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GZO晶体管
icon
搜索文档
原子级氟掺杂助力IGZO晶体管可靠性突破 —— VLSI 2024上的关键成果解读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9-14 10:55
技术突破核心 - 通过原子级氟掺杂调控氢迁移机制 实现IGZO晶体管在395K高温和4MV/cm电场强度下阈值电压漂移ΔVTH小于44mV 刷新氧化物晶体管国际纪录 [1][3] - 氟等离子体处理采用CF4基气体在200℃条件下进行 通过调节功率(200-300W)实现氟掺杂浓度从4.69%增至5.45% 并在300W时达到饱和 [6] - 氟原子通过填补氧空位减少电荷陷阱 与金属形成稳定键合 并将氢迁移能垒从0.34eV提升至3.5eV 阻断氢漂移路径 [18][20] 性能提升数据 - 经250W氟处理的IGZO FET在4MV/cm场强和395K高温下 1ks应力时间后获得43.7mV最低|ΔVTH|值 较未处理器件降低86% [9][12] - 在375K温度下实现ΔVTH=9mV的超低漂移值 在室温和高温条件下均展现各类OS-FET中最优异PBTI性能 [15][16] - ITO异质结结构使氧空位特征峰强度降低63% 亚阈值摆幅从120mV/dec改善至88mV/dec 载流子浓度每增加1nm ITO厚度提升2.1×10^19 cm^-3 [5] 应用场景拓展 - IGZO凭借高开态电流和极低关态泄漏电流 成为实现无电容DRAM(1T-DRAM)的理想沟道材料 已进入IMEC等国际机构研发路线图 [4] - 在存算一体架构中用作外围访问晶体管或混合增益单元(2T0C1R) 实现对忆阻器的精准驱动控制 [4] - 低温(<400°C)可加工特性使其成为后CMOS逻辑层叠构建的关键器件选项 适用于三维单片集成 [4] - 与非易失性器件如RRAM集成后 适用于类脑计算和神经网络加速器 在硬件AI芯片中展现功耗与密度优势 [4] 技术实现机制 - 采用ITO/IGZO双层沟道结构 通过超薄ITO层(1-2nm)构建异质结产生缺陷自补偿效应 [5] - 高功率等离子体处理使氟元素在沟道纵深方向均匀分布 形成深掺杂效应而非浅掺杂特性 [6] - XPS分析证实氟原子同时与金属(F-M)和氧空位(F-VO)形成化学键合 过量氟掺杂(>300W)会引入新氧空位缺陷 [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