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Display Driver IC
icon
搜索文档
SMIC(00981) - 2024 Q4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2-12 09:32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第四季度收入为2.07亿美元,环比增长1.7% [5] - 第四季度毛利率为22.6%,环比上升2.1个百分点 [5] - 第四季度营业利润为2140万美元,EBITDA为1.28亿美元,EBITDA利润率为58%,公司应占利润为1.08亿美元 [6] - 2024年全年收入为8.3亿美元,毛利率为18%,营业利润为4.74亿美元,EBITDA为4.3亿美元,EBITDA利润率为54.5%,公司应占利润为4.93亿美元 [6] - 2024年资本支出为7.33亿美元 [16] - 2024年底总资产为492亿美元,其中总现金为150亿美元,总负债为173亿美元,其中总债务为116亿美元,总权益为319亿美元,债务权益比为36.4%,净债务权益比为负10.6% [7]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现金1.76亿美元,投资活动使用现金41.518亿美元,融资活动产生现金16.08亿美元 [8] - 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预计环比增长6%至8%,毛利率预计在19%至21%之间 [9] - 2025年折旧预计增长约20% [21]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按应用划分的晶圆收入:智能手机占28%,计算机与平板占16%,消费电子占38%,连接与物联网占10%,工业与汽车占8% [14] - 消费电子、智能手机等应用收入同比显著增长 [14] - 模拟BCD、CIS、显示驱动IC等技术平台收入持续增长 [14] - 在模拟器件领域,公司扩展高压、大电流、高性能和高可靠性8英寸及12英寸技术平台 [15] - 在高压显示驱动IC领域,28纳米高VC MOS技术实现量产 [15] - 在CIS和ISP领域,提供更高分辨率、更小像素尺寸的CIS产品及高性能图像信号处理器解决方案 [15] - 新推出多个功率分立器件平台已实现量产并贡献收入,主要用于智能手机、工业控制、新能源等领域 [15] - 汽车电子技术平台(如高压BCD、超低功耗逻辑、高性能eFlash、车规级高VC MOS、高可靠性存储平台)均通过车规认证并实现量产 [16]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按地区划分的收入:中国占85%,美洲占12%,欧亚占3% [13] - 得益于产业链重组和本地化制造需求推动的客户市场份额增加,中国客户收入同比增长34% [13] - 12英寸和8英寸晶圆收入分别占77%和23%,其中12英寸收入同比增长35% [13]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公司加速产能扩张步伐,平台全面性进一步提升,国内客户新产品快速验证和上量 [12] - 面对汽车市场未来增长,公司加速客户产品部署,全面覆盖信息娱乐、连接、动力总成、车身、底盘等车辆应用 [16] - 公司目标是将中芯国际做强做大,继续建设产能,支持客户拓展市场,聚焦质量和效率 [20] - 2025年收入增长预计将高于同市场行业平均水平,资本支出预计与上年持平 [20] - 地缘政治促使公司加强供应链安全、可靠性和韧性的管理 [21] - 同质化竞争导致结构性产能过剩,公司通过锻造优势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并通过推出新产品缓解定价压力 [22] - 公司维持遵循市场价格的定价策略,不主动降价,但在必要时会直面价格竞争以维持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 [22]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2024年整体半导体市场呈现复苏趋势,设计公司库存大致回归健康水平,主要行业向国内供应链重组速度较快 [11] - 目前客户产品库存相对健康,除AI预计持续快速增长外,2025年市场其他各领域需求预计持平或温和增长 [17] - 观察到两个现象:汽车等行业向国内供应链的重组过程已从验证阶段进入上量阶段,部分产品已正式投入量产;国家消费刺激政策推动下,客户补货意愿较高,在消费、连接、手机等领域看到更多补货订单和加急订单 [18][19] - 第一季度表现超越传统季节性,但外部环境为下半年带来一定程度不确定性,行业竞争加剧 [19][20] - 公司将通过提高利用率应对折旧压力,并通过丰富产品组合应对周期性,以目标持续盈利 [21][22] 其他重要信息 - 2024年底月产能为94.8万片8英寸约当晶圆,全年总出货量超过800万片,年化产能利用率为85.6% [16] - 第四季度在28纳米12英寸产能增量基础上,产品组合优化,平均销售价格环比提升约6% [10] - 2024年收入同比增长27%至8.0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12] 问答环节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 问答环节由赵海军博士和吴俊峰博士回答,中文问题用中文回答,英文问题用英文回答 [23][24] - 提问来自华泰证券的黄乐平、Oren Securities的Jim Kwei、中信证券的王子元、Kwa Singzhen Jun的胡杰恩等分析师 [25][26] - 具体问答内容未在提供的文本中详细记录 [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