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2号

搜索文档
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队在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破冰逐浪,向新的未知进发(弘扬科学家精神)
人民日报· 2025-07-02 05:53
中国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总体情况 - 考察队由来自国内外118家单位的516人组成,是我国第二次在南极实施三船分航段考察 [1] - "雪龙"号历时159天,总航程2.7万余海里;"永盛"轮历时65天,航程近1.1万海里;"雪龙2"号历时208天,总航程4万余海里 [1] - 完成南极秦岭站配套设施设备建设任务,并首次开展越冬考察任务,新能源利用率超60% [9] 秦岭站建设与运营 - 卸货过程遭遇海冰挑战,延迟约5天抵达预定区域,开启24小时不间断作业模式完成70吨驳船卸货任务 [2] - 秦岭站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室外管线等配套环保设施系统基本安装完毕,正在开展内装和试运行 [3] - 首次在南极应用风、光、氢、储多能互补体系 [9] 中山冰雪机场国际合作 - 2024年11月13日首次保障澳大利亚"双水獭"固定翼飞机降落,实现保障他国飞机降落南极的突破 [5] - 机场距离中山站32公里,考察队克服设备有限、地吹雪等困难完成跑道恢复工作 [5] - 自2022年11月建成后已通过几十次运行考验,将助力更多国际科考合作 [4][5] 环南极国际合作考察 - 在中国、巴西等7国61名队员合作下,成功回收我国布放近4年的"最长寿"水文锚碇潜标 [6] - 在浪高2米多、风速15米/秒的恶劣条件下,多国队员协同完成5小时窗口期的潜标回收作业 [6][7] - 采集了环南极早春到夏季近岸海洋和陆地的重要样品与数据 [6] 罗斯海秋季联合航次 - 我国首个南极秋季航次,来自9国91名队员探索弱光-黑暗环境中的南大洋生态系统 [8] - 日平均气温低于零下10℃,瞬时气温达零下20℃以下,突破"雪龙2"号设计工作温度下限 [8] - 超额完成任务,获得8.67米沉积物岩芯,创下1407天的极地潜标观测最长纪录 [8][10] 科研成果与技术创新 - 首次开展宽带高光谱微波辐射计空地联合实验,为极地冰盖消融研究提供关键数据 [10] - 优化冰下潜标结构设计,获得长达1407天的完整观测数据 [10] - 在阿蒙森海进行长柱状活塞重力取样,揭示古海洋演化 [10]
筚路蓝缕破冰逐极(序与跋)
人民日报· 2025-06-27 06:00
中国极地事业发展历程 - 中国极地事业从零起步,40多年间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等多个南极考察站 [3] - 科考装备实现现代化升级,拥有"雪龙"号和"雪龙2"号专业考察船,配备固定翼飞机、直升机及数十辆雪地车 [3] - 1988年首次远征南极建设中山站时遭遇38度船体摇摆、船艏1 1米破洞及300吨进水等极端险情 [3] 极地科考重大挑战 - "极地"号遭遇特大冰崩被困7天,通过监测冰山缝隙成功突围 [4] - 在40天内完成3000多吨建站物资运输,实现中山站建设突破 [4] - 当前仍面临科研通道有限、有效工作时间不足等发展瓶颈 [5] 极地科研成就与精神 - 中国用40年完成发达国家百年极地考察进程,形成"特别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南极精神 [5] - 《筑梦极地四十年》系统梳理40年代表性科研成果,通过科研人员访谈增强内容科学性 [6] - 该书完整呈现中国极地事业从弱到强的发展轨迹,具有科学普及和史料价值 [6]
“雪龙2”号海口公众开放日活动掀起极地大洋热|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8 20:42
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公众开放日活动 - 全球首艘采用艏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首次抵达海南海口并面向公众开放 [3][9] - 开放日活动作为第17个世界海洋日暨第18个全国海洋宣传日配套活动 自6月2日至7日在海口秀英港码头举行 [3] - 参观者可近距离接触实验室 登船大厅 健身房 学术厅 驾驶台及飞行平台等特色区域 [9] "雪龙2"号技术创新 - 采用全球首创的艏艉双向破冰设计 突破传统破冰船只能艏向破冰的限制 显著提升破冰效率和安全性 [9] - 配备动力定位系统和月池系统 可在恶劣海况下精确定位作业 支持严苛极地环境科研任务 [9] 活动组织与保障 - 海南省海洋厅成立专门工作小组 制定详细活动方案和安全预案 协调多部门提供停靠保障 [10] - 海口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 组建"雪龙2"号开放日领导小组 统筹宣传 交通 卫生等保障工作 [10] - 建立参观预约系统并组织高校志愿者团队 确保活动有序进行并提供专业讲解服务 [10] 科考任务背景 - "雪龙2"号于5月28日抵达海口 标志着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全部考察任务 [3]
第41次南极考察|汽笛长鸣,在旷古冰原上——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难忘瞬间回眸
新华社· 2025-06-08 15:16
6月8日,随着公众开放日和世界海洋日活动结束,雄浑汽笛拉响,停靠在海口秀英港的极地科考破冰 船"雪龙2"号缓缓离泊,即将返回上海母港。劈波斩浪7个月,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即将迎来圆满句点。 在这个中国极地考察史上历时最长的航次中,"雪龙兄弟"和"永盛"号货轮曾在多个重要瞬间如今日这般 鸣响汽笛。声声汽笛既标志着出发与到达,也联结着远方和故乡。多少艰难困苦,都随汽笛声回荡在苍 茫冰雪中,伴着呼啸狂风,消散于广阔海面上。 冰原上的应变 "雪龙"号就在不远处,但一道道凌乱冰脊横亘于前。 2024年12月初,"雪龙兄弟"到达南极中山站外围陆缘冰。按计划,"雪龙2"号要为"雪龙"号破冰引航, 到尽可能接近站区的位置后卸货转运上站。 2024年12月9日,"雪龙兄弟"在南极中山站区域卸货。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天有不测风云,彼时冰情比预估的要更严重。冰脊坚硬厚实,"雪龙"号多次尝试却始终无法到达预定卸 货点。 他们顶着大风安好南极秦岭站最后一块幕墙板,归家时刻终于近在眼前。 2025年2月28日,考察队员秦川低头看着满身泥泞、已难辨本色的户外作业服,有些感慨。在南极工作 两个月,时刻呼啸的狂风让他印象深刻。 漫天飞雪随 ...
打卡“雪龙2”号(记录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6-05 05:56
极地科考装备发展 - "雪龙2"号是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 [1] - 该船配备实验室、办公区、船员起居室、驾驶台、飞行平台等完整功能区域 [1] - 船舶停泊在海南海口秀英港码头并向公众开放参观 [1] 公众科普活动 - 6月2日市民登船参观并拍摄合影 [1] - 活动获《人民日报》报道并发布多张现场照片 [1]
免费参观!极地考察船“雪龙2”号在海口面向公众开放
环球网资讯· 2025-06-04 16:04
公众开放日活动 - "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海口秀英港码头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 首日吸引市民近距离参观 [1] - 开放日活动面向公众(个人+团体)开放5天 将接待4000人次 其中个人约2800人次 团体1200人次 [1] 考察任务完成情况 - "雪龙2"号于2024年11月1日从广州出发 历时208天 总航程4万余海里 [4][11] -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全部考察任务 "雪龙2"号于2025年5月28日抵达海南海口 [9][11] 考察成果亮点 - 首次在南极秋季开展以罗斯海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联合航次 [4][13] - 成功实现传统南极考察由夏季向自然条件更为恶劣的秋冬季延伸 [4][13] - 累计完成4条断面共计24个综合海洋调查站位 [4][13] - 布放34个各类观测浮标 [4][13] - 采集水样、沉积物、生物及海冰样品共5000余份 [4][13]
港口来了“钢铁巨龙”
海南日报· 2025-06-03 09:29
中国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开放日 - "雪龙2"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船体长122.5米、宽22.3米,配备先进科考设备和雷达装置 [2] - 该船刚完成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罗斯海联合航次任务,从广东出发穿越太平洋抵达南极大陆并满载科考成果返回 [2] - 首次在海南举办开放日活动,吸引包括海洋领域学者、学生等公众参观,展示中国极地科考成就 [1][3] 极地科考行业展示 - 船上配备先进的科考设备、齐全的生活保障和舒适的居住环境,体现中国极地科考能力的提升 [2] - 驾驶员介绍"雪龙2"号大部分操作设备均为自主研发,彰显中国在极地科考装备领域的技术突破 [2] - 开放日活动有助于普及海洋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对极地科考的兴趣 [3] 行业影响与社会反响 - 海洋领域学者专程带学生参观,认为活动有助于在青少年心中播撒海洋科学种子 [1][3] - 参观者表现出极大热情,对科考船设备和极地探索经历充满好奇与向往 [2][3] - 活动通过船员亲身经历分享,增强公众对国家极地科考成就的认知和民族自豪感 [2]
“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在海口向公众开放
中国新闻网· 2025-06-02 17:17
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 - 雪龙2号是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采用全球首创的艏艉双向破冰设计,大幅提高破冰效率 [1] - 该船配备DP2动力定位系统和月池系统等先进设备,可在恶劣海况下精确定位作业 [1] - 船上设有12间实验室,涵盖物理实验室、环境信息室、重力仪室等极地科考各学科领域 [2] - 海洋物理实验室主要开展海洋环流、海冰动力学研究,通用实验室负责海水成分分析、碳循环研究等 [2] 第41次南极考察成果 - 考察历时208天,总航程4万余海里,创下中国极地考察单船航行时间最长纪录 [1] - 首次实现南极秋季考察,在水体结构、低营养级生物、磷虾及高营养级生物三方面取得新发现 [1] - 2024年11月1日从广州出发,2025年5月28日返抵海南海口 [1] 海南极地产业发展 - 海南正在超前布局海洋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极地产业是重要方向之一 [2] - 三亚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工程项目持续推进,致力于打造科考服务保障基地 [2] - 该码头已能为包括极地科考在内的各类海洋科学研究提供支撑 [2] 公众开放活动 - 雪龙2号首次到访海南自贸港并在海口举行为期5天的公众开放日活动 [1] - 参观者可近距离接触实验室、登船大厅、健身房、学术厅、驾驶台及飞行平台等特色区域 [1] - 开放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参与,首批登船参观票通过网上抢购获得 [2]
“雪龙2”号抵达海口并将向公众开放
海南日报· 2025-05-30 08:42
考察任务完成情况 -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全部考察任务,"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于5月28日抵达海南海口 [1][2] - 考察历时208天,总航程4万余海里,是我国极地考察史上单船执行任务历时最长的一次 [2][3] - 首次在南极秋季开展以罗斯海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联合航次,成功实现考察由夏季向秋冬季延伸 [2] 科研成果 - 完成4条断面共计24个综合海洋调查站位,布放34个各类观测浮标,采集各类样品5000余份 [2] - 新发现包括:罗斯海水体分层明显,冰间湖存在冰架过冷却水;罗斯海区域初级生产过程不活跃但浮游动物生物量较高;西部海槽陆坡区存在密集南极磷虾群 [3] - 联合8个国家科研机构的12位科学家共同参与,推动极地领域科研国际合作 [3] 公众开放活动 - "雪龙2"号首次抵达海南,公众开放日为期5天(6月2日至3日、6月5日至7日),活动地点为海口秀英港码头 [4][5] - 参观者可登船参观实验室、驾驶台、飞行平台等多个特色区域 [4] - 活动由自然资源部、海南省人民政府等多个部门联合承办 [5]
第41次南极考察丨“雪龙2”号凯旋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全部考察任务
新华社· 2025-05-29 12:18
极地科考成果 -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全部考察任务,"雪龙2"号历时208天,总航程4万余海里,创下中国极地考察史上单船执行任务最长时间纪录 [1] - 此次考察最大亮点在于首次在南极秋季开展以罗斯海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联合航次,成功实现南极考察由夏季向自然条件更为恶劣的秋季延伸 [1] - 联合航次邀请了8个国家科研机构的12位科学家共同参与,累计完成4条断面共计24个综合海洋调查站位,布放各类观测浮标34个,采集各类样品共5000余份 [1] 科研新发现 - 在水体结构方面,秋季罗斯海水体分层明显,水下150米以内水体混合均匀,但位于混合层以下的变性绕极深层水可入侵到南纬75度区域,冰间湖200米至400米深度范围存在明显的冰架过冷却水 [1] - 在低营养级生物方面,罗斯海区域初级生产过程不活跃,但冰间湖0至200米水层浮游动物生物量较高,在调查海域500米至2000米的深层发现有浮游动物越冬类群 [1] - 在磷虾和高营养级生物方面,罗斯海西部海槽陆坡区存在密集南极磷虾群,鸟类和哺乳类主要集中在冰缘区,优势种分别为南极鹱、阿德利企鹅、食蟹海豹以及南极小须鲸 [2] 国际合作与科普 - "雪龙2"号首次访问泰国并举行公众开放日,吸引上千名泰国公众登船参观,两国科研机构举行极地科学国际学术会议,举办科普教育展览 [2] - "雪龙2"号将在海口面向公众开放,全面展示中国极地科考成果以及参与国际极地治理的贡献 [2] - 本次考察进一步推动了极地领域科研和后勤保障的国际合作,探索了开展国际化、跨季节、跨学科综合调查的新途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