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南极考察
icon
搜索文档
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队在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破冰逐浪,向新的未知进发(弘扬科学家精神)
人民日报· 2025-07-02 05:53
中国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总体情况 - 考察队由来自国内外118家单位的516人组成,是我国第二次在南极实施三船分航段考察 [1] - "雪龙"号历时159天,总航程2.7万余海里;"永盛"轮历时65天,航程近1.1万海里;"雪龙2"号历时208天,总航程4万余海里 [1] - 完成南极秦岭站配套设施设备建设任务,并首次开展越冬考察任务,新能源利用率超60% [9] 秦岭站建设与运营 - 卸货过程遭遇海冰挑战,延迟约5天抵达预定区域,开启24小时不间断作业模式完成70吨驳船卸货任务 [2] - 秦岭站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室外管线等配套环保设施系统基本安装完毕,正在开展内装和试运行 [3] - 首次在南极应用风、光、氢、储多能互补体系 [9] 中山冰雪机场国际合作 - 2024年11月13日首次保障澳大利亚"双水獭"固定翼飞机降落,实现保障他国飞机降落南极的突破 [5] - 机场距离中山站32公里,考察队克服设备有限、地吹雪等困难完成跑道恢复工作 [5] - 自2022年11月建成后已通过几十次运行考验,将助力更多国际科考合作 [4][5] 环南极国际合作考察 - 在中国、巴西等7国61名队员合作下,成功回收我国布放近4年的"最长寿"水文锚碇潜标 [6] - 在浪高2米多、风速15米/秒的恶劣条件下,多国队员协同完成5小时窗口期的潜标回收作业 [6][7] - 采集了环南极早春到夏季近岸海洋和陆地的重要样品与数据 [6] 罗斯海秋季联合航次 - 我国首个南极秋季航次,来自9国91名队员探索弱光-黑暗环境中的南大洋生态系统 [8] - 日平均气温低于零下10℃,瞬时气温达零下20℃以下,突破"雪龙2"号设计工作温度下限 [8] - 超额完成任务,获得8.67米沉积物岩芯,创下1407天的极地潜标观测最长纪录 [8][10] 科研成果与技术创新 - 首次开展宽带高光谱微波辐射计空地联合实验,为极地冰盖消融研究提供关键数据 [10] - 优化冰下潜标结构设计,获得长达1407天的完整观测数据 [10] - 在阿蒙森海进行长柱状活塞重力取样,揭示古海洋演化 [10]
南极考察站的暗夜值守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30 09:25
南极考察站仲冬节庆祝活动 - 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秦岭站在2025年6月21日共同庆祝仲冬节,这是南极极夜过半的标志性节日 [2] - 秦岭站全体队员在首个仲冬节期间坚守岗位,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人员全天候巡查确保施工安全 [3][4] - 长城站与智利、俄罗斯、乌拉圭等国家考察站联合举办庆祝活动,约100名越冬队员参与体育竞技和文化交流 [5][6] - 中山站与俄罗斯进步站、印度巴拉提站共同庆祝,三国队员参观设施并围绕科研任务和后勤保障进行深入交流 [7][8] - 各站庆祝活动展现了极地工作者的乐观精神,促进了国际间的友好合作与文化交流 [2][6][8] 秦岭站建设进展 - 秦岭站队员在仲冬节期间主动放弃休息,争分夺秒进行焊接、切割、接线、拼装等施工作业 [4] - 生活保障人员精心安排节日伙食,营造温馨氛围,让建设者感受到极地大家庭的关怀 [4] 长城站国际交流 - 长城站队员参加冰雪雕刻、雪橇比赛、趣味游戏等体育竞技活动,并在多个项目中取得佳绩 [6] - 联欢会环节展示中国美食和传统书法,各国队员也展示了民族服饰与舞蹈,促进跨文化交流 [6] 中山站国际合作 - 中山站与俄罗斯、印度考察站共同回顾南极考察历史与合作佳话,参观巴拉提站重要设施 [8] - 三国队员围绕大气环境监测、海冰观测等科研内容进行座谈,提出未来联合观测的建设性意见 [8]
第41次南极考察|汽笛长鸣,在旷古冰原上——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难忘瞬间回眸
新华社· 2025-06-08 15:16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 - 本次考察历时7个月,是中国极地考察史上历时最长的航次,涉及"雪龙2"号、"雪龙"号和"永盛"号货轮等多艘船只 [1] - 考察队在南极中山站外围遭遇严重冰情,首次采用"雪龙2"号作为"摆渡船"完成物资转运,创新性解决卸货难题 [2][4] - "雪龙2"号曾被困碎冰63小时,通过全负荷倒退、调整压载水等多项措施最终脱困,并与"雪龙"号配合完成所有既定任务 [4][5] 南极秦岭站建设 - 考察队员在极端环境下完成秦岭站室外配套设施建设,包括氢能源系统搭建,新能源系统正式启用 [7][8] - 队员面临狂风(能见度低于2米)、极昼等恶劣条件,采用绳索联动保障安全,并克服工期紧张坚持作业 [5][7] - 氢能源系统团队为保障运行,曾在山上临时建筑过夜,每2-3小时检查数据,最终实现站区清洁供电 [7] 南大洋秋季科学考察 - "雪龙2"号首次开展南大洋秋季科考,穿越西风带抵达罗斯海,克服夏季未遇的拖网破损、设备冻结等新挑战 [9][11] - 团队创新作业流程:调整CTD采水顺序、温水冲洗设备等,完成24个海洋调查站位和34个浮标布放 [9][11] - 共采集5000余份水样、沉积物等样本,在秋季罗斯海水体结构研究方面取得新发现 [11] 考察成果与影响 - 航次累计完成多项突破性任务,包括首次秋季科考、首次"摆渡船"模式应用等 [4][9][11] - 关键技术指标:63小时冰困脱险、5000+样本采集、34个浮标布放等体现极端环境作业能力 [4][11] - 考察标志中国极地探索进入新阶段,为后续极地研究积累重要数据和经验 [13]
免费参观!极地考察船“雪龙2”号在海口面向公众开放
环球网资讯· 2025-06-04 16:04
公众开放日活动 - "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海口秀英港码头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 首日吸引市民近距离参观 [1] - 开放日活动面向公众(个人+团体)开放5天 将接待4000人次 其中个人约2800人次 团体1200人次 [1] 考察任务完成情况 - "雪龙2"号于2024年11月1日从广州出发 历时208天 总航程4万余海里 [4][11] -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全部考察任务 "雪龙2"号于2025年5月28日抵达海南海口 [9][11] 考察成果亮点 - 首次在南极秋季开展以罗斯海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联合航次 [4][13] - 成功实现传统南极考察由夏季向自然条件更为恶劣的秋冬季延伸 [4][13] - 累计完成4条断面共计24个综合海洋调查站位 [4][13] - 布放34个各类观测浮标 [4][13] - 采集水样、沉积物、生物及海冰样品共5000余份 [4][13]
“雪龙2”号抵达海口并将向公众开放
海南日报· 2025-05-30 08:42
考察任务完成情况 -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全部考察任务,"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于5月28日抵达海南海口 [1][2] - 考察历时208天,总航程4万余海里,是我国极地考察史上单船执行任务历时最长的一次 [2][3] - 首次在南极秋季开展以罗斯海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联合航次,成功实现考察由夏季向秋冬季延伸 [2] 科研成果 - 完成4条断面共计24个综合海洋调查站位,布放34个各类观测浮标,采集各类样品5000余份 [2] - 新发现包括:罗斯海水体分层明显,冰间湖存在冰架过冷却水;罗斯海区域初级生产过程不活跃但浮游动物生物量较高;西部海槽陆坡区存在密集南极磷虾群 [3] - 联合8个国家科研机构的12位科学家共同参与,推动极地领域科研国际合作 [3] 公众开放活动 - "雪龙2"号首次抵达海南,公众开放日为期5天(6月2日至3日、6月5日至7日),活动地点为海口秀英港码头 [4][5] - 参观者可登船参观实验室、驾驶台、飞行平台等多个特色区域 [4] - 活动由自然资源部、海南省人民政府等多个部门联合承办 [5]
回顾!“雪龙2”号的南极探索之旅完成了哪些任务?
央视新闻· 2025-05-22 19:48
航行路线与任务 - "雪龙2"号于去年11月1日从广州出发,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总航程超过4万海里,穿越6次西风带,总时长超过7个月,是中国南极考察史上单船执行任务最长的一次[4] - 第一航段从广州出发前往南极,为"雪龙"号破冰引航,完成中山站物资和人员输送任务,12月上旬离开中山站[1] - 第二航段从中山站前往罗斯海,为"永盛"轮破冰引航,前往秦岭站,12月下旬完成物资和人员转运任务后前往新西兰利特尔顿港[1] 航段任务详情 - 第三航段在利特尔顿港接上大洋队员后,于今年1月9日前往南极阿蒙森海,3月中旬完成阿蒙森海、罗斯海相关大洋作业任务,随后返回利特尔顿港进行人员轮换[2] - 第四航段于3月下旬开始,进行南极罗斯海秋季大洋联合考察,4月19日完成罗斯海考察任务[2] - 第五航段从南极返航[2] 航行成就 - "雪龙2"号创造了多个首次,包括首次为"雪龙"号转运卸货,首次进行南极秋季大洋作业等[4] - 航行期间遭遇浮冰区涌浪达2米5,需要1小时才能完全进入清水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