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培训
搜索文档
艺培之“疾”
虎嗅· 2025-07-15 15:07
行业核心观点 - 艺术教育行业正经历从理想化、规模化扩张到实用性收缩的深刻转型,在不确定性成为主旋律的背景下,其“非刚需”属性凸显,家庭、资本与政策系统均在收回“当下看不出用途”的教育投入 [1] - 行业生存逻辑发生根本变化,从依靠资本叙事与政策红利转向在“备案”“白名单”等精密监管下的“差异化生存”,行业结构呈现“哑铃型”分化 [1][23] - 艺术教育长期面临制度性中立、教学非标准性、市场期待错位及缺乏自我叙述主体性等多重“内伤”,使其在功利主义与理想主义之间难以获得稳定认同 [28][29][30] 行业发展阶段:2015年行业命名 - 2015年被视为艺术培训被系统讲述为“一个行业”的起始时刻,政策与资本首次协同发力,教育部出台三项文件并设立102个艺术素质测评试验区,将艺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3] - 资本释放前所未有的热情,美术宝获3000万元A轮融资,弹吧完成数百万美元A轮,星空琴行获得2000万美元C轮,行业关键词包括“线上化”“智能化”“陪练赛道” [3] - 艺考培训成为重要锚点,全国艺考生人数首次突破100万,人均培训费用达3.5万元,整体市场规模估算为550亿元,艺术教育由此进入可投资、可治理的样本名单 [5] 行业发展阶段:2016-2018年制度与资本编排 - 行业进入工业化阶段,2016年出现24起千万级以上融资事件,美术宝获得1.18亿元B轮与B+轮融资,估值突破5亿元,线下连锁、线上SaaS平台等细分领域轮番登场 [6] - 制度层面明确艺术类培训机构营利权,2016年《民办教育促进法》修订案通过,2017年教育部持续出台美育支持文件并提出“每生掌握一至两项艺术技能”的目标 [7] - 2018年成为转折点,教育部等多部门发布《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资本转向B端技术中介项目,艺术教育完成从个体实践到制度项目的转化 [8][9] 行业发展阶段:2019-2021年幸存者游戏 - “双减”政策出台前,行业因“五育并举”政策迎来短暂乐观,2020年疫情下头部在线艺培平台反周期增长,VIP陪练、画啦啦等获得融资,艺考人数突破117万占高考总人数11% [11][12] - 2021年“双减”后学科类培训清退,非学科类艺培被重新包装为“素质教育”替代路径,美术宝、艺朝艺夕等品牌持续融资,好未来等巨头布局垂类赛道 [12][13] - 行业气氛从“素质红利”亢奋落入制度性茫然,既无法回到灰度经营旧模式,也尚未获得真正制度正名,成为通往下一轮治理的前奏 [14][15] 行业发展阶段:2022-2023年缓冷之下 - 监管进入制度化实操阶段,文化和旅游部及28个省区市出台设置标准,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强调非学科类培训治理转入常态化,行业从灰色增长步入制度光谱 [16][17][18] - 供需两端同步降温,经济下行导致成交率下降价格敏感,大型连锁品牌收缩中型机构退场,社区个体户因成本可控人脉稳固获得结构性优势 [19] - 融资环境急剧恶化,2022年教育行业仅发生64起融资事件金额约30亿元为近五年最低,2023年素质教育融资锐减至个位数,艺培几无新进资本 [19] 行业发展阶段:2024-2025年白名单时代 - 行业进入“白名单治理”阶段,《校外培训管理条例》要求非学科类机构完成全流程备案,监管进入数据化常态化轨道,不少明星项目悄然缺席名单 [22][23] - 行业结构呈“哑铃型”,高端市场被艺术学院附属及知名品牌垄断,低端由个体教师主导,中端年课消费1至3万元的家庭成为监管与市场双重挤压的“夹层” [23] - 2024年教育行业融资49起,素质教育赛道仅4起无艺术教育项目,行业在合规轨道上缓速滑行,但一批扎根社区的小型工作室依靠豁免悄然存活 [24][25] 行业根本挑战与特性 - 艺术培训具有制度性中立特性,长期游走于模糊地带,是家庭预算中的“弹性支出”,在资本逻辑中难以标准化规模化快速变现 [28] - 教学高度依赖个体天赋与时间积累,具有根本的非标准性,使得连锁化、数据驱动等规模机制在艺培面前屡屡失灵 [28] - 市场期待存在错位,家长视艺培为“有用的无用”,当升学加分等功利价值消失,艺术教育便迅速退化为“非必需”的修饰性功能 [29] - 行业缺乏自我叙述的主体性,难以在教育话语中争取清晰正当位置,无法获得制度性持续保障,陷入失语症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