等风险,其“雪鹰12”直升机经6次飞行,成功将被困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的52名乘客转移至澳大利亚“南极光”号 [8][10] - 在2014年救援行动中,“雪龙”号曾挺进至距俄船6.1海里处,而澳大利亚“南极光”号在10海里外受阻 [10] 南极国际合作与互助 - 中国在南极的国际救援行动中展现出关键作用,例如在2014年救援中是当时唯一拥有可用直升机的船只 [10] - 中国也曾获得国际支持,在2009年至2010年及2010年至2011年南极度夏期间,澳大利亚曾派出飞机协助紧急撤离两名中国受伤及高原反应考察队员 [10]
新华深读|亲历我国最大规模北极科考
新华社· 2025-11-13 10:13
科考规模与能力 -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是公司上世纪末开启北极科考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由四艘先进科考船共同实施[1] - 参与科考的船舶包括全球首艘艏艉均可破冰作业的“雪龙2”号、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母船“深海一号”、多学科综合科考船“极地”号以及全球首艘具有破冰能力的载人深潜作业母船“探索三号”[1] - 从1999年单船考察发展到2025年四船连发,行业在北极的科考能力逐步提升,内容不断丰富,学科交叉和融合日益增强[1] 技术协同与突破 - 本次科考突出“协同”特点,包括“雪龙2”号与“极地”号在高纬度海域协同作业,“雪龙2”号为“深海一号”破冰引航,以及“蛟龙”号与“奋斗者”号进行水下协同作业[2] - “蛟龙”号通过极区适应性改造,加装多波束探测海面浮冰和二次抛载装置,验证了国产化设备在极区复杂环境中的作业能力,实现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成功完成10余次下潜[2][3] - “探索三号”及“奋斗者”号开创在北极密集冰区“船潜协同”的移动式冰潜新模式,使公司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北极密集海冰区进行连续载人深潜的国家[3] 生物多样性发现 - 通过载人潜水器、ROV和Lander等设备开展底栖生物可视化调查,“蛟龙”号拍摄大量珍贵深海生物影像并带回海蛇尾、海葵等高完整度生物样品[4][5] - “雪龙2”号底拖作业获得5000多个底栖生物样品,涵盖棘皮动物、腔肠动物等6个门类,发现海星、雪蟹、海鳃等为优势动物[5][6] - 按水深梯度布放Lander发现生物群落结构随水深呈现显著差异,陆架和陆坡区以泥海星、伞状海鳃等占优,深海盆地出现透明科尔加海参的高密度带[6] 环境变化与科学价值 - 在楚科奇海陆坡区CTD采样发现叶绿素值最高达到200毫克每立方米,是公司历次北极科考最高值,该现象可能是“海雪”的前体,对理解其形成机制及评估北极生物碳泵有重要科学价值[7] - 考察踩准海冰初融关键窗口期,同步开展底拖网与箱式取样,有效评估北极海冰消退背景下底栖食物网的变化[8] - “奋斗者”号下潜至最深5277米的北冰洋海底,其采集的样品和观测数据为研究北极气候快速变化、海底地质过程及极区生命演化提供重要支撑[9] 气候变化影响与商业机遇 - 北极成为全球升温最快区域,海冰加速融化,夏季海冰覆盖面积持续缩小,2007年至2024年连续18年的9月为有记录以来历史低值,2012年9月达到334万平方公里的历史最低值[10] - 受气候变暖影响,暖水性物种向北扩张,改变北冰洋生物分布格局,公海海域正变为季节性冰封水域,大片开阔水域成为适航和潜在适渔水域,北极渔业发展出现新变化[11] - 北极东北航道因海冰消融无冰日子增多,可航行时间变长,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航线相较苏伊士运河航线展现明显时效优势,航行货轮种类也在增多[11][12]
新华每日电讯:亲历我国最大规模北极科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1-13 07:01
考察规模与能力 - 本次北极科学考察是中国自1999年开启北极科考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共动用“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艘先进科考船,搭载近300名科考队员[1][4] - 与1999年“雪龙”号单船考察相比,2024年实现双船同行,2025年进一步发展为四船协同作业模式,标志着中国极地考察能力在26年间完成15次北冰洋科考的持续跃升[4] - 四艘科考船均配备尖端技术:“雪龙2”号是全球首艘艏艉双向破冰船,可在1.5米厚冰层作业;“深海一号”配备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支持系统;“极地”号具备多学科同步考察能力;“探索三号”是全球首艘破冰型深潜母船,搭载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5] 技术突破与协同作业 - 首次实现“蛟龙”号与“奋斗者”号双载人潜水器在北极冰区协同作业,完成双潜器定位搜索、标志物互换等创新作业模式,使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北极密集海冰区进行连续载人深潜的国家[10] - “雪龙2”号为无破冰能力的“深海一号”破冰引航,带动“蛟龙”号实现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完成10余次下潜作业;“蛟龙”号经过极区适应性改造,加装多波束探测浮冰和二次抛载装置[8][9] - “奋斗者”号在北冰洋完成43个潜次作业,最深下潜达5277米,实现加克洋中脊国际首次载人深潜科考,开创船潜协同移动式冰潜新模式[10][19] 生态系统发现 - 可视化调查显示北冰洋底栖生物密度大、个体小、多样性高,底拖网获得5000多个生物样品,涵盖棘皮动物等6个门类;“蛟龙”号拍摄到海蛇尾、海葵等生物影像并采集高完整性样品[11][12] - 首次按水深梯度布放海底生物影像观测系统,发现陆架区以泥海星等为主,深海盆地出现透明科尔加海参高密度带,生物群落结构随水深呈现显著差异[13] - 中层拖网获取鱼类样品以灯笼鱼为主,涵盖鳕鱼和狮子鱼等,显示中层水世界充满活力[14] 气候变化观测 - 北极变暖速度达全球平均的3至4倍,海冰加速融化:2025年3月北极海冰面积降至1433万平方公里,创1979年有记录以来最低水平,夏季海冰覆盖面积连续18年处于历史低值[6][21][22] - 科考首次捕捉到叶绿素浓度峰值达200毫克/立方米,比表层高100多倍,可能为“海雪”形成前兆,对理解北极生物碳泵机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15][16] - 海冰消融导致冰边缘区范围扩大且向北推移,暖水性物种向北扩张,正在重组北冰洋生物分布格局,底栖动物成为气候变化指示器[21][24][25] 科研价值与应用前景 - 考察成果为研究北极气候快速变化、加克洋中脊地质过程、极区生命演化提供重要支撑;“蛟龙”号发现疑似冷泉喷发遗迹,为甲烷运移通道研究提供关键信息[18][19] - 海冰消融使北极东北航道通航时间延长,中欧集装箱快航较传统航线缩短9天,北极航运、渔业等经济活动的可行性显著提升[26][27] - 科考数据将用于评估北极生态系统响应机制,为北极生态保护、渔业管理和气候变化应对提供量化证据,促进可持续发展[25][27]
视频丨尽显“重器”“前沿”“开放”!上周,我国实现多领域新突破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1-10 15:19
国防与海军建设 - 中国首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入列,标志正式进入三航母时代 [2] - 福建舰是海军现役吨位最大的舰艇,常驻地为三亚军港 [4] - 舰载机歼-35、空警-600等配套装备的研制试验工作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4] 极地科考 - 执行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号与“雪龙2”号先后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 [6] - 考察任务包括推进秦岭站配套设施建设、实施南极重点海域业务化调查监测及开展国产技术装备新应用 [8] - 考察将深入推进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在南极科研、调查、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双多边合作 [8] 能源技术 - 世界首台650℃高效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在浙江华能玉环电厂开工 [9] - 项目建成后将刷新世界范围内火电机组最高参数和最低煤耗纪录 [9] 国际贸易与开放 - 本届进博会超过461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首发首展 [11] - 进博会吸引15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以及4108家境外企业参与,展馆面积43万平方米创规模新高 [11] - 企业展参展面积超过36.7万平方米,有290家世界五百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 [13] - 贸易投资对接会达成合作意向300余项,累计意向合作金额超103亿美元 [16]
视频丨接近运载极限!“雪龙”号出征南极载货量创历史新高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1-10 14:18
航行计划与任务 - "雪龙"号和"雪龙2"号均已穿越赤道,"雪龙2"号将直接航向中山站,而"雪龙"号将在澳大利亚港口停靠接上24名考察队员后前往中山站,两船将在中山站会合进行卸货作业 [1] - 此次"雪龙"号出征南极是其自1994年参加我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载货量最多的一次,需保障中山站、内陆队及新建成的秦岭站的物资和设备供应 [2] 物资运载情况 - "雪龙"号和"雪龙2"号此次共携带近4000吨物资前往南极,其中"雪龙"号载货量达到满载 [2] - "雪龙"号搭载了中山站、秦岭站、格罗夫山各站队的物资,总计约3000吨,体积接近6800立方米,接近该船运载极限 [4] 作业挑战与保障措施 - 整体物资卸运压力非常大,考察队将密切关注中山站周边海域冰情和天气,在抵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卸货方案 [4] - 为保障货物安全,考察队每日定时巡视集装箱和油罐,在靠近赤道气温超过30℃时对油罐进行喷淋降温作业 [6][8]
第42次南极考察丨挺进南半球!“雪龙”号穿越赤道
新华网· 2025-11-09 05:38
考察任务进展 - 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于北京时间11月8日13时03分驾驶“雪龙”号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 [1] - “雪龙2”号预计于11月9日驶过赤道 [1] - “雪龙”号预计11月中下旬在澳大利亚港口进行物资补给和新队员登船 [1] - “雪龙2”号预计11月下旬抵达南极中山站 [1] 考察活动与文化 - 考察队在“雪龙”号上举行了穿越赤道纪念活动 队员排列成“42”字样队形合影留念 [1][2] - 穿越赤道纪念活动是航海文化的重要符号 有助于提振士气和缓解船员压力 [1] 考察任务内容 - 本次考察由自然资源部组织 将进一步完善秦岭站配套设施 [1] - 考察任务包括验证多项自主设计研制的新技术新装备以及开展南大洋业务化观监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