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ts

搜索文档
英伟达首颗台式电脑芯片,要来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07 08:54
公众号记得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不会错过。 来源:内容 编译自 tomshardware 。 VideoCardz发现华硕的一份活动宣传邀请函显示,基于英伟达 GB10 Grace Blackwell 平台的实体系 统将于 7 月 22 日上市。华硕计划在当天重新推出其 Ascend GX10 迷你电脑。然而,该演示几乎没 有透露上市时间或实际价格,尽管英伟达此前曾提及过这两项信息。 VideoCardz发布的宣传单中写道:"华硕 Ascent GX10 产品发布会:探索紧凑型华硕 Ascent GX10 的强大功能。了解其关键优势及其如何赋能人工智能开发。Nvidia 主题演讲嘉宾:聆听 Nvidia 专家 讲述 DGX Spark 软件堆栈的前沿功能,以及它们如何重新定义人工智能性能。" 描述清楚地表明华硕 Ascend GX10 系统超越了"迷你电脑"的范畴,并将该设备直接推向工作站和边 缘 AI 领域。 Nvidia 的GB10 Superchip系统级封装 (SiP) 集成了 Grace CPU,该 CPU 包含 10 个高性能 Arm Cortex-X925 核心,运行频率高达 3.90 GH ...
NVIDIA十年AI布局,押注“物理AI”引领下一场机器人革命
半导体芯闻· 2025-07-02 18:21
NVIDIA的AI布局与物理AI战略 - 公司过去十余年持续引领AI硬件与软件创新,从GPU在语音/图像识别的早期应用到支撑生成式AI的多卡并行训练技术 [1] - 提出"物理AI"新方向,强调AI需掌握物理定律推理能力,并将机器人视为未来经济核心载体 [1] - 通过三大技术法宝(Isaac GR00T模型、仿真训练平台、Jetson硬件)构建物理AI全栈解决方案 [3] Isaac GR00T机器人开发平台 - 开源人形机器人基础模型Isaac GR00T N1.5实现环境适应性升级,支持自然语言指令操作工业物料 [6] - 整合Omniverse与Cosmos模拟框架生成高保真训练数据,结合Jetson AGX Thor实现边缘部署 [5] - 已被光轮智能等厂商应用于汽车制造产线,完成工业场景首次真实落地 [6][8] - 开源策略降低开发门槛,吸引特斯拉、波士顿动力等20余家厂商采用统一架构 [8] 合成数据生成技术突破 - Isaac GR00T-Dreams Blueprint系统通过单张环境图像生成合成训练视频,数据获取效率提升数十倍 [10] - 结合GR00T-Mimic技术形成数据增强闭环,36小时完成模型迭代(传统方式需3个月) [11] - Replicator扩展程序支持3D角色模拟等多模态数据生成,减少模型幻觉现象 [11] 机器人仿真生态系统 - Isaac Sim 5.0开源仿真框架支持Software-in-the-Loop测试,集成MobilityGen模块生成高质量动力学数据 [13] - Isaac Lab 2.2优化训练流程,支持Fourier GR1等机器人的复杂场景双臂操作训练 [18] - 配套发布24,000条开源运动轨迹数据集及Cosmos Reason世界基础模型 [18] Jetson边缘计算平台演进 - Jetson AGX Thor基于Blackwell架构提供800 TFLOPS算力,支持多模态生成式AI模型 [20] - 模块化设计集成功能安全处理器,延迟低于30毫秒,显著优于云端方案 [19][20] - 性能较2018年Xavier提升25倍(32 TOPS→800 TFLOPS),满足实时感知需求 [19][20] 全栈技术生态构建 - 形成"芯片-系统-软件-仿真-模型"完整链条,云/仿真/硬件三平台协同 [22] - 物理AI技术覆盖训练数据合成(Dreams)、环境仿真(Sim/Lab)、边缘推理(Thor)全环节 [22] - 行业进入具身智能与智能制造融合阶段,跨模态理解能力持续突破 [6][22]
2 Under the Radar Space & Defense Stocks With Huge Potential
MarketBeat· 2025-07-01 22:18
航天与国防行业概况 - 行业由洛克希德·马丁(NYSE: LMT)和RTX(NYSE: RTX)等巨头主导 主要产品包括F-35战斗机和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 [1] - 新兴企业正在崛起 通过与行业巨头合作展现发展潜力 [1] Kratos Defense & Security Solutions (NASDAQ: KTOS) - 专注于下一代技术 包括自主喷气式战斗机和超音速导弹系统 2025年初获得价值14.5亿美元的超音速导弹测试平台合同 [2] - 采用"先发制人"和低成本策略 在喷气式无人机和超音速飞行器领域具有技术优势 [3] - 与洛克希德·马丁 RTX和GE Aerospace(NYSE: GE)合作开发低成本涡扇喷气发动机 [4] - 上季度机会管道达12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是2025年预期收入的近10倍 收入增长率为9.2% [5] - 上季度实现盈利 每股收益0.03美元 远期市盈率高达86倍 但无人机等业务尚未规模化 未来规模化生产将提升收入和利润率 [6] Voyager Technologies (NYSE: VOYG) - 2025年6月11日上市 首日股价从31美元翻倍 但截至6月30日回落至39美元 [7] - 收入结构均衡 50%来自太空解决方案 50%来自国防 2024年NASA和洛克希德·马丁分别贡献26%和17%收入 [8] - 洛克希德·马丁选择其开发下一代拦截器(NGI)的先进固体推进子系统 [8] - 主导NASA支持的Starlab空间站项目 初期获得2.17亿美元奖励 下一阶段融资决定将于2026年中期公布 成功将带来数十亿美元收入机会 [9] 公司比较 - Kratos发展更成熟 拥有强劲的订单储备 风险较低 [10] - Voyager的长期机会更具投机性 尤其在太空领域潜力巨大 [10]
ONTO Inks Deal to Buy Semilab's Materials Analysis Business for $545M
ZACKS· 2025-07-01 22:10
收购交易核心信息 - Onto Innovation以约5.45亿美元收购Semilab International的材料分析业务,其中现金4.75亿美元及706,215股普通股(按2025年6月27日收盘价计算)[1] - 交易包含详细的过渡服务协议以确保客户无中断,预计2025年下半年完成,需通过美国和匈牙利监管审批[2] - 被收购业务2025年预计收入1.3亿美元,收购后首年将使公司毛利率、营业利润率和非GAAP每股收益提升超10%[3] 战略协同与行业背景 - 收购强化公司在材料表征和晶圆污染监测领域布局,契合半导体行业对复杂材料实时分析的需求(Semilab业务2021年以来CAGR约20%)[3][5] - 技术整合计划包括将Ai Diffract建模引擎与Semilab材料界面表征系统结合,加速先进制程节点的良率学习和工艺优化[5] - 公司持续聚焦半导体价值链高增长高毛利环节,此次收购符合其资本配置战略和股东价值承诺[4] 公司近期并购动态 - 2024年收购Lumina Instruments获得激光散射技术,拓展2.5亿美元晶圆/面板制造及功率半导体市场[6] - 收购Kulicke and Soffa Industries光刻业务,获得24项授权专利和8项待批专利,团队拥有超200人年经验,预计未来三年新增年收入1亿美元[7] - 管理层重申第二季度业绩指引,详细财务数据将在8月初财报电话会披露[8] 财务与市场表现 - 第二季度收入预期2.4-2.6亿美元,毛利率54%-56%,受关税影响约75个基点[10] - 公司股价过去一年下跌54.9%,与行业跌幅55%基本持平[11] 行业技术趋势 - 半导体制造商在先进封装、功率器件和AI应用中采用更复杂材料,推动材料分析需求增长[3] - 检测、光刻和计量产品开发风险较高,受半导体技术快速迭代和贸易紧张局势影响[9]
美股盘初,主要行业ETF涨跌不一,区域银行业ETF涨0.67%,银行业ETF涨0.65%,能源业ETF跌0.55%,半导体ETF跌0.45%。
快讯· 2025-06-30 21:40
行业ETF表现 - 区域银行业ETF上涨0.67%至59.85美元,成交量60.14万股,年初至今累计上涨0.52% [1][2] - 银行业ETF上涨0.65%至56.10美元,成交量39,594股,年初至今累计上涨2.56% [1][2] - 科技行业ETF上涨0.46%至251.93美元,成交量31.31万股,年初至今累计上涨8.72% [2] - 金融业ETF上涨0.43%至52.16美元,成交量244.24万股,年初至今累计上涨8.70% [2] - 日常消费品ETF上涨0.37%至80.85美元,成交量89.61万股,年初至今累计上涨4.10% [2] - 全球科技股ETF上涨0.34%至91.92美元,成交量9,224股,年初至今累计上涨8.67% [2] - 医疗业ETF上涨0.25%至134.27美元,成交量43.73万股,年初至今累计下跌1.55% [2] - 生物科技指数ETF上涨0.20%至126.72美元,成交量46,170股,年初至今累计下跌4.07% [2] - 全球航空业ETF微涨0.07%至22.93美元,成交量43,029股,年初至今累计下跌9.57% [2] - 可选消费ETF微跌0.06%至218.45美元,成交量25.46万股,年初至今累计下跌2.15% [2] - 公用事业ETF下跌0.31%至81.08美元,成交量104.25万股,年初至今累计上涨8.63% [2] - 半导体ETF下跌0.45%至277.18美元,成交量35.40万股,年初至今累计上涨14.46% [1][2] - 能源业ETF下跌0.55%至84.83美元,成交量117.46万股,年初至今累计上涨0.62% [1][2]
国泰海通|机械:富士康与英伟达联手,有望打造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落地标杆
国泰海通证券研究· 2025-06-25 23:12
核心观点 - 英伟达与富士康正在商谈在休斯顿工厂部署人形机器人,目标2026年第一季度前完成,若成功将成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里程碑[1] - 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关键在于应用场景落地,而场景落地依赖具身智能技术的突破[1] - 英伟达与富士康的合作有望突破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瓶颈,推动制造业从自动化向自主化升级[4] 富士康的优势与布局 - 富士康是全球领先的电子制造服务商,拥有丰富的制造经验和全球产业据点,正加速推进智慧制造变革[2] - 富士康展示了半导体复合型机器人等多元应用场景,并与NVIDIA合作部署AI解决方案优化生产流程[2] - 富士康已与优必选、川崎重工等头部企业合作,探索人形机器人在制造、医疗等场景的落地路径[2] - 富士康参股NUWA Robotics Corp,以破解机器人规模化落地难题[2] 英伟达的技术与生态 - 英伟达推出Project GR00T多模态基础模型,融合大语言模型与视觉感知技术,助力机器人跨场景任务执行[3] - Jetson Thor计算平台基于Blackwell GPU架构,专为机器人设计,可高效运行多模态生成式AI模型[3] - 英伟达与波士顿动力、Figure AI、Hexagon等企业合作,构建从训练到部署的全链条生态[3] - Hexagon的人形机器人AEON由英伟达加速计算,借助Omniverse平台模拟测试,配备Jetson Orin车载电脑实现自主导航[3] 合作意义 - 英伟达的AI大模型与具身智能技术结合富士康的实体制造能力,有望突破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瓶颈[4] - 成功落地后将推动制造业从自动化向自主化升级,机器人自主制造闭环的市场空间更广阔[4]
Boeing's BDS Unit Likely to Benefit From Iran-Israel Conflict
ZACKS· 2025-06-25 23:05
波音公司国防业务增长 - 公司国防业务可能因伊朗-以色列冲突而增长 主要产品包括F-15EX战斗机 AH-64攻击直升机 MQ-25喷气机 复仇者导弹 PAC-3导引头等 [1] - 公司与以色列有75年以上的长期合作关系 以色列空军使用F-15I战斗机 阿帕奇直升机和KC-46加油机等产品 2021年以色列选择KC-46替换老旧的波音707飞机 [2] - 公司与以色列45家本地供应商合作 这种长期合作关系有助于在中东紧张局势下获得更多国防合同 [3] 中东冲突对其他国防公司的影响 - 伊朗-以色列冲突可能提升以色列及周边国家对致命武器的需求 利好RTX公司和Leidos控股公司 [4] - Leidos控股与以色列主要国防公司和政府机构合作 包括拉斐尔公司 以色列航空航天工业和以色列机场管理局 是以色列国防部和Nimbus项目的授权供应商 [5] - RTX公司的雷神部门与拉斐尔先进防御系统合作 为以色列提供铁穹武器系统 铁穹的塔米尔导弹大部分组件通过雷神在美国的供应链采购 [6] 波音公司财务与估值 - 公司股价过去一年上涨12.6% 低于行业14.9%的涨幅 [7] - 公司远期市销率为1.68倍 低于行业平均的2.18倍 [8][9] - 公司2025年和2026年每股亏损的共识预期在过去60天有所改善 但2025年第二和第三季度的预期恶化 [10]
Why Lockheed Martin Stock Stumbled Today
The Motley Fool· 2025-06-25 03:34
地缘政治与股市反应 - 以色列与伊朗停火协议维持 全球股市上涨 但洛克希德马丁(LMT)股价逆势下跌3% [1] -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确认停火生效 强调不会发生攻击行动 [1] 军工行业需求波动 - 洛克希德马丁作为武器系统制造商 冲突时期需求激增 和平时期需求下降 [3] - 两周前以色列袭击伊朗核设施时 公司股价因战斗机/导弹系统需求预期而上涨 [3] - 随着停火协议达成 军事产品未来需求受质疑 股价回吐近期涨幅 [4] 军工企业长期价值 - 市场对停火的反应存在逻辑但可能错误 因消耗性武器(如导弹)在冲突持续时需求确实增长 [5] - 无论是否处于冲突状态 洛克希德马丁产品始终存在长期需求 [5]
从地平线拆分后,地瓜机器人怎么做具身智能卖水人丨具身智能对话#15
晚点LatePost· 2025-06-24 17:35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地瓜机器人孵化于地平线机器人事业部,2023年末独立运营,定位为具身智能行业供应商,核心业务是为机器人公司提供芯片和开发工具[4][7] - 公司遵循"在没有人竞争的地方竞争"战略,选择长期潜力大但当前规模小的赛道,类似地平线进入智能汽车市场的路径[8][4] - 明确不做机器人本体硬件,专注成为"行业卖水人",通过芯片和算法支持各类机器人公司的智能化需求[31][32] - 盈利模式以芯片销售为主,辅以软件算法收费,消费电子领域是当前营收基本盘,具身智能被视为长期价值增长点[36][37][38] 行业现状与趋势 - 具身智能产业处于早期分歧阶段,技术路线未收敛,外观设计(1.3-1.8米高度区间)和算法方案均呈现百花齐放状态[4][14] - 行业分化为三类市场:传统扫地/割草机器人智能化升级、创业公司探索新应用场景(陪伴/泳池/网球机器人)、具身智能前沿领域[10] - 预计1-2年内会出现细分场景跑通的公司形成第一波共识,但通用人形机器人达成共识仍需更长时间[21][22] - 巨头入场(如英伟达Jetson系统)可能加速行业成熟,但当前新创团队数量已开始减少,融资泡沫或将在1年后面临考验[26][27][29] 产品与生态建设 - 推出RDK S100开发者套件,通过工具链降低开发门槛,复制地平线在智驾市场的成功经验[7][12] - 重点搭建评测体系解决行业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举办竞赛拉齐算法评价基准[17] - 生态策略学习英伟达但差异化定位,追求更便宜简单的开发方案,而非依赖重资源投入[34][35] - 与传感器厂商战略合作形成"大脑+眼睛"协同,但不涉足传感器制造[32] 竞争与挑战 - 主要竞争对手为英伟达,但强调先发优势和战略专注度差异[41][42] - 技术挑战集中在芯片需平衡带宽、功耗、性价比以支持多模态大模型迭代[40] - 当前具身智能公司面临多重风险,包括技术路线单一、融资能力、团队管理等问题,预计5年内行业将经历洗牌[18][23][24] 创始人观点 - 认为通用人形机器人无法解决所有问题,未来机器人形态将多样化,如同生物进化适应不同环境[20] - 预判20年后机器人将像《I,Robot》中描述的高度智能化,但人类会形成新的生产关系与之共存[45][46] - 强调创始人需具备战略清晰度和开放思维,避免路径依赖,尤其在技术路线未收敛的早期阶段[19][25]
从地平线拆分后,地瓜机器人怎么做具身智能卖水人丨具身智能对话#15
晚点Auto· 2025-06-23 20:44
行业现状与分歧 - 具身智能产业仍处于早期阶段,技术路线和外观设计均未收敛,带双腿或轮子的机器人高度分布在1.3米至1.8米区间 [3] - 行业中大部分从业者尚无法准确定义问题,技术路线分歧显著大于共识 [3] - 地瓜机器人选择在技术未明确的阶段入局,延续地平线"在无人竞争处竞争"的战略思路 [3][7] 公司战略与布局 - 公司孵化自地平线机器人事业部,2023年末独立运营,定位为具身智能芯片及生态服务商 [3] - 采取三阶段市场策略:1)优化现有扫地机等消费电子芯片 2)扶持新兴机器人创业公司 3)长期布局具身智能 [9][11] - 通过开发套件RDK S100和竞赛活动构建生态,模仿英伟达但更注重降低开发门槛 [4][16][33] - 明确不做机器人本体硬件和传感器,专注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30][31] 技术发展路径 - 大模型技术突破成为2023年战略转折点,促使公司加大机器人投入 [8] - 当前重点在于建立统一算法评测体系,解决行业缺乏客观评价标准的问题 [16] - 未来芯片需平衡带宽、功耗与多模态大模型支持等矛盾需求 [39] - 预判具身智能将分化出通用人形机器人和垂直场景专用机器人两条路径 [19][20] 市场竞争格局 - 英伟达是主要竞争对手,其Jetson系统占据生态优势但开发门槛较高 [3][33] - 公司凭借先发优势和本土化服务形成差异化,目标使机器人开发成本降低90% [34] - 警惕巨头实质性入场,若小米等企业高层亲自抓项目将改变竞争格局 [28] 商业化进程 - 消费电子芯片是当前营收主力,具身智能被视为长期价值增长点 [36][37] - 预计1-2年内会出现细分场景突破案例,但通用机器人商业化仍需5年以上 [21][26] - 行业融资泡沫可能在未来12个月内破裂,考验企业生存能力 [25][26] 创始人观察 - 具身智能创业团队存在严重路径依赖,过度专注单一技术路线的公司风险最高 [18] - 行业需要兼具战略眼光和组织管理能力的企业家,而非单纯技术创业者 [23][24] - 预判当前50%的机器人公司将在5年内消失,生存关键在融资能力和战略定力 [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