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tran

搜索文档
2025 年 07 月编程语言排行榜|主流编程语言内卷升级,安全系“黑马” Ada 正在逆袭?
菜鸟教程· 2025-07-11 10:31
编程语言市场格局分析 - Python以26.98%的市场占有率稳居榜首,与第二名C++(9.80%)拉开17%以上的差距,呈现断崖式领先 [7][10] - C++、C、Java、C、JavaScript、Go连续三年占据前七名,形成稳固的第一阵营 [1] - Visual Basic、SQL、Fortran、Ada、Perl、Delphi在8-12名展开激烈竞争,月度排名波动显著 [1][3] 新兴语言与传统语言的竞争态势 - Rust、Kotlin、Dart、Julia等新兴语言虽具备技术优势(如Rust的安全性、Kotlin的简洁性),但均未进入前十 [4] - 传统语言在特定领域保持不可替代性:SQL(数据库)、Fortran(科学计算)、Ada(航空航天/军工)、Perl(Linux运维)、Delphi(桌面开发) [5] - Ada因高安全性需求复兴,在"零容错"系统中成为首选 [4] Python的统治力与争议 - Python凭借AI/数据分析风口、丰富生态库和易用性实现快速增长,但性能短板显著(执行速度远低于C++) [11] - 行业出现"边吐槽边使用"现象,其AI御用语言地位强化了不可替代性 [8][11] - 若未来解决性能问题(如JIT编译/GPU加速),可能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12] 月度排名详情 - 前十名依次为:Python、C++、C、Java、C、JavaScript、Go、Visual Basic、Ada、Delphi/Object Pascal [14] - 11-20名中,Fortran(12名)、SQL(13名)、Rust(18名)、Kotlin(20名)等语言竞争胶着 [17] - 21-50名包含Swift(21)、COBOL(22)、Ruby(23)、Julia(35)等语言,呈现长尾分布 [18] 历史趋势与数据来源 - TIOBE排名基于工程师数量、课程、供应商及搜索引擎数据,反映主流语言趋势 [20] - 历史数据显示编程语言市场呈现"头部固化+尾部混战"特征 [20]
不死的程序员
AI科技大本营· 2025-07-04 17:00
文章核心观点 - 计算机技术演进史上,"程序员即将被机器取代"的预言反复出现,但程序员职业始终未被取代,反而不断进化[1][2] - 历史上共出现八次主要的"程序员替代论"浪潮,每次技术革新都重塑而非消灭程序员角色[2][57] - 程序员"不死"的核心逻辑在于:技术抽象降低创新成本,催生更复杂的系统性需求,需求增速超过生产力提升[57][58] 自动化的黎明(1950年代) - 早期程序员是数学家和逻辑学家,需手动填写八进制码并穿孔成卡片,工作极其繁琐且容错率低[3][4] - 格蕾丝·霍珀开发首个编译器A-0系统,实现英语指令到二进制码的自动翻译,初衷是降低技术门槛[6] - FORTRAN语言让科学家直接用数学公式编程,编译器技术引发第一轮"程序员替代论"[8] - 实际结果:催生全新软件程序员职业,编程效率提升(核反应堆程序从数周缩短至几小时),行业规模爆炸式增长[10][11] 意大利面条仍然是意大利面条(1960-70年代) - COBOL语言设计目标让非专业管理人员编写程序,语法刻意模仿英语散文[12] - 现实证明语言可读性无法消除逻辑复杂性,COBOL催生高度专业化的第一代"码农"[12][13] - 程序员认知负担从"机器复杂性"转向"领域和应用复杂性",需处理遗留系统"屎山"代码[16][17] 声明式编程革命(1970-80年代) - 第四代语言(4GL)承诺"只需声明结果而非过程",SQL等工具让非程序员生成报表[18][20] - 实际局限:4GL是领域特定语言,核心系统仍需专业开发者用过程式语言构建[21] - 形成双轨体系:业务分析师使用高层工具,专业开发者维护底层基础设施[22][23] 可视化编程与软件工厂(1980-90年代) - CASE工具试图通过绘制模型图自动生成代码,IBM等巨头投入巨资推广"软件工厂"概念[24][25] - 失败原因:模型定义难度高于直接编码,生成代码效率低下且无法覆盖复杂逻辑[26][27] - 行业认识到软件开发瓶颈是认知性而非语法性[28] 快速应用开发(1990年代) - Visual Basic采用拖拽控件方式,全球开发者达350万(C++开发者10倍),赋能"超级用户"[31][32] - 行业分层:应用开发者用RAD工具快速响应需求,系统开发者用C++构建底层组件[36][37] - 催生第三方组件市场,形成"为程序员服务的程序员"新生态[38][39] 全球化与外包浪潮(2000年代) - 经济驱动替代论:离岸外包将编码视为可商品化劳动,发达国家保留架构设计[40][41][43] - 现实问题:时区文化差异导致沟通成本激增,凸显软件开发中沟通协调的核心价值[44] - 行业重新评估程序员价值,软技能成为不可外包的硬实力[45] 低代码/无代码运动(2010年代) - 低代码平台赋能"公民开发者",Gartner预测其数量将超专业开发者4倍[46][47] - 实际作用:治理"影子IT",IT部门通过分层控制实现业务用户自助开发与系统安全的平衡[48][49] AI时代的新挑战(当前) - 大语言模型三秒生成代码的能力引发第八轮替代恐慌,但存在上下文理解不足、创造性缺失等边界[50][54] - 核心问题:AI无法对产品质量和安全担责,人类工程师仍需最终审查与系统设计[55][56] - 未来趋势:机械编码员价值稀释,具备业务理解与系统设计能力的工程师更稀缺[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