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搜索文档
新突破!氟氧协同配位技术,让准固态电池轻松应对宽温域
起点锂电· 2025-10-31 18:39
研究背景与行业痛点 - 当前主流碳酸酯类液态电解质存在电压窗口窄(通常局限在4.3V以下)、温域适应性差(仅能在-20℃至50℃区间工作)以及安全风险高(高度易燃)三大困境 [4] - 传统聚合物电解质(如聚环氧乙烷PEO基)受限于离子传输慢,低温下离子传导几乎停滞,高温下易与电极发生副反应,导致电池寿命骤降,宽温域稳定运行是制约固态电池产业化的核心难题 [5] 核心技术突破 - 研究团队设计出氟化准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其核心创新在于“氟氧协同配位结构”,通过CF₂基团的强吸电子特性与氧原子共同形成对锂离子的协同配位 [6] - 该结构实现解耦离子传导与聚合物弛豫,使锂离子能沿聚合物链及周围溶剂分子形成独立传输路径,不再受聚合物弛豫速度限制 [9] - 该结构同时平衡离子解离与传输效率,既保证锂盐高效解离,又削弱锂离子与聚合物间的强相互作用,使其能快速脱附并迁移,并在锂金属负极界面形成均匀的锂离子通量 [9] - 该“配位调控策略”可扩展至钠基体系,展现出极强的普适性,为下一代钠电池提供解决方案 [12] 性能表现与数据 - 支持Li||NCM811电池在-50℃至70℃区间稳定工作,覆盖从极寒到高温的绝大多数应用场景 [14] - 在-40℃下实现0.27 mS cm⁻¹的高离子电导率,远超传统聚合物电解质(通常<0.1 mS cm⁻¹) [14] - 在10C高倍率下(1C=200 mA g⁻¹)仍能稳定放电;在30℃、60 mA g⁻¹条件下循环20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86% [14] - 4.5V高电压纽扣电池在-30℃、20 mA g⁻¹条件下,容量仍能达到30℃时的64.3%,解决了高压电池低温性能衰减难题 [14] 行业意义与应用前景 - 该技术为宽温域固态电池的研发提供了清晰的技术路径,从分子层面揭示了如何平衡离子解离与传输的核心逻辑 [13] - 研究成果为固态电池在宽温域、高安全场景的应用注入强心剂,印证了其巨大潜力 [15] - 技术突破意味着极寒地区的电动汽车和户外储能设备将不再受低温困扰,高温环境下的动力电池安全性与寿命将大幅提升,高电压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向产业化落地迈进关键一步 [19]